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2016-12-06周浩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3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

周浩宇

摘 要:汉字的本来意义就是源,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交流的频繁和表达的需要,经过人们的联系和推想,它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含义,这就是流。汉语的词义不是静止停滞、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这种变化产生了古今异义词。本文结合初中文言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现象做一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阅读理解

初中阶段是学生较深入地接触古代汉语,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阶段。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大家会发现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如何出现和演变的?怎样辨析古今异义词?本文试图结合初中文言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现象做一浅显的分析。

一、古今异义词的探源

汉字是表意文字,昀早的汉字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图形和符号,这些符号表示的是汉字的本来意义。汉字的本来意义就是源,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交流的频繁和表达的需要,经过人们的联系和推想,它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含义,这就是流。由此看来,汉语的词义不是静止停滞、一尘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这种变化产生了古今异义词。

二、古今异义词的误读

我们在阅读和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望文生义、曲解误读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呢?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因素:

1.误把两词作一词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是主流,它的一个字往往代表我们今天一个双音节词,而两个字就代表今天两个双音节词。不注意辨别,就会在理解上出现错误。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这里的“可以”是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而“以”是“凭借”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是一个双音节词语。学生不了解这个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就会犯如上的错误。

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这里的“妻子”也是两个双音节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而在现代汉语中它是一个双音节词语,只有“妻”的含义,没有“子”的意思。

这种古今异义词出现误读的主要原因在于,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也就是说古人较习惯于一字一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是主流,人们习惯上易将两字合并成一词来理解或表达,这样就出现了“误把两词作一词”的错误。

2.误把一词作两词

古代汉语中还有一类复音词(包括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它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而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为陪衬,只起到构词的作用。这种复音词我们称为偏义复词。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这里的“异同”,偏义在“异”,不在“同”,理解的时候可将两词的意思,理解成其中一个词的意思,即“异”的意思。

再如:“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这里的“去留”也是偏义复词,偏义于“去”的意思,而不在“留”的含义。如果还看成两个词来解释,就有可能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在现代汉语中,像“异同”“去留”等词语,一般会看成两个词语的组合(词组),用两个词语的意思合并来解释。如果说,我们了解了文言文中偏义复词这类特殊现象,可能就不会出现“一词作两词”的错误了。

三、古今异义词的变化

对古今异义词出现误读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词语的意思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有些变化或许是循序渐进的,但有些变化却是天翻地覆的。分析一些词语的古今异义,我们会发现,变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词义的扩大或缩小,词义的转移和引申,词性及语法的改变,感情色彩的变化等等。下面就结合具体实例来分析。

1.词义的扩大或缩小

“江”的古义特指长江,“河”特指黄河,例句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今天“江”与“河”的意义已经被无限扩大,泛指所有的江流与河流。

再比如:“请”的古义有“请别人做某事”和“请允许自己做某事”两种理解,例如“请献十金”(《墨子.公输》)即译为“请允许我献上十金”,而今天只有请别人做某事的意思,如“请进”“请喝茶”等等。在时间的推移中,词的意义缩小了。

2.词义的转移和引申

“涕”的古义有“落泪”的意思,如“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而现在“涕”只在双音节词语“鼻涕”和一些固定短语中使用,学生如果不了解它的古义,想当然地以为作者是激动得流鼻涕,那就闹笑话了。

“走”是单音节词,它的古义有“跑”的意思,如“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而现在只表示“行走”的意思。学生不了解它的古义,在翻译语句的时候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词义会发生转移,也会由本义发展出许多的引申义。

比如:“向”在《辞源》中的前三个义项是: 1.北窗;2.朝向;3.对着。参看“向”的甲骨文字形,像房子墙上开有一个窗口,它的本义应是“北窗”。因为窗子是朝着一定方向的,所以又推演出来“朝向”“对着”“方向”“趋向”等意义,这些都是“向”的引申义。

“汤”在古文中原指“开水、热水”,如“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后来渐渐发展成“菜汤”“汤剂”等意思,而今天在口语中一般只指“菜汤”。

3.词性及语法的改变

“鞭”在古文中是个单音节词,可用作名词,指“竹鞭、马鞭”等;也可用作动词,解释为“鞭打、抽打”,如“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但在现代汉语中,“鞭”只有在后面加上“打、抽”等动作组成一个双音节词的时候,才会被看作是个动词,一般情况下会被当成是个名词。

再如,“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这里的“书”用作动词,解释为“书写”,但在现代汉语中,用作单音节词的时候只有名词“书本”的含义,而无动词的含义。

4.感情色彩的变化

“臭”在古文中有 xiù的读音,指各种气味,在特定的语境中甚至指“香气”,如“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但在现代汉语的口语中多念作 chòu,指难闻的气味。“由香到臭”,词语的意思不仅发生了变化,甚至感情色彩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再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这里的“卑鄙”是两个单音节词的组合,“卑”是“身份低微”,“鄙”是“见识短浅”的意思,这实际上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语,并非自贬之义;而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是个双音节词语,意指一个人品行恶劣、不道德,是个贬义词语。

四、古今异义词的辨析

古今异义词看似形式多样,变化多端,难以分辨,但在学习过程中还是能找到一些规律和方法来区分词语的古今差异。

1.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和停顿来辨析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所有的词都以具体的词义作为它的内容,都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因此,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来判断词义间的差异。例如:“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这里的“会计”不能读成“ kuài jì”,因为它不是一个双音节词语,而是两个单音节词,读成“ huì jì”意为“会合议事”的意思,这里也不可连读,两词之间须稍加停顿,这样就能明白它和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2.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周围的事物必然会有所联系。词语也一样。因为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对于一些古今词义差异特别大的词语,或是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的词语,应该利用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观刈麦》),这里的“姑”和“妇”同义,是妇女的通称,不能解释成“父亲的姐妹”。前句诗中说男子们在田里辛勤耕作,后句诗中说孩子们都来送茶水,可送饭的却都是大姑子、小姑子,这在理解上就不合常理,叫人捉摸不透。

3.反向推理分析

在做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时候,如果遇到难以确定意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可以在语句中先按照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和表达习惯将整句话翻译过来,再反向推理,确定这个词在这句话中的解释是不合情理或者不合逻辑的。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如果不知道这里的“归”作何解释,可以先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它译成“回去”,那么这句话就翻译成“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起回去呢?”这么翻译过来就会觉得很奇怪,也不符合本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旨。结合全文来分析,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是感慨芸芸众生,知音难寻,当世少有人能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因而,这里的“归”应理解为“归依”,即“志同道合”的意思。

总而言之,我们在接触古代汉语词汇的时候,要学会在阅读中思考、比较、分析和积累,不犯先入为主、望文生义、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样就能正确地辨析古今异义词,从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水平。

猜你喜欢

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途径探析
如何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做题能力
刍议英语阅读理解讲评课
试析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思考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