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6-12-14姚远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南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姚远

摘 要:南丰傩舞作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传承而形成的。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南丰傩舞面临着传承生境恶化,后继人才匮乏,专项保障资金不足,相关政策缺失等一系列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南丰傩舞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念,据此解析造成传承困境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保障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南丰;傩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72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63-03

一、南丰傩舞及其价值

南丰傩舞起源于古代“驱傩”祭祀仪式,是一种由原始巫术经过不断演变创新而形成的传统舞蹈,也是江西傩文化中最古老的一支。南丰傩舞表现出原始自然宗教的性质,崇拜多神;同时,也表达了古代先民与天地斗争的精神,寄托了广大农民对农业丰收的希望;最后,南丰傩还融合了儒、道、释主流文化思想,文化包容性强,具有浓烈的汉民族传统特色。

南丰傩舞以原生态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5年列入联合国非遗预选名录。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南丰傩舞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重要意义。这昭示了南丰傩舞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延续民族传统的功能被重视和认可,也使得南丰傩舞获得更多的关注及扶持。

近年来,中外专家、学者、游客纷纷慕名前来观赏南丰傩舞,2009年6月,来自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巴西、法国等20多个国家的40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齐聚南丰石邮村,参加“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田野采风活动,使南丰傩舞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现在,南丰傩舞不仅多次参加国内外演出及文化交流活动,有关南丰傩舞的专题片也已在国内外数十家电视台播出。然而,作为一项依靠活态传承的古老民间技艺,南丰傩舞虽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商业价值也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利用,但一些来自于经济、文化的挑战也陆续浮现。

二、南丰傩舞传承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傩舞生境恶化

文化的生境是指文化赖以发展的环境,包括其生存所依赖的特定历史、地理、习俗等人文环境。南丰傩舞能保持其古老稚拙、粗犷豪放的原生态风格,关键在于多年来它所处的封闭农耕环境,以及《南丰县志》提到的当地“吾乡信鬼而好坐”“南方淫祀,自古已然”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传承。但是在市场经济和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下,南丰傩舞赖以生存的土壤正面临着生境恶化的严重问题。

早期的傩舞承担辟邪驱鬼、祈福禳灾、求子祈丰的功能,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多的人接受了现代科学教育,思想价值观也有了极大的变化,信奉傩神的人越来越少,与迷信相关的各类还神还愿仪式也逐渐减少。据调查,2015年南丰傩班数量为136班,但实际有活动的傩班只在一半左右,而且普遍存在跳傩时间减少、表演范围缩小的情况。一些偏远乡村的傩班的成员认为自己所在的傩班不受政府和当地居民重视,基本已经不进行演出,任其自行消亡。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农村文化的发展、电视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农村原本闭塞的生活环境和信息环境被打破,当地居民有了更多的娱乐文化选择,关注点与兴趣点也有所转移。南丰傩舞以古朴稚拙为特点,具有原生态特征,对于传统动作保存较好,但这也意味着傩舞缺少更新,动作简单粗糙,同时跳傩所使用的服装面具,也与现代主流审美有一定差距。因此,南丰傩舞越来越难吸引群众,尤其是年轻群众的兴趣,这也导致傩舞的传承更加举步维艰。

(二)后继人才匮乏

南丰傩舞艺人大多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他们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充分实现了南丰傩舞的发展,使其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崇拜。然而目前,南丰主要的傩舞表演艺人大部分是50岁上下,甘永福、罗会武等被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已步入古稀,各个傩班普遍存在着人才断层、后继乏人的状况。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荣誉感、获得感缺失。傩舞艺人愿意守护傩舞的重要原因不仅在于他们对这项传统艺术发自内心的喜爱,还有跳傩舞给他们带来的荣誉感。然而在外来文化快速入侵的今天,传统傩舞带有的神话、信仰、宗教、阶级身份等旧时代烙印都逐渐为人们所摒弃,与之同时消失的还有傩舞艺人长久以来的骄傲。当地举行的一些小型的政府活动需要傩舞表演,艺人们大都是出于完成政治任务的考虑去参与,所获得的报酬极低或根本没有。因此,在既不能享受荣誉感又没有丰厚收入的情况下,年轻人更不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去学习表演。

第二,传习活动难以组织。南丰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当地收入普遍偏低,很多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家乡进城务工,以获得更多经济收益。长期在外务工使傩舞艺人们在傩舞表演时缺席,同时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传授技艺;在外务工的青年人接触外域文化,兴趣点有所转移,导致他们对传统傩文化缺乏关注和认同感,进而缺乏学习兴趣;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在城市定居,农村常住人口减少,也使得傩舞的传习缺乏储备力量。

