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教师教育实验区统筹合作机制的构建——以渤海大学教师教育探索为例

2016-12-17杜亚刚渤海大学学生发展与事务中心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教师教育互联网+

于 玲 杜亚刚(渤海大学学生发展与事务中心,辽宁锦州121013)



“互联网+”时代教师教育实验区统筹合作机制的构建——以渤海大学教师教育探索为例

于玲杜亚刚(渤海大学学生发展与事务中心,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渤海大学教师教育实验区的成功实践,为进一步探索教师教育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时代赋予教师教育以新的契机,高校应借助网络的信息集成优势、人才集成优势和功能集成优势,进一步完善实验区统筹合作机制,进而推动教师教育的融合与协同发展。

关键词:教师教育;网络集成优势;统筹合作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自2007年启动“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培养工程”以来,东北师范大学立足于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在“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为实践载体,率先提出了“师范大学主导、地方政府协调、中小学校积极参与”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即“U-G-S”教师教育模式[1]。在这种模式的示范带动下,渤海大学总结以往教师教育实践经验,“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动力,以“辽西教师教育实验区实践”为载体,以“促进区域教师教育终身发展”为宗旨,切实走出了一条符合渤海大学实际、具有渤海大学特色的教师教育发展之路。

一、渤海大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实践成效

在辽宁省教育厅教师教育实验区工作课题的带动下,渤海大学积极探索,实现了与地方政府、中小学教育机构在教师教育工作上的协同发展,为服务辽西区域经济作出了贡献。

(一)与地方政府达成长效合作协议,稳固“U-G-S”教师教育模式

渤海大学在教师教育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锦州市太和区教育局、锦州市教育局、朝阳市教育局、盘锦市教育局、葫芦岛市连山区教育局、阜新市教育局等,先后签订了创建“渤海大学教师教育实验基地”的协议。通过建设教师教育实验基地,打造出渤海大学专业品牌,为打造“地方政府——渤海大学——区域中小学”的教师教育合作体奠定了坚实基础,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二)建立了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服务区域经济和农村基础教育

2009年,渤海大学已与凌海市、凌源市、盘锦市大洼县田家镇建立起三个基础教育服务实验区;与锦州二高中、八中、一中、四中、实验学校、田家镇学校、朝阳三高中、国和小学、平和小学、北京大兴新公民学校建立起10个互惠互利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并稳定了五中、一中、二十一中、二十三中、巧鸟小学、松山中心校、北京朝阳区农民工子弟学校、太和区中心小学等20个实习基地[2]。近三年来,渤海大学已有4000多名实习生在省内六个实验区、省内外百余所中小学进行了教育实习,深入实验区实习指导教师近2000人次。在这些实验基地学校中,农村中小学占据大部分,这也是渤海大学教师教育工作为基础教育服务,特别是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三)建立了教师的双重身份管理机制,实现协作体人力、智力资源优化

渤海大学精选出优秀教师、教法教师50多人,建立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在中小学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由教研员、教育专家20余人,中小学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拔尖人才百余人组成的指导教师队伍;还邀请省内外教育专家,如徐世贵、景敏、都春月等,组成专家巡回指导队伍,从而保证实践教学环节高质量、高规格。

(四)加大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经费投入,确保教育实践积极运行

在辽宁省教育厅、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渤海大学不断加大对实践基地的软硬件投入,优化了实践基地的办学条件,优化了教育教学实践环境。师范生生均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每生两次的微格教学,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等)的经费逐年递增,2010年约800元,2011年1000元,2012年以后生均实践经费达到1200元以上。

(五)积累了丰富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经验,打造专业品牌

自2005年以来,渤海大学先后承担了辽宁省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辽宁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培训、辽宁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等任务,培训了骨干教师6000余人,积累了职后培训教师的宝贵经验。2012年,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主办,由渤海大学承办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研修班顺利举办。在国培计划开幕式上,辽宁省教育厅教师教育处副处长刘伟致辞,高度评价了“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渤海大学在辽宁省教师教育工作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创办辽宁省教师教育实验区所起到的引领作用。

二、用互联网思维看渤海大学教师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互联网思维为重新审视当今教师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开辟了新的思路。

(一)进一步提高实验区的开放性、融合性

在长期的自我发展中,U、G、S各方各自建立了相对完备和封闭的三个系统,若不能增进互信、促进交融,会掣肘教师教育实验区在更高层面、更深层面上的合作。因此,真正打破这种客观上的壁垒和主观上的隔膜,使合作更具深度而不流于形式,仍需在实践环节中增进三方人员对教育目标、合作理念的认同感。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提高实验区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增强合作实效性[3]。

