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美学主、客观问题的认知

2016-12-0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主观对象美学

张 洁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 天津 300000)

关于美学主、客观问题的认知

张 洁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 天津 300000)

本文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结合科学的方法阐述了美的认知过程,辩证的论述了美学是一个主客观辩证统一的整体,为艺术创作与大众审美认知提供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美学;主观美;客观美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在人类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借苏格拉之口最先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艺术创作与欣赏有无统一的标准与原则,这些问题的回答从根本上影响着主体的艺术创作与欣赏。

纪旭在《对美的本质的新思考》中这样写道,“美是事物通过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某些客观属性,在一定社会生活情境中基于某些相似性和主体发生的‘物心感应’或‘心灵默契’”。[1]从中不难看出,美包含着客观的成分,也有其主观的因素。基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基础之上,也就形成了本文关于美学主客观性美学的基本观点,美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整体。

首先,美是一个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情境都相关的系统,坚决摒弃单纯从主观或客观方面论美的极端思维,始终坚持审美主体与对象在社会生活实践基础上相统一。

朱光潜曾敏锐地指出,“唯心主义者把美看作主观的感觉,机械唯物主义者把美看作事物的属性,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2]这从根本上把握住了美得对立统一问题。美既是事物通过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某些客观属性(从审美对象看),也是人的一种主观需求,即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审美主体看),更是事物通过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某些客观属性具有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一种价值(从审美主体和对象的关系看)。

从对立统一的角度来分析,美不仅在物,也不仅在心,同时也在心与物的关系层面上。物的实体与表象分开,表象一方面不能脱离实体存在,另一方面它是物在人的主观条件、意识形态和情趣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这种结果化作人脑中的美感,作为一种观念,深刻反映着人所处的环境、历史、文化。

其次,美也表现出强烈的客观性,即美的客观存在性。美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先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理念,这一点在自然艺术中表现尤为突出。

客观派就是将美归结为不依存于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自然属性。……美的客观存在和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是完全一样的,是脱离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3]因此,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美就客观存在自于然界之中。人类社会产生之后,美依然是独立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美或者不美在于事物的客观属性本身,与人无关,这才找出了“黄金分割”、“数的和谐”、“形态的均衡统一”等美的标准。

美与客观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不等于客观审美对象的这些属性。[4]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只是激活和诱发审美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审美的基础,但不是“美本身”。审美活动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产生,审美离不开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万事万物美,其根源在于客观对象。把客观审美对象的属性当作美本身的看法是错误的,是机械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同时,把美归结为这种简单的低级的机械|物理生物的自然条件或属性,认为客观物体的这种自然属性条件本身就是美的看法是低级而又庸俗的机械唯物论。

美的客观存在也是指“自然物经人化后(可能仅仅是脑中的表象)也能激起美感”。[5]这种激起美感的东西,并非来自天赐,也非来自纯粹的主观臆想,而是人类历史的积淀,它们与人的历史文化等等种种认同有着亲密的关系,包含了社会因素,如民族、阶级、也包含了自然因素,如生产生活资料、尚未被开发的大自然,只要他们被人类认识,被人类认同,这种东西也就被烙上了人类的印记。只有存在这种印记的客观存在,才可能与人的心理相契合,产生美感。

最后,美作为主客观的对立统一体,具有客观性的同时,无论从哲学的角度还是科学的角度都表现出更多的主体性特征。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早在18世纪,康德就曾指出,美作为一种合目的性的表象,固然包含对象的形式表象为条件,但并不属于对象纯然的客观性质,而是来自主观的反省判断力,因而美是带有主观性的。[6]美感体验的形成,乃是主客体共同参与的结果。因而要正确理解美的本质,离不开对主体自身的纯粹反省或反思。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大量事实表明,审美主体对作品的感知背后有一种微妙的心里图式,即S→AT→R,其中S是刺激,R是刺激后的反应,AT则是审美主体接受外在刺激做出行为反应之间的概念结构,是一种心理过程。[7]一切内化了的心理因素都是这个心理过程的变量,直接影响着主体的感受与艺术批评。

美具有主观性,但不是说美是主观的。强调美的主观性也并不是忽略美的客观构成,而是强调美在主观性在审美认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美必须通过人们的审美活动才能得到肯定,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无法欣赏音乐之美,没有美术感的眼睛无法欣赏图画之美,没有美的心情,无法欣赏任何美。

长期以来,有关美的本质、美学问题的主客观性问题各学派的看法论述不一,很难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但随着审美与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要从根本上把握住美的主客观性的对立统一,防止把美的标准过度社会化和主观化的倾向,亦防止把客观审美对象的属性当作美本身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探求美的本质应当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辩证关系出发,撇开一方片面地强调另一方势必走向自相矛盾。

[1] 《对美的本质的新思考》,纪旭,美与时代旬刊,2015.(3)

[2] 《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五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3] [4]《关于审美本质的新思考》,王朝元,大学教育,2013.08

[5] 《关于美的本质的反思与探索》,杨尧,大舞台,2010.(9)

[6] 《判断力批判仁》,(德)康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 《艺术设计审美基础》,顾建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7

张洁(1990.03-),男,汉族,河北沧州人,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2014级研究生,艺术设计专业。

I01

A

1672-5832(2016)05-0216-01

猜你喜欢

主观对象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外婆的美学
后印象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纯白美学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