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空缺理论在中俄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运用

2016-12-0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伊斯坎德尔中俄跨文化

苏 宁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文化空缺理论在中俄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运用

苏 宁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随着世界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日渐加深,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避免因为不理解、误会而造成的冲突,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中之重。究其缘由我们会发现,“文化空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找到消除障碍、保证交际顺利进行的方法,成了学者们关注的大问题。本文尝试将空缺理论引入跨文化交际领域,进一步阐释文化空缺现象。

空缺;文化空缺;跨文化交际;民族文化;消除策略

引言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融,百花争鸣。在人们交流活动中,如此绚丽多彩的文化相互渗透、撞击,由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交流障碍。当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进行交流时,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交际行为。这些差异大多表现在交际者的认知形式、说话方式或非语言模式上,从而破坏整个交际行为,造成交际障碍或交际失败。著名翻译学家葛老夫子传槼先生曾有“翻译必生误解”这一观点,如果从文化空缺的角度考虑,不是一点道理没有的。

本文对中俄学者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以跨文化交际为视角,采用对比语言学和共时研究的方法,重点分析了文化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文化空缺导致的各种交际障碍,尝试总结归纳弥补空缺的有效策略,为跨文化交际中空缺问题的解决提供新视角。

1 空缺现象的研究现状

空缺源于法语词“lacune”,有空白、缺损之意。最早研究这一现象的是上世纪中期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C.F.Hockett)。他用“偶然的缺口”(random holes in patterns)这一概念对比了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在俄罗斯语言学界,纵观关于空缺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几个重要的学术流派。主要有以索罗金(Ю.А.Сорокин),马尔科维娜(И.Ю.Марковина)为代表的空缺理论流派;以贝科夫(Г.В.Быккова)为代表的空缺理论流派和以斯捷尔宁(И.А.Стернин),波波娃(З.Д.Попова),斯捷尔尼娜(М.А.Стернина)为代表的空缺理论流派等。(刘宏 2005:37)

我国对空缺和跨文化的研究几乎是同时起步,与改革开放的潮流是不可分割的。主要以李向东教授、刘宏教授为代表。比如刘宏教授的《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研究》一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文化观念圈之间的关系。

总结对于空缺的研究不难发现,空缺现象广泛吸引了国内外研究员的重视,空缺理论的提出利于我们攻克跨文化交际中的难题。俄罗斯关于空缺早有研究且理论成果颇丰,而我国对空缺现象的研究还处在比较零散、不够细致的阶段。文化空缺是空缺理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以此为例,阐释其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

2 举例分析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空缺产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文化各不相同,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同构成了世界大环境下缤纷多彩的文化。共性为文化交流带来可能,而个性则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阻碍,导致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空缺现象的出现。按照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奈达(E.A.Nida)的观点,文化可分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和语言文化五部分。下面我们就从这五部分对文化空缺产生的原因做具体分析。

2.1 从文化空缺的分类看成因

本论文的意义在于更深入地了解空缺这一现象,并讨论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来消除文化空缺所带来的语言障碍,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引起文化空缺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本文就以此举例分析:

(1)不同的生态文化导致的文化空缺

生态文化包含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等。俄罗斯与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生态文化也就不同。所以当遇到特殊的、与生态文化有关的词汇时,就会出现语义空缺。

比如:《红楼梦》中有一句,“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所谓“付东洋”就是随着河水向东流去,比喻一去不返。为了向译语读者忠实地传递俄语的文化信息,需要采取直译法:“с течением реки”,但是关于河水的流向——向东流去就成为翻译的一个盲点,而“исчезает”甚至采用意译的方法,避开不谈水。这是因为中俄两国河流的流向不同,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然河流主要流向东南。而俄罗斯正相反,大部分河流向西南流向大海。

(2)不同的物质文化导致的文化空缺

物质文化,是指其中凝聚、体现、寄托着人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思想感情的物质过程和物质产品,具体表现在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中俄人民生活习惯相异,物质文化当然各有特色。

原文:《Искандер》——семейство ореративно-таксических ракетных комплексов(ОТРК):Искандер,Искандер-Э,Искандер-К.Впервые 《Искандер》 представили в августе 1999 года на аэрокосмическом салон МАКС.

译文:“伊斯坎德尔”——这是一系列战术导弹系统(ОТРК):伊斯坎德尔、伊斯坎德尔—Э,伊斯坎德尔-К。1999年8月“伊斯坎德尔”在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首次亮相。

如此翻译,可能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只是一个导弹的名字,但俄罗斯人起这个名字意义深远。“伊斯坎德尔”的问世,在某种程度上是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逼出来的。“伊斯坎德尔”一词来自阿拉伯语,是指在中东、印度颇受尊崇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阿拉伯语称呼。由此可见,俄罗斯人积极拉拢国外潜在客户的意图就不言而喻了。如果将 Искандер 直接翻译成“亚历山大”,可能更好地填补由俄译汉带来的文化空缺吧。

(3)不同的社会文化导致的文化空缺

社会文化是指社会群体的心理心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不同的社会群体所表现的社会文化也不尽相同。在翻译带有社会文化背景词时,译者常常会遇到许多语义空缺现象。

