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热祛湿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胃炎*

2016-11-29李贺元罗晓韵

光明中医 2016年6期
关键词:湿热型湿法螺杆菌

李贺元 罗晓韵 安 云



清热祛湿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胃炎*

李贺元1罗晓韵2安 云1

目的 探讨用清热祛湿法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将72例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三仁汤加味,疗程2周,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63.9%,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组Hp清除率为80.6%,对照组为58.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用清热祛湿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幽门螺旋杆菌;胃炎;脾胃湿热型;三仁汤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1]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瘤(MALT)及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通过对Hp相关胃病患者Hp感染与中医证型关系研究发现[2,3],Hp感染以热证、实证最多见;在各证型当中,脾胃湿热证的Hp感染率最高,这可能是湿热邪气造成了胃黏膜的屏障功能损伤,Hp感染可导致脾胃湿热,而脾胃湿热又为Hp的入侵和致病提供了有利环境,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4~5]。基于以上研究现况,本研究旨在观察清热祛湿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胃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患者均来自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消化科2013年11月—2014年12月的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6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18~63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20~65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1.2 诊断标准 慢性胃炎参考《内科学》[6](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脾胃湿热证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2002版)。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反复或持续的上腹部不适、腹胀、疼痛,进食后明显(主要症状);伴嗳气、泛酸、纳差、恶心(次要症状)等上消化道症状;(2)上腹部无明显压痛;(3)14C呼气实验阳性;(4)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提示慢性炎症。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近一月内使用过抗生素、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及铋剂治疗;(3) 合并有食管炎、胃息肉、肝炎、肝硬化等其它消化系统疾病;(4) 合并有严重心、肺、肾系等疾病者以及孕妇或哺乳期妇女等;(5) 年龄在65岁以上或18岁以下;(6)不配合研究,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1.4 治疗方法

1.4.1 三仁汤加味 法半夏12 g,薏苡仁30 g,白豆蔻仁10 g,杏仁10 g,木香10 g,厚朴15 g,竹叶10 g,滑石(包煎)15 g,枳壳10 g,黄连10 g。煎服,1剂/d。

1.4.2 西医抗Hp治疗方案 埃索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药,批号:1301001)20 mg,口服,2次/d;枸橼酸铋钾 (华纳大药厂,批号:130104) 0.6 g,口服,2次/d;呋喃唑酮 (山西云鹏制药,批号:20121201) 0.1 g,口服,2次/d;阿莫西林 (山西同达药业,批号:131203)1000 mg,口服,2次/d;疗程2周。治疗组为西医抗Hp四联+中药。对照组为单纯西医抗Hp四联,两组各治疗2周。

1.5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后复查,并收集相关数据。(1)临床疗效分为显效、好转及无效。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或消失,饮食完全恢复正常;好转: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饮食基本恢复正常;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显效例数加好转例数为治疗有效例数,有效例数除以总例数为总有效率。(2)Hp转阴情况:14C呼气实验结果为阴性,转阴例数除以总例数为转阴率。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例数32例,总有效率88.9%,其中,显效16例,好转16例;对照组显效10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为63.9%,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37,P=0.013),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Hp清除率比较 治疗组中有29例患者转阴,对照组中有21例患者转阴,清除率分别为80.6%与58.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189,P=0.041),具体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Hp转阴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慢性胃炎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包括感染、饮食、生活习惯、神经心理、免疫等因素,在诸多的因素当中,Hp感染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清除Hp感染不但可以促使胃黏膜炎症吸收,亦可逆转腺体萎缩。但目前单一使用西药抗Hp治疗并不能完全缓解本病的临床症状及根治本病,且其复发率高、耐药性强及毒副作用大一直困扰着临床一线医生。鉴于目前多种抗生素耐药显著进而影响Hp的清除现状,幽门螺杆菌2012中国专家共识已经摒弃原来的三联7天疗法,转而推荐四联10~14天治疗方案,尽管如此,仍未能完全解决以上困惑,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值得探讨。

既往有中医学者提出[8~10],Hp应属中医“邪气”范畴,它具有类似“湿热”邪气的致病隐匿、渐进和缠绵易反复的致病特点,脾胃湿热证与Hp相关胃炎的临床表现也十分类似,故可将其归于六淫湿热之邪。鉴于Hp感染的以上特点,不少现代医家提出脾胃湿热证是Hp感染的辨证要点,临床上可以清热利湿为治则。而相应的临床研究结果[11,12]亦证实用清热祛湿法治疗Hp感染效果显著,除了此类中药具有对Hp的直接抑杀作用外,也改变了胃内的“湿热”环境,不利于Hp的生长繁殖。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方中的杏仁宣肺理气,法半夏祛痰散结,薏苡仁、白豆蔻仁、厚朴化湿理气,再辅以滑石、竹叶以清中焦之热。众药合用,三仁为伍,使气通且湿祛,热清而脾健,诸症自消。本研究在原方基础上再加入枳壳、木香以破气疏通,使脾胃恢复升清降浊之功,并佐以黄连增强清热功效。药理研究证明白豆蔻仁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具有很好的芳香健脾作用;厚朴能增强迷走神经功能加快胃排空;黄连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还具有杀灭Hp作用[13]。

本研究中治疗组的总体有效率及Hp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体现用清热祛湿法联合西药来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较单纯西药治疗更为有效,而对于远期随访则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1] 马锋振,马洪升.幽门螺杆菌相关胃黏膜疾病炎症、凋亡与乳酸杆菌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3):312-317.

[2] 杨国红,冯常炜.306例HP相关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舌象分析[J].河南中医,1998,18(1):38.

[3] 王立,赵荣荣,陈正松.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J].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病杂志,1995,3(1):27-38.

[4] 周林英.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粘液细胞膜及其基底膜阴离子分布的变化[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6(7):570-573.

[5] 王德荣.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诱发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和HP感染的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8,6(7):597-599.

[6]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2-38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8] 张琳,杨连文.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研究[J]. 中医杂志,1992,33(7 ):27-28.

[9] 胡玲,劳绍贤,邝枣园,等.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胃病脾胃湿热证发生机制的思考[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 6 (6):565-568.

[10] 马剑颖.脾胃湿热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关系[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11] 梁雪.泻心汤免煎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2):115-117.

[12] 倪元芳,张文渊.加味佐金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9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志,2003,11(1):56.

[13] 宋振霞,王蕾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分析 [J].中国医药科学,2011,1 (18 ): 79-80.

广州市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科技项目(No.20142A011028)

1.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广州 511400);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14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6.027

1003-8914(2016)-06-0809-03

�武

2015-03-23)

猜你喜欢

湿热型湿法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湿法脱硫除雾器性能及堵塞原因分析
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布规律及中医治疗
转炉烟气湿法除尘技术的发展及改进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石灰:石膏湿法脱硫技术在公司的应用
5种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