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为光,以史为鉴
——美术史专业学习随感

2016-12-06贾默君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史画派

贾默君

(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以美为光,以史为鉴
——美术史专业学习随感

贾默君

(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在西安念书时,耳闻目睹较多的是黄土画派,来南宁后,接触到当地特有的人文风貌、自然景观的漓江画派,南北差异之美立即在脑海里产生了碰撞:以前看黄土画派的作品觉得,这些作品确实是生发于这片黄土之上的艺术,带那个劲儿!而漓江画派那些水墨淋漓,水光交映的画作,即刻便冲击了在脑海里对黄土画派的印象,两者对比鲜明的风格差异,让南北山水人文两种形象变得着实有趣且都有了鲜活的情调。桂林的喀斯特地貌,陕北的黄土高坡;寨子里的芭蕉园,汉中的油菜花地;吊脚楼和窑洞;五彩缤纷的壮锦,安塞腰鼓和羊肚头巾;十里飘香细嚼慢品的螺蛳粉,大快朵颐酣畅淋漓的裤带面;用绣花背带背着孩子的壮乡妇女,头系羊肚毛巾捧着海碗的陕北老汉;刘三姐婉转动听的山歌,声嘶力竭嚎出来的秦腔……

漓江画派和黄土画派的美术作品让我看到南北两地艺术风格的鲜明对比,但同时又超越了画面。一南一北虽风格迥异,却同样透露着美,美的形式多种多样,也只有多样、变化才构成这般美,衬托出各自不同的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艺术家们更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不同地域的迥异格调。当然,中国各地富有特色的画派或艺术品不在少数,这些在不同的地域中生长起来的艺术群体,彰显着一处文化体系下凝聚起来的美。

全球化的推进让当代的艺术发展越来越多元化,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频繁起来。我们也在引进西方艺术的道路上有所发展,同时也在影响着世界。经典的美术作品,哪怕过了千年,放在今天也依然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依然是美的。而美,就是我们的光,照亮我们,指引我们,温暖我们,也带领我们去温暖他人。美不会让我们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变得冷漠,对人对事冷漠,对美和精神生活也抱着视而不见的态度。美术并不一定是遥不可及、高深莫测的书画,美术可以是一件摆在客厅的雕件、一部刚刚上映的动画片、一栋设计建造好的建筑,亦可以是一本书的装帧,甚至是手边的水杯或头顶的一盏灯。认识美是我们提升人生境界懂得人生真谛的一种手段,你说你欣赏不了美术,没接触过美术史?可是你却生活在美术无所不在的世界里。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直至现在也没有实现,但是美术早已融进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美术包罗万象。

美术史同样是历史,但却更加贴近美。它是美的历史,是美的思想的发展史。能够学习和美有关的历史,自然也是件美事。我们学史,不仅要学习每个时代的精华,也要从史料中沉思历史与当下,历史与将来的关系。钱穆先生曾说:“我们是中国人,只有在中国史里来认识我们自己。不仅要认识我们的以往,并要认识我们的将来。若非研究历史,即无从得此认识。①”只有以史为鉴,才能了解过去。

对于史学的认识和态度,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现有的资料中。现有的资料是一批又一批学者搜集、考证、整理、编纂的,这样辛苦得来的成果固然可贵,可是谁能保证曾经的研究结论完全正确?谁能保证美术史家没有漏掉的部分?更何况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很多都是值得写进美术史的,未来我们也并不知道还会有什么发现。空白即便不能一一补全,艺术界各位工作者也都在尽力。鲁迅先生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②。这一方面是对文艺导向作用的肯定,但同时鲁迅先生也着重指出了文艺和国民性的关系,批判了欺和瞒的弊端,我们应该尊重真实的历史,尊重我们自己。

看过一篇文章,文中有两句话很受用:“了解一个事物的发展脉络,你就懂得了敬畏,就会客观冷静地看待它,而不是只要看见现象不够完美,就去一味苛责。这就是学习历史对现在意义——培养你看事物的眼界。③”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了解到那些足以让我们心生敬畏的历史。那些历史是斑驳的,甚至是模糊的,但是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回首仰望的凭证。我们不了解便不得而知我们的过去有多么伟大,就会困惑路往哪里走,就会迷失,或固步自封,或越走越远,以至于偏离艺术和创造美的初衷。人,总是要有敬畏的东西,许多人都批评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或者是有信而无仰,没有底线。没有统一神圣的宗教信仰没有关系,我们可以不做对神佛五体投地的善男信女,不知道基督教的教义,但是我们不能做没有道德和良知、也完全不在乎历史和将来的人。美术史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分支,只展示了一部分,所以它是有限的,但美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追求的东西,并且从未停止过,无论是绘画、建筑、雕刻、设计……各个方面,所以美术史又是庞大的、无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物欲的追求渐渐消热,人们自然会更加看重精神,也会越来越关注艺术、喜爱艺术、投身于艺术。

以美为光,我们才能怀着一颗温暖澄亮的心,不至于丢掉灵魂变得冰冷而黯淡;以史为鉴,我们方能知道路该往哪里走,怎么走。已经过去的美术史还有很多值得填补空白,21世纪的美术史还在谱写中。我是学美术史专业的,在这个过程中,总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也就无知无畏地说出来了。撰写美术史文章必须要避免文学性语言的存在,还好这不是一篇学术论文。学习期间我曾可耻地质疑过自己的专业,有时候觉得它很伟大,卷帙浩繁、美不胜收,但是有时候去看那些学术研究,却觉得它的观者只是小圈子里小部分人,不免怀疑它的意义何在,如果大部分中国人还都处在美术观念滞后的状态,做这么多象牙塔里的专业研究又有多少价值呢?美术真的应该脱离大众吗?曲高真的就会和寡吗?姑且先不去做论调,至少让我们做一个离美,离史不远的人。

注释:

① 摘自钱穆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新校本)第2页。

② 出自鲁迅先生《睁了眼看》,这篇文章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在是年8月30号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论文集《坟》。

③ 摘自《青年文摘》2014年十二月上半月刊第23期第10页《历史课的开场白》,作者李晓彤。原文源自《文苑》2014年第5期

贾默君,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研究生。

G43

A

1672-5832(2016)05-0200-01

猜你喜欢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史画派
广西艺术学院油画系2020届毕业生优秀作品选登
长安画派应有时代尊严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
Contemporary local architecture
立体画派
郭诗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