(二)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

在“互联网+”视角下,教师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互动性将会大大提升。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应做好两方面工作:其一,要继续借助“技术意义上的网络”,建立起虚拟空间,助力教师教育发展。以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为内容,将教师教育的理念与功能体现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之中,提高信息化水平。其二,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应重视“关系意义上的网络”建设,挖掘“因协作与互助而形成的人与人的现实关系”[4]。

(三)进一步摒弃官僚组织方式

我们发现,在“U-G-S”三方合作及内部合作中,不但存在着平等互利方式,还存在着某些官僚组织方式,即围绕目标进行命令式管理,由具备行政力量的少数人制定计划,并把它作为制度或命令传达到组织或教师,让所有人去执行。为此,宜在目标制定前广泛听取基层教师意见,了解其需求,并在目标传达过程中采用平等沟通方式,在任务开展过程中尊重基层教师的自主性,以增强实验区的真正融合与协同发展。

(四)进一步稳固长效机制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政策和资金保障,是“U-G-S”教师教育实践的外因和助力。U、S双方人员应秉承融合的教育理念,破除“阶段合作、任务合作”的弊端,从上到下形成广泛共识,团结信赖,精诚合作,建立“切实合作、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三、发挥网络集成优势,健全实验区统筹合作机制

2015年5月24日,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EIIA,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研讨会在穗举行,这标志着中国教育迈进了“互联网+”时代。U、G、S各方应趁势而为,强化合作,以教育信息化为契机,系统解决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借助网络的信息集成、人才集成和功能集成优势,健全教师教育实验区统筹合作机制,促进教师教育区域深度协同发展。

(一)信息集成优势

1.引领灵活自主的教师进修方式

网络教育因其超空间性,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到高质量的专业发展指导。实验区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促进实验区教师教育资源网络化,促成一种灵活、开放、自由、自主的进修方式。计算机网络上的教师教育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如教学名师的微格教学课、公开课,普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新尝试,跨地域合作成果,其他教学素材、课件资源,等等,都可以一一呈现。

2.发挥实验区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

目前,教师教育东北实验区已形成一定规模,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正在发挥积极作用,2012年成立的东北高校教师教育联盟也积累了丰富的运作经验。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共享功能,分享实验区各部门、各层次的教育成果,集合各部门、各层次的智力成果,发挥实验区智囊集成功能,把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总结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推广,发挥了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

(二)发挥人才集成优势

1.把边远地区教师、支教者纳入教师教育平台

地方政府应建立省际联动合作机制,筹措资金、技术,想办法将大西北、辽西北、三支一扶项目中来自于本实验区的支教者、特岗教师和义务支教者,纳入到教师教育平台当中,帮助他们摆脱时空限制,获得远程学习、自主发展的机会。让教师教育网络平台惠及那些扎根边疆、投身基础教育的奉献者们,惠及边远地区的家庭和孩子们。同时,把这些奉献者们的所见所感也反馈到网络平台上,把留守儿童的变化共享到网络平台上,让教育公平更进一步。

2.把立志从教的优秀实习生纳入教师教育平台

立志从教的优秀师范生是教育行业的生力军,在他们融入既有教育行业的过程中,一定会碰撞出新火花,催生新思想,注入新气息。鼓励他们在平台上发声,助力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关注他们由职前到职后的转变,必将促进“教师发展终身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

(三)发挥功能集成优势

1.“深度交互”功能的实现

教师教育网站凝聚了关注教育发展、投身教育实践的庞大群体,因此,建立一些去行政化的、常态化的网络主题社区,将有助于管理这个群体。实名注册并审核通过后,可免费登录网站进入主题社区,每个主题社区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下设的各个“主题岛屿”都有明晰的阶段发展目标。社区成员可依据学科、层次(幼教,小学,初高中,大学教师、师范大学生)选择驻扎在2-3个不同的“交互岛屿”,如师范生实习岛、在职教师培训岛、教学实践岛、科研合作岛、支教联盟岛、成果分享岛、教育创新创业岛、寻找合伙人岛、特定任务岛等,以社区发展目标和岛屿的阶段发展目标为导向,进行互动交流。

与此同时,开发与网络平台相呼应的手机版主题社区交流平台,让成员随时随地发布消息、关注动态、互通有无、分工合作。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评论易于形成头脑风暴,有利于成员“个体知识建构”和社区“协同知识建构”,提升成员群体创新力和职业发展水平。

