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五邑侨史文献中的“出洋史”诗

2016-12-08黄柏军

粤海风 2016年4期
关键词:猪仔华工华侨

黄柏军

江门五邑(旧时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以及鹤山等五县)是中国著名侨乡,至今旅居世界各地侨胞近四百万,海外乡亲数量和家乡常住人口数量一样多,故此有“海内一个五邑,海外一个五邑”的说法,是名符其实的“中国侨都”。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内战连连,民生凋敝,天灾人祸,水深火热,五邑百姓走投无路,只有走金山,至此拉开了百年沉重五邑华侨史的序幕。百年华侨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震撼人心的五邑华侨文化,这是江门五邑本地学术、文艺研究一个很大的宝矿,近代以来,很多出洋的侨胞乃至文人墨客创作了很多高水平的诗词和文章。五邑华侨题材诗文作品,感情丰富,材料详实,读之令人感叹,这是先侨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珍贵精神遗产。

笔者发现,研究华侨出洋,“卖猪仔”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名词。华工是活生生的人,为什么却被叫唤为“猪仔”?“猪仔华工”是如何被蒙骗、绑架出国的?“猪仔华工”远渡重洋的出国之旅有着怎样的辛酸血泪?他们在异国他乡过着怎样的非人生活?这些近代华工出洋血泪史,我们通过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当我们捧读真实的先侨出洋自述诗词或者侨乡出洋歌谣,那字里行间的悲凉和凄惨,依然教我们出离愤怒惨不忍闻。读一读这些关于先侨的真实出洋故事吧,你对百年华侨历史会有新的感悟和认识。新会籍华侨李承训的《猪仔诉》、鹤山籍诗人易其彬的《卖猪叹》、台山广海木鱼民歌《旅途述怀》等三首作品就是反映华侨出洋经历的“亲见亲闻亲历”的“三亲”史料,亦史亦诗,真可谓华侨历史文献中的“诗史”也。

下面试把三首反映华侨出洋故事的诗词抄录浅析如下:

其一,新会籍华侨李承训的《猪仔诉》。

广东新会籍华侨李承训早年被蒙骗卖猪仔出洋,至清朝同治十三年(1847年)九月十一日,陈兰彬委员(后为清廷首任驻美公使)、税司马福臣、吴秉人致总理衙门的《古巴华工事务各节》中记载了许多五邑籍华工的海外遭遇供述呈词。其中,华工李承训以五律长诗的形式,记载了自己被蒙骗到澳门猪仔馆之后,卖到外国当劳工的遭遇,堪称是我国早期华工亲身经历亲笔撰写的为数不多的侨史文学作品,值得一读:

窃我幼家贫,谨承父严训。

行年十八岁,舌耕江门镇。

壬申岁父疫,五月之中旬。

求施于乡党,得钱三千文。

叩谢乎闾里,归家议葬亲。

因丧而失馆,家无粒粟贫。

愿往亲友处,觅枝以栖身。

路遇梁阿高,小泽乡中民。

旧识谈往事,复假问寒温。

云澳一艇户,其家颇称殷。

修金壹拾元,邀我为西宾。

我信以为然,随到澳门津。

伊指一洋船,云即我东人。

乃用小艇往,半海露情真。

云往吕宋国,我初不愿闻。

伊出铁利器,不从定丧身。

念家存老母,妻儿女成群。

迫得乃从权,泣叹生不辰。

到此古巴岛,与奴隶为邻。

工夫苦异常,牛犬胜十分。

惜短杆拙笔,难尽录由根。

万望发慈悲,早救我辈人。

旋邦见母子,万代共沾恩。

所诉尽实情,无半点虚陈。

《猪仔诉》有三特别:作者特别、遭遇特别、供词形式特别,是难得的华侨早期反映“猪仔华工”故事的文学作品。因为那时候,出洋者多数文化水平比较低,甚至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所以尽管很多华工都是被蒙骗出国,但是无法写成完整、富有文采的诗词作品,《猪仔诉》做到了这一点,为华侨史留下了真实、难得的历史记录。《猪仔诉》文字流畅、叙述清楚、情感细腻,是罕见的好作品。为什么华工作品中没有太多的《猪仔诉》?这是因为众多海外华工里面,像李承训这样当过教师、精通文墨、能写诗词的华工实属凤毛麟角。我们也感谢李承训,他以亲身经历为经纬,以传统中华诗词的形式,记录自身悲惨遭遇。该诗可谓发自肺腑、一气呵成、声声怨诉、句句血泪,令人读了为之同情堕泪。

