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06-18黄志达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6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学生主体性故事教学法

摘 要: “故事教学法”是通过讲故事来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灵活运用“故事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教师适当补充故事,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内容;以讲故事取代刻板的翻译,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故事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运用文言文,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故事教学法;学生主体性;情境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若将故事教学法引入文言文教学,沉闷的课堂即刻泛起微波,学生的思维即刻飞扬在文言文的广阔天空中。因为“故事吸引人而不强迫人,发出邀请而不提出命令,通过捕获形象来感动人的心灵”[1]。

一、根据教学目标,适当补充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内容

1.补充故事,解词释义。古语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信息含量极其丰富,称得上字字有韵味,句句含故事。故教师在解词释义时,若能溯源逐本,补充故事,引导学生跨越时空,感受其情感和神韵,使学生不仅能掌握词的表意,还可领略到我们古代汉字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中的“微”字,这个字今天解为“细小”,但此处却解为“没有”。为什么呢?《说文解字》中说:微,隐行也。意思是隐藏身份,悄悄行进。为什么“微”字是这样解释呢?“这个字里隐藏着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古老风俗,就是‘弃老”[2]。此时教师可补充远古时代“弃老”故事:“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生活艰难的情况下,粮食是有限的,老人已经失去了劳动力,成为后代的负担。于是社会就形成了一种习俗,人老了以后就把他们杀死,或者把他们赶到山上去,自生自灭”[2],这种事是在偷偷摸摸中干的。教师进而阐述“没有”的意思就是由此引申而来。学生听至此,对“微”的认识就不止于表层的含义,还深入了解到这个字所含的文化意蕴。

2.补充故事,助解内容。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浅易”,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即可大体理解其基本内容,但教学不能止于此。面对着字字珠玑、意蕴丰富的文言经典,要引导学生透过简约的文字,发现藏于内里的情或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适当补充一些故事,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文本。

“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或者一部作品的出现,往往和作者经历、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甚至民风民俗紧密结合在一起,打有一定时空环境的烙印。”[3]的确,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就必须联系当时作者写作时的种种因素,人们常说解读文章要“知人论世”就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适时补充文章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等情况,这样学生才能透过语言的表层含义,直抵作品的内核,领悟作者的感受。如苏轼《承天寺夜游》一文,除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难懂外,其余都较为简单,但若要学生把握作者隐于“闲”之内的情感,教师就要补充苏轼的故事。当时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名为团练副使,实是“罪人”,朝廷规定他应“思过而自新”,“不得擅去安置所” ,“不得签署公文”。可见苏轼虽有官衔,但既无实权,也无事可做。补充这一段故事,学生就更能体悟到苏轼当时微妙复杂的心境。再如《惠子相梁》一文,教师补充《庄子钓于濮水》和《惠子之梁》的故事,前一则凸显庄子不慕名利,后一则表现惠子醉心功名利禄。学生听了这两则故事,对惠子的“恐”与“搜”和庄子的“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中所蕴含的人物品格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可见,在教学中,一个故事就是一座桥梁,桥梁的一头是文本,一头是学生,学生凭借这座桥梁与作者的心灵相连接,这座桥梁就是沟通学生心理图式与文本图式之间的通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座桥梁,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品读体验的过程中,读懂文本。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以讲故事取代刻板的翻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次讲述”即是故事本体,“二次讲述”即是阅读者,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故事文本的过程、情节的因果关系搞清楚,在脑海里将故事完整化,也即是我们所说的“讲故事”。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二次讲述”中无限度地接近或契合“一次讲述”。请看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关于《黔之驴》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刚才解读了驴的故事,也解读了虎的故事。下面,我们开始根据课文从不同角度讲故事。请同学们不看书,讲一讲《黔之驴》的故事,好不好?

