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的几点想法

2016-12-0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学习者教学方式

樊 瑞

(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关于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的几点想法

樊 瑞

(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82)

对我国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课程内容应该从其信息化、个人知识化、多样化和“生命教育”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注重其科学性和艺术性,即教学要采用信息技术和灵活的方式来进行。

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改革;趋势

20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多次改革,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实验只有两次,一次是1922年新学制颁布前后,另一次则是在21世纪初。

进入21世纪,我国进行了一场课程与教学改革,其宗旨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被全面启动。该轮课程改革是由国家发动的,其改革范围之广、推动力度之大、推进速度之快以及受高层重视之程度,拿到现在看来,也是真正第一次全面的改革。以政府主导、专家引领、教师参与为方式拉开其序幕的,课改实验遵循“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首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2002年秋季实验进一步扩大到330个市、县。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 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进入了新课程改革。这轮改革已经开展了十余年,其基本做法是:自上而下,整体进行推进,以理念为先导,渐进铺展开来,面向全国的学校与师生,覆盖全部中小学。取得了很多理论与实践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①

今天的社会,在各个教育阶段,教学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占着重要的比重。完善的和适应时代的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同时,良好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 课程的改革——以课程内容的改革为主

传统课程的重点是向受教育者传授基本知识,而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由于知识量的激增,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并不能适应各种新的需要,这就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了充分的必要性。同时,对于学生而言,学会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能力,对于解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这更要求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世界著名科学家周光召曾说过:“知识经济时代的两大特征:知识化和全球化”。他说:“希望学校不要以过多的考试把学生束缚在接受现有知识上面,要更多地传授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培养创造的能力,学为了用,学为了创造。要学好基础知识,着重能力的训练,提高发掘事物内部规律的能力;在复杂的事物中,掌握关键,发现内部奥秘的能力;培养交流、吸收与不断创新的能力。”②

这对我国现阶段的课程内容改革而言,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首先,课程内容的信息化成为课程内容改革需要格外关注的地方。课程内容的信息化是指将课程内容与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将日新月异的知识信息反映到课程中,从而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它也有助于使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建构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创造机会。再者,它有助于实现学校课程与整个世界的整合,使学校和整个校外社会连为一体。

其次,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趋势就是越来越重视学习者自身所具有的个人知识。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要想适应这个变化飞快的信息时代,人就必须是可以使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的人、是一个善于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进行学习的人、是一个可以进行终身学习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教育者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在课程内容传授和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把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生的兴趣需要进行内在的整合。

再次,课程内容也应该从以内容为本位转向以内容和能力为本位的多样化结合,以保证学生在学校可以获得更加有效的技能、能力和知识。在我国,经常听到“高分低能”的说法,这就说明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只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更应该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形成知识与技能、能力并驾齐驱的场面。

最后,加强价值观和社会道德教育也成为课程内容改革的趋势。叶澜老师曾指出:现在的教育,“缺乏一种基本的人性教育,缺少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关爱和尊重教育”。③这对我们的启示是,课程内容的改革也应该涉及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人格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分析能力,即注重人的精神生命的培养和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应该从其信息化、个人知识化、多样化以及“生命教育”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当然,并不代表仅仅局限于这四个方面,因为课程内容的改革是一个全方位与全方面的工作,我们最终的目的主要是要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自己的个性与能力,可以在所在的领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只要能够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所有合格的符合要求的课程内容的改革都应该被提倡。

2 教学的改革——以教学方式的改革为主

首先,教学是科学。即教学方式要结合信息时代的特征进行改革。

21世纪,人类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深入运用为特征。在未来的社会,计算机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慕课”④的出现,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和相应的讲授教学法已不适应网络教学的需求,需要新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通过在进行网上学习,使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并且课程内容也不仅仅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学生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现如今的教学技术应该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开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软件,使人机协作和互动的学习水平越来越高。

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教师和学生建构丰富的、具有反思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为学生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

其次,教学是艺术。即教学要采取更加灵活生动的方式来进行。

教学方式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个发展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并且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注重师生互动活动的设计,同时在课后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样,教学就会显得充满生机。⑤

由此可见,教学方式的改革要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援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同时,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应该更加灵活生动,更加有趣更加有生命力。

3 总结

自上而下,内外合作,重塑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理想的未来,也是一个艰难的前进过程,我们要改变的还有很多,我国的教育制度、家长的教育理念、社会群体的支持是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引领着基础教育与初等、高等教育从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进行重塑和革新。

今天,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亦或是社会中的其他人,每个人都意识到中国的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以后,中国教育正在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从满足基本需求到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这就意味着要改变历史的科举教育的传统,改变学校教育制度,从而走向以人为本的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真正的困惑是课程与教学真的能改变吗?在我看来,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很难改变,但并不代表完全不能改变,这需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积累全部社会成员的成果和想法。例如,我们可以集成政府、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课程与教学改革成功和创新的优秀案例,向大家展现勇于改变现状的教育家和学者的精神以及逐渐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力量,从而促进不同社会群体和立场的人的了解与合作,推动全社会所有群体积极行动起来,为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① 张传燧.课程改革在路上:历史、现状与未来[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8):5-6.

② 周光召.百度百科.2015-09-26.

③ 卜玉华.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路径[J].高校理论战线.2011,9.

④ 什么是“慕课”.新浪新闻.2013-07-09.

⑤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1] 周光召.百度百科.2015-09-26.

[2] 张传燧.课程改革在路上:历史、现状与未来[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8):5-6.

[3] 卜玉华.叶澜“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路径[J].高校理论战线.2011,9.

[4]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5] 什么是”慕课”.新浪新闻.2013.07.09

[6]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G712

A

1672-5832(2016)05-0243-02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学习者教学方式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