其二,鹤山籍诗人易其彬的《卖猪叹》。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的贩卖猪仔风气猖獗,外国资本家为了获取廉价劳动力,鼓动香港、澳门的地痞流氓成立“猪仔馆”用蒙骗、欺诈、绑架的形式贩卖人口到外国,五邑农村是受害重灾区。所以,一时间五邑城乡谈“猪”色变人人自危的地步,青壮年劳力在僻静路上行走,一不留神可能就被猪仔头绑架押运到港澳“猪仔馆”然后装船运往外国。强行绑架“猪仔华工”的丑恶现象,也被有心人以纪实诗词形式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其中最有名的当数鹤山诗人易其彬所写的《卖猪叹》。

道光年间贡生、鹤山籍著名诗人易其彬的一曲《卖猪叹》形象地唱出了“猪仔”被骗卖的经历和给家人造成的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危害,因而在侨乡广为流传至今:

朝亦闻卖猪,暮亦闻卖猪,

朋友忽相值,辄云慎防虞,

出门久不归,惶惶寻路衢。

番儿竟何为,买人以猪呼,

奸民贪其金,掠买将人愚:

“红毛宝藏国,金山跨珠湖,

去时为陈胜,归来为陶朱,

肥甘足汝口,轻暖足汝躯。”

贫民闻辄喜,争从番儿组,

或有不受欺,白刃来相驱,

一登番儿船,入笠难逃逋。

汝行执行事,汝去托何区,

传闻乡异词,骨肉知何如,

虽不知何如,总然鲜安居,

不胜番儿役,鞭扑无完肤,

天风何惨惨,云雨常载涂。

父母不可唤,兄弟隔海隅,

此生有归期,敢怨衣食无?

死为冻死鬼,犹得依吾庐。

良民自涕泣,奸民自欢娱,

一身曳纨彀,妻孥缀琼琚,

每食必玉馔,每饮必芳醐,

日吸西洋坭,夜宴珠江妹,

一掷轻万钱,千金获须臾。

君莫嗔奸民,奸民如虎豹,

虎豹亦可惜,大吏诚宽舒,

岂无捕以献?倏忽归其间。

道途逢老翁,菜色霜鬓须,

绕膝诸孩孙,垢面啼呱呱,

前岁方失母,父今为番奴,

我老已苦此,何能携众雏?

言有同乡归,十载离鸾孤,

溯自高曾来,仃伶寡友于,

一子硕果存,宝之如常珠,

昨日喜成人,今日供罹罩,

剩有新娶妇,含啼对阿姑,

我听老翁言,不答徒嘻吁,

闻道只今年,卖猪十万余。

其三,台山木鱼民歌《旅途述怀》。

台山的广海,是重要的近海军事古镇,这里由海港出发去澳门,路程非常近,是五邑人经过澳门出洋的必经之路,由于这样的关系,近代以来广海也成了华侨众多的著名侨乡。广海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华侨出洋的民谣、歌谣,其中有一些很有历史价值。下面请看已故侨史专家刘重民先生搜集于台山市广海镇的一首民歌体七言诗:

《旅途述怀》(木鱼)

国弱家贫灾难多,惟求生路苦奔波。

传闻番邦有活路,揖别亲人泪滂沱。

澳门虽然景色好,毕竟还是眼中梭。

蜗坐船中如猪仔,粗食无水受折磨。

船主巡逻监管甚,面目狰狞似恶魔。

浪恶颠簸常呕吐,百日航程凄苦多。

身在囹圄叹命苦,自怨自叹奈谁何?

踏上番邦见天日,形容枯槁似瘦骡。

他乡异域苦伶仃,方知所闻是传讹。

寄人篱下何日了,前景茫茫怎收科。

百般忍受苦中苦,拼搏生存莫蹉跎。

有朝云开见明月,回唐欢聚会娇娥。

这首木鱼民歌形式的《旅途述怀》反映了大多数五邑先侨出洋前后的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情感活动的刻画尤其细腻传神。我特别欣赏他开端的四句:国弱家贫灾难多,惟求生路苦奔波。传闻番邦有活路,揖别亲人泪滂沱。我们的华侨先辈为什么要背井离乡、远走异国?为什么要含辛茹苦、做牛做马?只因为我们自己的国家积贫积弱、战火连连、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我们的先辈才被迫离开家庭离开亲人前往外国寻求生路。

这大量真实感人的华侨史料文献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国家贫弱,百姓遭殃;国富民强、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安定繁荣,我们中国人才能过上安乐的日子。

五邑早期华侨文献资料,它展示的是一部血泪史,是一部苦难史,同时也是一部光荣史,更是一部奋斗史,它蕴含的历史和启迪是深刻的、深远的,注定将成为后来者了解五邑侨乡历史的最厚重的乡土教材,值得我们好好珍藏和铭记,好好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猪仔华工华侨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Tracks Across TIME
一战华工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华工:不能忽视的一战英雄
九菊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
奇怪,睡不着
跳跃的“猪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