请大家注意:前面我们读课文时说过,讲故事,语调应该怎么样?(部分学生答“夸张一点”)对,适当夸张一点,可以突出形象特征,表达自己的感情。其次,要注意口语化,不要仅仅是翻译。比如,“荡倚冲冒”,就不必说成“碰撞靠近冲击冒犯”,可以就说“老虎就用各种动作戏弄、挑逗驴子”;“驴不胜怒”,也不必说“驴子承受不住愤怒”,可以说“驴子终于忍不住发怒了”。还可以适当想象、补充,当然不能脱离原文,不能违背原文的意思。比如“蹄之”,不妨说成“使出浑身的力气猛地向老虎踢了一下”。

好的,哪位同学先来试试,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黔之驴的故事。大家小时候,一定讲过故事,或者听别人讲过故事,讲故事怎么开头?

(生回答……)

师:讲得非常好。语气词比较多,很像讲故事。前面一部分比后面一部分更好,后面内容还可以再丰富一些。有些句子还不够形象具体,还是生硬的翻译,比如“庞然大物”,就没有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可以说成“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巨大的东西”,“当做神来看”,可以说成“心里想,这莫非是天上下来的神圣吧”。还有那个“载”,不能还说“载”,应该说成“运”。好的,总体来说,讲得不错。

刚才这位同学是以作者的口吻讲了这个故事,或者说是用第三人称讲了故事,能不能换一个人称——用第一人称来讲?第一人称该怎么讲啊?

(生回答……)

师:尽管老套,还算可以。下面,请老虎讲这个故事。[4]

黄老师不单要求学生不看书根据课文从驴、老虎的不同角度讲故事,还让学生尝试变化人称来讲述故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多种形式的“二次讲述”,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黄老师提出具体要求:语调“适当夸张一点”“突出形象特征,表达自己的情感”,要“口语化,不要仅仅是翻译”,“还可以适当想象、补充”但“不能脱离原文,不能违背原文的意思”。这些非常明确的指向性语言实质是要学生对文本进行加工、阐释和演绎。我们发现:在不断构造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文本的内容,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提升了对文本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5]“二次讲述”正是实践着这种理念。在“二次讲述”中,学生潜入文本,成为文学活动的主体,参与发现、建构直至创造文本,最终实现语文能力的内化。

三、用故事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运用文言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用故事创设情境,就是将文言文纳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利用角色效应,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文言文。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旦学生入“角色”,具体的情境就会触发他们的理智感、美感等内在情感,一个个抽象的文字即刻变得具体可感,一个个毫无生命的文字即刻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思维也因此得以不断深化。

正确理解“乐”是《论语十二章》的教学难点。为突破此难点,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关于穷爸爸和富爸爸的故事。穷爸爸物质贫乏但追求精神的丰足,富爸爸则反之,他们对“乐”有不同的看法。有一天,两人相遇,富爸爸看着穷爸爸的穷酸样,就问他:你穷困潦倒,快乐吗?此时教师问:若你是那个穷爸爸,你会选择《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一则来回答?在这特定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热情顿时被点燃。为寻求到答案,他们主动结合注释翻译句子,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很快学生便找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句话。之后教师又接着讲:但富爸爸却不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可见孔子也是不排斥富贵的,何况富贵是快乐的保障。教师顿了顿,问:你赞同富爸爸的观点么?故事突转,面对问题,学生有的面面相觑,有的窃窃私语,有的静默沉思,在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可见,在教学中,故事创设情境,学生进入故事,成为角色,角色成为巨大的动力,驱动着学生深入阅读文章,学生在“有我之境”中学习文言文,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Lickona,T.Educating fo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M].New York:Bantam,1991:79.

[2]黄玉峰.玉峰说字·人的归宿[J].语文学习,2013,(4).

[3]李震.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唤醒[J].语文教学通讯,2013,(25).

[4]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5]巢宗祺,雷实,陆志平.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黄志达(1976— ),男 ,广东省广州市育才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文言文教学。

猜你喜欢

初中文言文学生主体性故事教学法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
融入故事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探究
浅析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刍议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