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兰河传》的语言艺术

2016-12-0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呼兰河萧红

陈 媛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呼兰河传》的语言艺术

陈 媛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00)

《呼兰河传》是萧红一部重要的长篇作品,通过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风土人情的描写,真实生动的再现了呼兰城民众贫困、卑琐的生活状态和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而她独特的叙述语言为作品涂上一层迷人的色彩,本文主要探讨《呼兰河传》儿童化语言的诗意表达。

儿童视角;诗意语言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萧红主要以一种童年视角,用孩童般天真稚气的语言和发散性的儿童思维自然率真的表现记忆中的画面,将故乡小城呈现在读者眼前。正如矛盾所言,它是一部不像小说的小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1]

1 儿童化语言的诗意表达

萧红在用儿童化的语言叙事时,将儿童化语言的美感发挥到极致,使作品呈现出诗的特质,无论是叙事性的描述还是绘景抒情,都蕴着淡淡的情思,作品氛围随作者心理情绪变幻又统一在回忆思绪之中,实现儿童化语言的诗意表达。穿插在故事之间的“一种富于灵气的稚拙式”[2]的语言让人耳目清新,尤其在描写景物时散发着一种盎然的激情,甚至忽略了故事本身的平淡无奇。如《呼兰河传》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抒情性景色描述:“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作者对晚霞的描写如诗如画,对天空中出现的各种颜色,形状的变化,以及黄昏时分人们悠然的心情都表现了出来。

另外,萧红在小说中还以诗歌的形式直抒胸臆,在各种文体间穿梭自如并实现恰当表达。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跳大神的鼓声响起,作者以诗意的语言抒发情感: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如此悲凉。”

“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

“若赶上一个阴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鳃夫就要起来仿徨。”

在跳大神散场后,鼓声带着抹凉意一声声敲打在人们的心头。这里作者对人生孤独、长夜凄凉的描写,给人一种充满惶惶与苍凉的阴郁之美。从每句的末尾“悲凉”、“漂亮”、“彷徨”可以看出,三句单独成段列出的个人情感抒发,不仅有诗的意境,连语言、节奏、韵律都诗化了。有时作者有意识的采用诗歌的手法结构组织语言,“回环往复”,如在文章第四章中前四小节的首句依次重复为:“我的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3]。反复的倾诉加强了情感的分量,营造了一种荒凉的氛围,使读者首先被一种情绪感染。因此说《呼兰河传》既是小说,又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2 儿童化语言的实现方式

“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深知,除了语言,小说就不存在。”[4]《呼兰河传》读起来更像是一篇回忆性质的抒情散文,萧红采用儿童化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形成了自己的文字格调,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初读有些生涩,但因其内在力大,还是很能吸引人的。她有时变化词的用法,虽显幼稚,但成功之处也就在天真。”[5]《呼兰河传》中儿童化语言的实现也采用了一系列特殊的言语组织方式。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几种,分别加以论述。

2.1 反复。文中有很多儿童化思维下产生的非理性认识,作者故意通过词语的反复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式自我肯定,一个完全不讲道理的耍赖孩童形象跃然纸上。如“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话,就开一个谎话”、“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里的反复是一个儿童眼中有拟人情态的黄瓜玉米,并对这些黄瓜玉米可以自己随意控制的生长坚信不疑,产生一种自然的天真情态。又如第三章中“我”表达对《春晓》这首诗的喜爱之情,“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通过对“好听”的反复,强调了感受深刻的部分,同时也表现了一个天真孩童的憨态。

2.2 修辞。文中使用大量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通感等,通过字、句的精细达到描述的鲜活,“至浓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这是萧红使用修辞技巧的胜人之处,日常生活的琐碎,自然景物的平常,经萧红妙笔点染清新俊丽,“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通感如“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将粉房里的歌声比作开在墙头的红花,为歌声涂抹上了悲凉之色,并且具体为越鲜明越感到荒凉。

2.3 方言。萧红作品中有许多地方十分灵活的使用方言,表现了一种儿童语言的特色。方言对儿童的影响是深刻的,终身难以忘怀,在作者以孩童眼光叙述故事时,各种鲜活的故乡方言便涌入心头。文中方言的使用自然贴切,在不造成阅读障碍的前提下,扩大了语言表现力。如“小驴一到冬天就住在磨房的屋里,那小驴还是照旧的站在那里,并且还是安安敦敦地和每天一样地麻搭着眼睛。”,“麻搭”一词表现小驴无精打采,眼睛似睁非睁的状态,十分形象。

2.4 错位。萧红语言儿童似的稚拙感还来源于词句语法的刻意不规范,即言语上的错位,而这种不规范使文本在脱离典雅端庄的传统审美规范的同时,产生了一种特异的拙朴与新鲜。如“因为冯歪嘴子隔着爬满了黄瓜秧的窗子,看不见他走了,就自己独自说了一大篇话,而后让他故意得不到反响。”两位主角在谈话时发生的代词混乱值得注意,“实验表明,儿童在叙述时对灵活的代词转换有一定困难,转换程度越高,理解程度越低”[6]。句子成分脱漏省略,如“有二伯偷了这澡盆之后,就像他偷那铜酒壶之后的(样子)一样。”[7]另外,如“祖母一死,家里继续着来了许多亲威。”,此处的“继续”为“陆续”更为恰当,属于纯粹的用词不当。

[1] 茅盾:《〈呼兰河传〉序》,见《萧红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第10页

[2] 赵园:《论小说十家》,《论萧红小说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第215页

[3] 文贵良:《呼兰河传》的文学汉语及其意义生成,文艺争鸣,2007/07

[4] 汪曾棋:《晚翠文谈新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07 第36页

[5] 《孙犁选集》(理论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4 第330页

[6] 朱曼殊主编.儿童语言发展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7] 赵家新:《视点回指和言语错位——呼兰河传的话语分析》,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陈媛(1992.11—),女,汉族,山东菏泽,在读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

1206.6

A

1672-5832(2016)05-0064-01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呼兰河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梦游呼兰河(组诗)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呼兰河传》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笔下旧中国人民的生存图景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与萧红分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