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琬研究综述

2016-12-06于爱迪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交游论争古文

于爱迪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汪琬研究综述

于爱迪

(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0)

汪琬在清初文坛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散文方面与侯方域、魏禧并成为“清初古文三大家”,诗歌方面与王士禛并称“汪王”。但是就目前来看,相对于侯方域、魏禧和王士禛等人,汪琬似乎没有引起近代学者们足够的研究兴趣。目前少量对汪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散文、诗歌、交游以及其他微观方面,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汪琬;文学;研究综述

汪琬(1624-1690)清初著名文学家。字苕文,号钝庵,长洲(今苏州)人。顺治十二年(1654)中举人,次年中进士。顺治十五年(1658)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后因奏销案,改任北城兵马司指挥。康熙五年(1666)复升户部主事。康熙九年(1670)告官归隐。康熙十八年(1679)时被举博学鸿词科,入史官编修《明史》。入史馆六十天,撰史稿一百七十五篇,因与叶方蔼意见相左,告病闭门读书。康熙二十年(1681),乞病归,隐居太湖尧峰山,人称尧峰先生。康熙二十九年(1690),终老于尧峰山庄,享年六十七岁。

汪琬是一位各体兼长的文学大家,博通经史,擅长诗文,在经学、史学、文学等领域皆有所成,著有《尧峰文钞》五十卷,《归文辩诬录》三卷,《说铃》、《读书正伪》、《兵饷一览》、《震川先生年谱》各一卷。汪琬以古文成就最高,与侯方域、魏禧并称“清初古文三大家”。但是通过检索可以发现,今人对其研究兴趣似乎明显低于侯方域和魏禧,2010年以前专门研究汪琬的著作并不多,有关他的研究多零星分布于不同的著述中,如邓之诚的《清诗纪事初编》、张舜徽的《清人文集别录》、袁行云的《清人诗集叙录》、钱仲联的《清诗纪事》,张云龙的《清初散文三家研究》、张修龄的《清初散文论稿》和李婵娟《清初古文三家年谱》等。2010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圣华教授编撰的《汪琬全集笺校》,汇集了现在存世的各种关于汪琬的作品,包括汪琬的各种传记、两种年谱、各家评论、友朋酬赠之作,及其弟与子的两个集子,是第一部关于汪琬研究的专门性专著。李韦瑶的《重拾考据之学:明清文献深度整理研究的关键因素——读<汪琬全集笺校>有感》(《语文知识》2012年1月)是针对这部专著的一篇读书报告。主要肯定了《汪琬全集笺校》的考据学成果,并指出汪琬是清代朴学隆兴的关键人物之一,在清代朴学领域具有开拓性作用,李圣华教授继承了清人考据的学术精神,重拾考据之学以推动明清文献的整理研究。

学术论文领域,今人对汪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古文及其理论、诗歌及其创作、文坛交游和其他具体作品的分析。

1 散文及其理论

散文方面,李圣华有四篇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汪琬散文及其创作理论做出了分析。《汪琬经史散文述论》(《文艺报》2007年8月)认为汪琬也是清代朴学隆兴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散文中以经史散文最能体现其创作的根本旨趣和艺术风格,小品纪游散文不似经史醇重,但清新质朴,与顾炎武相近,不仅代表着吴中散文的一大潮流,还体现了清初散文嬗变的重要走向。《汪琬的古文理论及其价值刍议》(《文艺研究》2008年12月)系统的论述了汪琬的古文理论:以学为本,合文、经、道为一,主张本之六经、文以载道、文以用实,同时力倡文法,推崇“清文”,弘扬“昌明博大”和“醇厚雅正”之文风。《根柢六经 醇而不肆——汪琬古文创作探论》(2009年5月)以“根柢六经,醇而不肆”的散文创作风格为主线,总结了汪琬古文的特点并给予客观的评价。以六经为脉,取法乎上,传承归有光古文风格,开辟“清文”以学为文的途径;醇而不肆,符合盛世之文的理想;讲求法度,强调清真雅洁,不滥不觞。《汪琬与清初古文论争——兼及清初古文“中兴”》(《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1月),阐述了汪琬与清初古文家的论争,论争源于易代之变,文风之变,学风之变。主要论证有八次,分别与周容、陈僖、吴殳、归庄、魏禧、叶燮、阎若璩、黄宗羲。这些论争对清初古文中兴以及清代古文的嬗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推动了清初古文运动的发展,体现了易代文学思潮的急剧变革与复杂形态。

郭福宏的《论汪琬散文思想中的“道”学观》(《中天学刊》2007年12月)认为汪琬兼及儒家和道家的“道”学观,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生成他自己的自然、道德之“道”和实用、致世之“道”。这些“道”学思想成为汪琬散文的立论之本,其散文的创作与实用、审美理论均以此为前提。徐银的《汪琬传记文管窥》(《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月)主要论述了汪琬的传记散文方面的成就。汪琬传记散文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为小人物作传,为忠孝节义之人作传,为明朝遗民以及抗清志士作传。艺术特色主要是:传记类型多样;褒贬节孝,评价客观;风格雅洁,感情和缓;弃繁从简,主次分明。

