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公民守法精神现状和探索路径

2016-12-14栾乔睿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公民法治

栾乔睿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我国公民在守法精神上还存在缺失的现象,国家的发展需要公民的守法精神。就我国公民守法精神的现状进行简要探讨,并提出提高我国公民守法精神的措施。

关键词:守法精神;法治;公民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93-02

前言

伴随着国家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步入法治社会建设中。公民守法是作为社会主体从内心认识法律的一种体现,自觉遵守法律同样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一种认知。公民守法精神的形成与众多因素有关,例如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体等等[1]。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我国公民目前对法律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在守法精神上还存在漏缺。公民的守法精神的建立对构建法治社会尤为重要,同时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实践意义。因此,寻找公民守法精神缺失的原因,对加强公民法律信仰、法律意识和大的品质有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公民守法精神的现状

1.取得的成绩。(1)立法制度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随着我国立法制度的不断完善,有更多的公民能参与到立法中,从而制定出的法律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同时也能反映出较多民众的基本意愿,维护了民众的合法权益,越来越多的民众愿意自觉的遵守法律。(2)法律约束行为规范。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法律的约束职能逐渐提升,无论是对政府、市场还是对执法人员或司法人员都起到一定的行为规范约束,促进了市场的有序发展,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公众信任度。(3)公众法律意识提高。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完善,社会公众逐渐对法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其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都在潜移默化的提升[2]。他们逐渐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到损害,同时对法律的认同度逐渐加深,遵守法律的自觉性越来越高。法律在社会的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着人们的生活发展。

2.公民守法存在的问题。(1)法律意识淡薄。国家设立法律主要是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发展,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行。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地增加,相关的法律立法过程也逐渐加快,大量的社会行为需要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因此,越来越多的法律逐渐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但是国家对民众的普法力度远远跟不上法律的立法速度,导致我国公民对国家的法律了解得太少。同时,我国的公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并且层次不齐的公民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不同,部分公民法律意识淡薄,更谈不上守法精神[3]。社会公众对法律的遵守是建立在对法律内容的了解之上的,民众的守法精神也是依靠民众对法律的认识而存在的。因此,社会工作对法律的具体内容了解得不深刻或对法律知识掌握得不透彻,所谓的守法精神也只能是一纸空文,无法落实到实际生活中。(2)法律监管不到位。在实际生活中,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部分地方政府机构为保护自方利益或政绩,经常会采取不符合法律规范的手段进行管理社会和经济,部分执法人员更是利用手中的权力维护自身的利益,违反了相关的法律规定。还有部分官员滥用法律自由裁量权,对公众的合法权益置之不顾,损害了公众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的缺失,久而久之,公众对法律的信任也逐渐消失,公众的守法精神无从谈起。除此以外,部分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法律知识了解过少,道德败坏,为了自我利益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制造冤假错案,造成司法机关的公共权威性降低,迫害到无辜公民,使法律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更使司法机关的公正性和正义性丧失。同时,我国公民受到传统的伦理思想影响,依然受到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君权至上的限制,造成我国民众不敢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公众守法精神的缺失。

二、培养我国公民守法精神的路径探索

1.坚持经济建设。公民守法精神建设的基础就是经济,因此保证市场经济自由、公平、开放、竞争、法治的运行是关键。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依靠自由、竞争、法治性实现市场活动的规范性不能只依靠品质的约束,也不能仅依靠国家的行政武力实现管制,而是需要创建公正、公平的法律规则来规范市场经济行为,依靠法治的力量实现市场经济规范化的运行。市场经济依靠法律的力量防止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弊端,实际上也是社会公众利用法律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4]。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强,伴随着法律对经济活动的逐渐规范,工作对法律逐渐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长此以往就会使公民养成良好的守法精神。

2.完善法治建设。法治建设的完善是促使法律得到社会主体认可的基础,同时也是树立法律权威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产生了大量的违法行为损害的法律的权威性,直接影响了我国公民守法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法治建设中,首先,要完善立法行为。制定法律者必须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获得法律的合法性,使制定的法律具有公平性、合理性。只有公平合理的法律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达到公众的愿望,得到公众的用户,只有这样社会公众才会自觉地遵守法律,形成守法意识。其次,要保证法律的良好执行。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的执法机关,必须做到执法必严,将法律的公正性、正义性和权威性能较好地反映出来,这样才能使公众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遵守法律。因此,加强行政执法机关的监督,改善和完善行政体制,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是保证法律良好地执行的关键。最后,加快普法教育立法工作。公民守法精神养成的前提条件是公民对法律的认识和信任[5]。目前我国公民整体素质发展受到限制,部分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够,这样不仅阻碍了公民守法精神的培养,同时也造成法律权威性的破坏。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方法,确定社会公众接受法律的权利和义务,设置相关培训机构实现社会公众的普法工作,将普法工作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

3.加强道德建设。公民法律素养的内化就是公民的道德品质。首先,部分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同时,法律也是道德精神的一种体现。加强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修养以方便民众接受和认同法律,同时,道德建设也是促进民众对法治观念跟新的一种途径。具有较好道德素质的民众,对法律的遵守也会有自我约束力。同时,执法人员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提高执法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使法律的执行过程更具有公平性和合理性[6]。

4.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培养公民守法精神的基础。法律是规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种手段,民众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有利于社会公众对守法意识的增强。我国随着司法体制的不断改革,普法教育的不断推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民的权利意识,但是社会公民还应该进一步提高自我的权利意识,能够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法律不仅赋予公民一定的权利,同时还需要公民尽到自己的义务。较强的法律意识不仅是指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同样还指不做违法乱纪的事,侵犯他人的权利。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维护法律权威性的保障,公民的守法精神也需要依靠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1] 崔东宝.我国公民守法精神现状和探索路径[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4.

[2] 郭芙蓉.公民守法道德养成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3] 李晓莉.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培育路径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4] 李雷.依法治国进程中我国公民法律信仰问题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3.

[5] 张隽.论我国公民守法不足及解决途径[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6] 曲姝婧.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 吴 迪]

猜你喜欢

公民法治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教学策略探究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杂文选刊》2017年7月精彩推荐公民讲坛
“意义”的问题所在
公民并积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