2.“融合发展”功能的实现

U、G、S三方应站在大融合的视角下,在教学改革、科研合作、课题共建、师范生实习指导、在职教师培训、边远地区教师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比如,在中学教学名师指导下,师范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深入中小学,围绕特定教改主题开展微视频拍摄;立志从教的中小学生与优秀准教师共上一堂师德课;整合大学科技产业园区里的资源,与企业、创业青年、软件公司合作,共同开发网络课程,并申请知识产权,进而投入市场,实现以协同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教育产业向信息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为了激励跨地域、跨层级、跨专业的网络互动,可以采用“互助合作积分排行榜”、“优秀合伙人成果展示”等形式,建立“关系意义上的网络”,切实增进成员间基于专业发展的现实互利关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增强信息化的实效性。

3.“草根英雄”功能的实现

当教师教育社区网络具备了“去行政化”的自由平等特征,参与者们又有对共同发展目标的追求,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热情便会被调动起来,“草根”们的能量得到聚合、质变与释放,极易催生新思想、新见解,“草根英雄”应运而生。美国的教师网络能取得卓越效果,其主要因素是“网络参与者有强烈的改革参与意识、共同目标的追求、情报共享、心理支持、理想的组织者的存在、自主参加及平等对待。”[5]因此,要创设有利于社区健康发展的因素,促成“草根”彼此需要的现实联结,并且让每一个“草根”乐见自身在职业发展中的创造与飞跃,从而促进整个实验区教师教育协同发展。

4.“需求采集”功能的实现

教师的专业成长体现着明显的阶段性,在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面临的问题和关注点是不同的,教师的需求也有较大的差异性。我们要鼓励富有教育热忱和创新精神的基层教师、支教者、边远地区教师、立志从教的大四实习生,担任“教师发展需求”网络采集员;同时,校长及教务主任、政府教育官员,也应积极担任“教师发展需求”网络采集员。采集员们进入主题社区与基层教师进行平等交流,尊重基层教师实践经验,倾听基层教师的需求,并进行分类、整理,定期反馈到“大数据”处理系统,以便动态监测教师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制订统筹决策方案,制订和调整目标。

5.“统筹合作”功能的实现

“统筹合作”功能可以采用线上配合线下的方式来实现。线上“统筹合作”功能的实现需要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可定期开放的网络会议室。会议通知提前公布,被授予参与权限的人员,需在指定时间段内上线完成相应工作。

基层代表会议室开放期间,可上传并共享的内容为:通过网络平台公布教师发展阶段性需求信息及存在问题;上传个人及小组对科研、教学、合作的新想法;征集基层共建活动方案、合作项目“金点子”方案。中层代表由教师教育专家、教改学者、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务主任、优秀支教者、企业代表、财务代表、创业家代表组成,会议室开放期间,可探讨的内容为:基层会议数据整合、亮点展示、“金点子”方案展示;公布“草根英雄”排行榜、优秀“需求采集员”排行榜、“互助合作积分”排行榜、“优秀合伙人成果”排行榜,并给予上榜人员积分奖励或其他奖励;依据长期目标及阶段目标,确定重点科研课题、合作项目,对项目创新性给予量化评分和改进意见;对高层代表会议提出建设性意见及资金统筹方案。高层代表会议室开放期间,可探讨的内容为:促成地方政府联动合作机制;完善实验区长期合作机制;调控三方利益;制定中长期目标;确保资金、政策、措施到位;确保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促成与其他行业或企业的创新合作。如此,三级网络代表会议定期召开,各司其职,逐层递进,既具规范性又有可行性,可以在实验区实现更为科学的统筹与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应“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渤海大学U-G-S教师教育模式的成功实践,正是对纲要精神的认真贯彻与落实。“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教育的新常态,我们要抓住机遇,高度依托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网络的信息集成优势、人才集成优势和功能集成优势,完善教师教育实验区统筹合作机制,加速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进程,助力教师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益春,李广,高夯.“U-G-S”教师教育模式实践探索——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为例[J].教育研究,2014(8):107.

[2]朱成科,秦秋田.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整合研究——以辽宁渤海大学为研究个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9(7):30-31.

[3]刘径言,朱文娟.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形式、矛盾与策略探析[J].教育科研,2014(14):72.

[4]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2000(3):4.

[5]吕光洙,黄嫄.网络组织:教师教育的新范式[J].教师教育研究,2013(5):22.

(责任编辑林喦)

作者简介:于玲(1978—),女,渤海大学讲师,从事大学生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杜亚刚(1972—),男,渤海大学助理研究员,从事大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创业指导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度辽宁省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工作研究课题“发挥网络集成优势,健全实验区统筹合作机制”的阶段成果

收稿日期:2015-11-01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16)02-0106-04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互联网+
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地方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