2 诗歌及其创作

张栋的硕士学位论文《汪琬诗文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分三个方面论述了汪琬个人生平品性、散文及其诗歌特色。汪琬恃才负气、睥睨当世,与当时多位文学大家有尖锐的论争;古文方面,他推崇“雅驯”,革晚明“个性”之弊端,力主唐宋,开桐城派之先声;诗歌方面则重学重史,倡导宋诗,有一定的成就,但亦步亦趋的模仿宋诗也给其诗歌进步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徐银的硕士学位论文《汪琬诗歌研究》(郑州大学2008年)分上下两编,上编在宏观上以汪琬诗歌整体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不同时代、思潮影响下发展的特点和倾向,总结其成就和地位。下编就诗歌创作展开论述,分析其不同诗歌主题各自的特点及成就。侯敏的《清初吴中学人序跋中的诗学观——以叶燮、尤侗、汪琬为中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月)从文学批评史料学的角度切入,研究序跋中包含的有关文学接受和诗人风格的评论,以叶燮、尤侗、汪琬的“序跋”为中心,探讨清初吴中学人在历史嬗变时期对中国文学的源流、系别、特征的研究状况,揭示他们的文学襟怀、视野和精神。蒋寅的《清初江南诗学散论——以吴梅村、尤侗、汪琬为中心》(《江淮论坛》2011年3月)以吴梅村、尤侗、汪琬为对象,分别总结三人各自的诗学特点,论述了清初江南诗坛的发展走向,证明了清初江南诗坛理论探索意识和多元色彩。

3 论争及交游

宋莉媛《论王士禛与汪琬的交往》(《榆林学院学报》2006年1月)梳理了汪琬与王士禛的交游脉络。在清初诗坛,汪琬与王士禛并称“汪王”,二人在性格、经历、遭遇和人生态度上有诸多不同,但却维系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友谊,论文主要考证了二人交游的历史,分时间段介绍了汪琬与王士禛在不同时期交游的重点,从人生理想、诗文创作等方面阐述了双方在文学上的相互影响作用。同样论述汪琬与王士禛交游的论文还有蔡旗的《清初文坛名家王士禛、汪琬的交游考》(兰台世界2015年18期)。辛丽文硕士学位论文《汪琬交游考述》(广西师范大学2010)主要论述了汪琬与计东、王士禛、刘体仁、李良年、梁曰缉、惠周惕六人的交游状况,并分析了六人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主张上对汪琬产生的重要影响。力图通过这一文学网络,一探清代初期文学风貌。

李圣华的《阎若璩与汪琬礼学论争考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月)分析了汪琬与阎若璩在礼服学上的论争。这是清代礼学史上的第一次大论争。二人礼学观不同,汪琬兼采汉宋之学,重求本意,而阎若璩提倡以古礼兴“古学”,取法汉儒,重考据训诂。郭福宏《汪琬与归庄交恶始末》(《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7月)梳理了汪、归二人交恶的始末,从汪、归二人对钱谦益和归有光的评价入手,结合《震川先生文集》刊刻过程,对汪、归二人的论争做了进一步探析。

4 具体作品研究

李圣华《汪琬的经学思想及吴派经学近源论》(《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3月)论述汪琬经学思想兼采汉、宋,主张经学与用世相结合,这种经学思想与当时的吴派经学有近源关系。同时质疑了惠栋的“四世汉学”的真实性。李圣华的《汪琬与<明史>纂修》(《史学史研究》2011年6月)梳理了汪琬参修《明史》的始末,罗列了汪琬与当时修史总裁叶方蔼之间可能的冲突,总结汪琬后来放弃参与修史的原因。袁美勤《汪琬隐逸思想探寻》(《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9月)追寻了汪琬隐逸思想的始末,并列举了可能导致其隐逸的三个方面原因:对官场的不适与厌烦,吴地文人隐逸传统的影响,对吴地风物环境的留恋。蒋秋华《汪琬<诗>无天子诸侯说试探》(《诗经研究丛刊》2008年1月)就汪琬在《诗问》中提出的“诗无天子诸侯之别”做了探究,认为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汪琬没有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论证,可能仅仅是一时心得札记。袁莹莹写《魏禧与汪琬<江天一传>比较》(《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年9月)比较了汪琬和魏禧二人笔下民族英雄“江天一”形象。魏禧着重刻画了江天一的忠孝节义,而汪琬主要刻画江天一的深沉多智和大义凛然。同一个人物在二人笔下具有不同的形象特点,主要是由于魏禧和汪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主张,造就了二人对于材料采取了不同的取舍态度。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学术界展开对汪琬的具体研究,主要从其散文、诗歌方面入手,剖析其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但是对于这样一位文学大家来说,目前对他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时远远不够的,有待后续研究者进一步扩展和挖掘。

于爱迪(1991-),女,汉族,山东日照,研究生,扬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

I206.2

A

1672-5832(2016)05-0194-02

猜你喜欢

交游论争古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荒野与文明——20世纪美国筑坝论争的历史考察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论风格》文本系谱与论争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中学新诗教材的一场论争及其意义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柳诒徵与镇江名流交游略考
浅谈刘禹锡交游与创作之间的具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