第三,传习方式相对刻板。傩舞的学习和表演更多的形式是代代相传,有的傩班甚至采取口口相传的教育方式,技艺绝不外传,只有傩班弟子才有机会学习,而照当地习俗,一户人家只能出一个人进入傩班,这导致目前的傩舞表演者都没有大规模招收弟子进行教学,而如今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或念书,愿意花大量时间学傩舞的很少,因此找到合适的学习人选更难。当地小学曾尝试开班教小学生学习傩舞,但是实际学习人数少,学习时间短,更多的只是以培养小孩的兴趣为目标,都不能形成规模。

(三)专项保障资金不足

南丰傩舞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意味着傩舞有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且有了一定经费支持。但从当地政府报告中可以发现,南丰县2015年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 841万元,占政府当年总支出的1.4%,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行政支出和广播电视支出,作为标志性文化的傩舞得到的专项保护资金极少。经费的不足,一方面,影响保护传承中人员培训、走访普查、制定规划等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对于以务农为主、年事较高、收入偏低的大部分传承人来说,在傩舞市场日益萎缩、政府资助短缺的情况下,表现出积极性不高、不满与消极情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据南丰当地一些曾经到国外表演的傩班艺人的反映,他们出国表演耽误了近半个月的农活,但每人只得到了一笔基本的误工费,政府并没有发给他们额外的表演费用,对此他们也颇有微词。在南丰130多个傩班中,政府对一些名气较大的傩班关注度远远大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傩班。以南丰当地最为出名的石邮村傩舞为例,他们每年得到的外出演出交流机会和商业收入都要远高于其他的傩班。由于各乡镇文化站所能用于傩戏保护的资金很有限,因此小傩班基本没有条件外出观摩学习,甚至各个傩班间都没有机会进行交流切磋,这种差别对待也极大地打击了傩舞艺人们的积极性。

(四)传承保障制度尚待加强

南丰县目前有傩舞艺人逾2 000人,但仅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1人,其他傩舞传承人并未获得任何由政府授予的荣誉称号或财政资助。而南丰傩舞作为一种群体表演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掌握在某一个人手中的专利,而是由群体共有,传承项目与传承人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因此,目前这种只认定其中1人或是有限的几个人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对傩舞表演的社群造成不利影响。

当前施行的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过程,是由个人提交申请,地方推荐,再由上级文化厅组织专家学者评审确定。然而,很多从事傩舞表演多年的老艺人只有小学文化,根本不能填完整的申请表。另一方面,他们因为和政府相关部门联系不紧密或沟通渠道不畅,在推荐评选的时候没有得到信息,造成落选。这种民间与官方的信息不对称,让艺人对政策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政府的保障支持政策与初衷相背离。

此外,对于代表性传承人来说,他们每年会获得政府的补贴,但同时政府并没有对他们的传承工作有任何硬性要求,他们完全依靠自觉来履行傩舞传承的义务,政府也没有对代表性传承人培养的人数及教学效果进行任何考查评估。这种只给荣誉不提要求的“供养”模式并不利于激发传承人的主动性,必将对南丰傩舞的后续传承造成极大影响。

三、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培育维持傩舞文化生境

南丰傩舞能传承至今主要得益于其群众基础较为广泛,傩舞要继续传承与发展必须得到当地普通民众的参与及认同。因此,培育傩舞文化生境,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其文化的亲和力、凝聚力来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

首先,要加强对当地民众的思想教育,宣传南丰傩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地位,改变民众心目中将其作为封建迷信的遗留产物的错误观点,突出强调南丰傩舞的艺术性与稀缺性,以增强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其次,应当将傩舞的保护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由政府牵头,在傩舞保存最好、傩班最活跃的村镇发展乡村旅游,将傩舞文化产业与旅游结合,促进当地的开发,提高民众收入及就业率,使得更多普通群众可以从傩舞的保护及传承中受益,进而增强民众的保护传承意识;最后,可以采用建立乡村傩文化馆、设立展览宣传板、定期演出、傩舞进校园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南丰傩舞的艺术魅力,也使得更多的青年群众能够了解傩舞、热爱傩舞,并主动参与到当地的傩舞保护传承工作中。