比如俄罗斯公办高校一般冠有ФГБОУ ВПО,意为“联邦国立预算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俄罗斯国立大学的全名也是这样: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М.В.Ломоносова》。在我们的思维中,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是指那些录取分数很低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不同的社会背景词,会引起异文化人民不同的联想,语义空缺就这样诞生了。

(4)不同的宗教文化导致的文化空缺

中俄两国宗教文化的巨大差异特点是不置可否的,这些差异对于交际双方来说,在缺乏相应宗教知识的情况下,是很难理解的,或者即使有所察觉也很难原汁原味的将译文呈现给读者。由此造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空缺现象。例如:

- Сила моя,не берет,что же ты крест с шеи тащишь? - говорила один озлобленный бабий голос.!

- Да ведь только забежала,- говорил другой голос.- Отдай,говорю.А что же мучаешь и скотину и ребят без молока.

- Заплати или отработай,- отвечал спокойный голос приказчика.(Л.Толстой:Воскресение)

译文:“我已经精疲力尽了,你为什么还要撕掉我脖子上的十字架?*”一个女人的愤怒声音说。

“你要知道,它刚闯进去,”另一个女人的声音说。“我说,你还给我吧。你何必折磨牲口,还害得我孩子没有牛奶吃!”

“你得赔钱,或者做工来抵偿,”管家若无其事地回答。

(*基督教徒常戴十字架,到死才脱下。这里的意思就是:“你为什么要逼我死?)(草婴译)

读了译文后,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扯掉十字架是“逼我死”的意思呢?其实这反映的是俄罗斯人的宗教信仰。如果跨文化交际中的一方不能解释清楚这深层宗教含义,作为另一方的中国读者恐怕很难读懂这样的文化空缺吧。

(5)不同的语言文化导致的文化空缺

语言文化,探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科学。通常认为语言之中蕴含着文化,语言本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俄汉民族所使用的不同语言,更是能反映出两国人民观念的不同。

比如,从俄语名词的性就能看出俄罗斯人对很多事物的观念和态度。他们以“день”为阳,“ночь”为阴,所以“свет”为阳性,“тьма,темнота,звезда”为阴性。而在中国人的思维中,词汇就根本没有性的区别,所以说文化空缺的存在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3 空缺的解决方法

索罗金和马尔科维娜的研究从民族心理语言学角度出发,在研究异文化文本时,就民族文化特点问题提出了空缺法(метод лакун)。他们将空缺分为语言类空缺、文化类空缺、文本空缺三大类,每类空缺又有各自的分类,总结了消除空缺的两种基本方法:填空法、补偿法。

贝科娃在《空缺作为词汇系统学的范畴》(《Лакунарность как категория лексической системологии》Воронеж.1999)中,将空缺分类为体系空缺、交际空缺、修辞——功能空缺、子系统间空缺,也提出了消除空缺的方法:填空法、补偿法、借词法、词义演变法、语体变化法,比较索罗金和马尔科维娜的研究,贝科娃还总结出13种确定空缺的方法。

我国著名俄语学者李向东教授于专著《当代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在充分肯定索罗金和马尔科维娜的空缺法的同时,找出了该理论的局限性,认为贝科娃的研究在理论上拓展并丰富了我们对空缺的认识;李向东教授还提出了通过建立“认知卡”(когнитивная карта)作为消除空缺的手段。它作为包容语言内和语言外知识的信息体系,既有对空缺产生的原因、结构、性质的分析,也有对语言单位意义的描述和解释。俄语学者孙娜在专著 《俄汉翻译中的语义空缺现象研究》 中尝试提出三大策略:语义空缺留存+注释法;语义空缺释义法;语义空缺置换法。

但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各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并不适合解决所有空缺现象。我们对空缺现象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4 小结

要想正确分析中俄两国交往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就必须要追宗溯源,从俄汉传统哲学思想与文化的不同、从俄汉价值观及审美观的不同、从俄汉伦理道德观及家族观的不同、从俄汉思维范式的差异等各个方面逐一击破。加之学习前辈学者论述过的填空法和补偿法,才能找到应对文化空缺的策略,有的放矢地运用音译、直译、意译、创译等方法,消除文化空缺。我们要尝试解决“文明的冲突”问题,克服文化空缺带来的种种困难,变文化“误读”为文化“理解”。但消除文化空缺不是最终目的,如何运用文化空缺理论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交际活动才是重点。希望以后能够更进一步运用空缺理论,使其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流合作中发挥更优秀的效果。

[1] Сорокин Ю.А.Текст как явление культуры[M].Новосибирск:наука,1989.

[2] 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0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 李向东.当代俄罗斯语言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PP.48~79.

[5] 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

[6] 孙娜.俄汉翻译中的语义空缺现象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

苏宁,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H030

A

1672-5832(2016)05-0285-02

猜你喜欢

伊斯坎德尔中俄跨文化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强强联合!中俄将在航天领域深度合作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俄“当代托尔斯泰”去世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穿越新丝路——渝新欧暨中俄两河流域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