(二)注重教育传承

对于南丰傩舞的保护,传承是第一位的,只有通过传承主体的口传身授,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永不断流。没有了人的传承,博物馆里陈列的工具和文字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同时,一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理应为拥有它的人带来荣誉,这种荣誉不仅来源于国家所授予的“传承人”称号,更关键的在于傩舞艺人的社会知名度。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应当鼓励并资助傩舞艺人们加全国各地的展演,利用电视节目、微博等各类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此外,南丰县可以将傩舞引入当地的旅游中,利用旅游业更广阔的宣传平台和宣传优势,扩大南丰傩舞的影响力,提升傩舞艺人的知名度,也吸引更多人了解傩舞,培养傩舞传承的潜力人群。

在传统师徒授艺的传承方式下,很多传统的傩舞技艺由于门派的保守性,将面临失传危险。因此,为保障傩舞艺术的传承,傩舞的教育应系统化、规范化地展开,必须制定傩舞教育传承实施制度,给予传承人一定补助,并要求他们每年必须教一定数量的学徒,同时为学习者设立助学金,使他们安心学习。此外,应联合文化馆工作人员以及傩班成员编写傩舞教材,记录傩舞的表演方法和舞蹈技巧的精髓并录音录像,便于广泛传播教学。同时,加强“傩舞进校园、傩舞进社区”等活动,以课间操、健身操等形式将傩舞在学校及社区推广,以动静结合的方式促进南丰傩舞的传承。

(三)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经济回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有效调控手段,应当被相关人员重视。无论是政府主导的文艺演,还是出于盈利目的的商业活动,亦或是傩舞艺人年节时走家串户的表演,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傩舞保护传承的基础也在于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对于那些对南丰傩舞的发展传承做出贡献的传承人,政府应当给予资金扶持,用于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调动和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形成传承延续南丰傩舞意识。同时,对于那些有意愿、有能力进行表演的傩舞团队及个人,政府也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演出活动和进行公众宣传,并提供必要的技艺展示平台,提高傩舞及傩舞艺人的认知度。

借助商业资本进行合理开发,是南丰傩舞获取资金支持、实现自身造血功能的另一条道路。利用傩文化的商品属性,改变目前南丰傩舞以村民自娱自乐为主的模式,将傩舞与当地旅游相结合,以傩主题公园和傩舞舞台剧的形式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打造成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创造经济价值。在此过程中,南丰傩舞应当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但也应保持自己真实性,保住文化根源与传统。

(四)完善传承保障制度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障工作中,相关部门不仅要保障代表性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同样要关注其他未当选的艺人的生活状况,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团体保障制度,实现族群受益,利益分享,尽可能地消除傩舞群体内部的相互抵制的不良影响。

南丰傩舞是由民间艺人创造并拥有的文化遗产,对于南丰傩舞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相关部门应出台民间推荐、政府把关的制度,征求广大民间艺人的意见,由他们推荐最合适的人选。这种新的推举制度将让民间艺人们更多地参与到傩舞的保护工作中,不仅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传承保护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推选过程的公平性,解决官方、民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传承人补贴制度不能仅仅是一种“关爱工程”或“养老工程”,传承人获得政府的补贴,也必须履行相应的傩舞传承的任务。而政府应当对得到补贴的传承人进行定期的评估和考核,并且建立民间监督及受众反馈机制,对于不负责任、不尽义务的传承人,应当及时剔除,而对于在传承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艺人,还应当设立绩效奖金,对其进行激励表彰。

四、结语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作为“中国舞蹈化石”的南丰傩舞面临着巨大文化冲击和更加严峻的传承考验,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让更多人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为南丰傩舞的生存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完善政府保护职能,提升傩舞艺人社会地位,建立有效的评估反馈体系,才能让南丰傩舞在新时代下继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琴,杨晓艇.南丰傩舞的体育渊源及发展[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4):142-145.

[2] 赵悦,石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旅游学刊,2013,(9):84-91.

[3] 曹明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商法研究,2009,(2):75-84.

[4] 韦海燕.近十年傩舞研究综述[J].河池学院学报,2012,(1):124-127.

[5] 谭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重庆高教研究,2015,(1):80-88.

[6] 刘晓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思想战线,2012,(6):53-60.

[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

[8] 南丰县政府网站,http://www.jxnf.gov.cn/main/.

[责任编辑 史丽丽]

猜你喜欢

南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南丰非遗傩面具雕刻技艺及其形意艺术
南丰蜜橘“橘中之王”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