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析

2016-11-28曹蓉周明

文教资料 2016年22期
关键词:主要内容

曹蓉+周明

摘    要: 罗辀重是湘中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相当丰富而独特的教育思想,他主持了三十余年的乡村小学陶龛学校独具特色,成为乡村小学教育的标杆,吸引了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前往参观考察。

关键词: 罗辀重教育思想    形成背景    主要内容.

罗辀重(1889-1950),字春驭,湘中地区著名教育家,湖南湘乡人(今属娄底)。其父罗申田,清末翰林,历任江苏参谋处督办、驻西藏左参赞兼总参谋等职。罗辀重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成年后从事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早在1901年,罗申田就在家乡创设了陶龛义学,1906年改为陶龛两等小学堂。1912年罗辀重接掌校政,更名为陶龛学校。1915年,罗辀重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1920年学成归国。回国后,他谢绝湖南省教育厅和国会议员的职位,回到湘中偏僻的乡村,继续主持陶龛学校。罗辀重以“血性”为陶龛学校的校训,致力于乡村基础教育改革,在他的苦心经营下,陶龛学校很快就闻名全国,受到各级政府的嘉奖。罗辀重的办学思想和教学改革别具一格,为中国乡村小学教育树立新典型,并培养了大批人才,享有“北有行知,南有陶龛”的盛誉[1]。

一、罗辀重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首先,家庭教育的影响。罗辀重出生于湘中一个书香门第,祖父罗信南曾加入湘军,后回乡办私塾,以教书为业,清贫自守,自号“陶龛居士”。其父罗申田进士出身,重视教育。早在1901年就继承父志,创办了陶龛义学,1906年后,又将陶龛义学改为两等小学堂,完成了由旧学向新学的转变。罗辀重从小接受父亲的传统教育。父亲的言传身教使爱国爱民、服务桑梓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里。1907年,罗申田开始军旅生涯,罗辀重则回到家乡,在陶龛学校继续学习。那时,他的长辈编订了《陶龛语录》和《陶龛诗抄》[2],成为他学习古文、继承家训的教科书,书中“爱国、为民、俭朴”的思想,对罗辀重高尚品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10年,罗申田出任驻藏左参赞,因公出使印度,在国外深刻认识到当时国人地位低下的局面,他在家书中告诫罗辀重要坚定爱国之心,以图自强,否则与外国人相比,要低一等[3]。1911年,罗申田被叛将钟颖谋害。罗辀重只身前往西藏,整理遗物,搜集证据,终于将凶手绳之以法。在这个过程中,罗辀重目睹国家社会的穷困,更加坚定了教育救国的理想。

其次,杜威实用教育思想的影响。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思潮,在美国广泛传播,并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实用主义思潮逐渐在世界传播开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中国内外交困,不少留学生远赴美国学习教育学,以实用主义为手段,试图教育救国。1915年,罗辀重赴美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教育学,先后与胡适、陶行知等为同学[4]。此时,杜威刚好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并大力宣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宣扬“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对罗辀重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5]。

最后,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1920年,罗辀重学成回国。当时的中国困苦不堪,大大小小的军阀割据一方,经常发生混战,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苦难的中国内外交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是广大有识之士不得不积极思考、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救国救民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其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坚定地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要救国,必先救民,平民教育思潮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罗辀重归国之后,谢绝省教育厅的官位,回到家乡,执掌陶龛学校,践行平民教育的思想,试图通过乡村教育改变农村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面貌。

二、罗辀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罗辀重深厚的家学渊源及其在美国的留学经历使得教育思想具备中西合璧的特点,能够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结合起来,并在中国乡村社会进行实践,以期达到教育救国、服务桑梓的目的。罗辀重教育思想的内涵相当丰富,归纳总结,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血性”教育。罗辀重是一个极其具有“血性”的人,1911年其父罗申田被害之后,罗辀重不惧艰难险阻,危险重重,远赴西藏料理后事,并搜集证据,开始了长达四年的申诉。回到家乡后,家族遭逢如此剧变,开始衰落,由于陶龛学校是义学,经费也捉襟见肘,不得不停办。罗辀重不忍办学中途而废,抵押家产,继续办学[6]。1914年,罗辀重咬指书写血书,详述原委,远赴北京,向北京政府控告钟颖。在北京政府主持下终于洗刷冤屈,将钟颖绳之以法,处以死刑。同时,着陆军部嘉奖罗申田,并将其生平事迹,宣付史馆。罗辀重的不凡经历塑造了他的“血性”,让他深刻认识到“血性”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重要性,因此,他形成并完善了“血性”的教育思想。罗辀重认为“血性”是要“诚”而“愚”的,是“为他”而不是“为己”,是“诚信与职责”。罗辀重把“血性”看做“唯一教人教己”的方针,并把“血性”定为陶龛学校的校训[7]。“血性”教育思想的提出正好符合当时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受到教育部督学周邦道的高度赞扬,进一步将“血性”阐释为“忠、孝、节、义、廉、毅”[8]。

其次是“五育”并举。群育、德育、体育、智育、美育“五育”并举是罗辀重素养教育思想的核心[9]。罗辀重在办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促使学生融洽地融入社会生活当中。罗辀重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做人”,做现代化的“社会能员”,而这种社会能员需要德、智、体、美、群综合发展,而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实现[10]。罗辀重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并具有一定的先行者性质。

其三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罗辀重认为,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教育的成果要实现“学校家庭化”和“家庭学校化”。罗辀重立足乡村,在乡村办学实践就要考虑到乡村的社会实际。当时中国农村社会普遍贫穷,大部分无法接受教育。能够接受教育的学生,难以将有限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很多学生放学回家后,要进行农务,因此,罗辀重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解决农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思想,体现了罗辀重务实的思想性格。

其四是“学生自治”。罗辀重提出教育应当“解放儿童,尊重儿童,信任儿童,服务儿童”,教学应当“以儿童为中心”,主张学校“为儿童所有,为儿童所治,为儿童所享”[11]。罗辀重不仅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而且非常重视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尊重学生是独立的人,赞同解放学生的天性,信任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强调学生之间应该相互服务、相互学习,老生照顾新生,引导新生,他还在学生中实行“小先生”制,让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12],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在社会上取得了广泛的影响。

其五是无分数教学。罗辀重提倡“愉快教学,教学愉快”的“无分数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对学生的分数考试和考核仅仅只作为参考,提供努力的方向[13]。罗辀重在陶龛学校实行灵活的考评制度,并不单纯以考试成绩论成败。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记忆知识,而应该是灵活运用知识。他提倡寓教于乐、注重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活。陶龛学校考试有开卷、闭卷、操作等形式,都不打分。教师在评卷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检查,每学期末,教师在家长会上汇报学生在学校的总体表现情况。

罗辀重教育思想的内容还包括其他很多方面,在他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体现出很多类型的教育思想,在此,不一一列举,仅归纳其中主要的教育思想。如上所述,罗辀重的教育思想既体现了先进性,又体现了可行性,在当今时代都可以作为借鉴。

参考文献:

[1]周秋光,莫志斌,主编.湖南教育史·第二卷(1840-1949)[M].长沙:岳麓书社,2002:675.

[2]罗信南.陶龛语录[J].民生,1915(2):94-99.

[3]佘国纲,编著.湘中教育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5:404.

[4]佘国纲,编著.湘中教育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5:405.

[5]邓跃军.罗辀重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08:5.

[6]佚名.湘乡陶龛小学续办[N].教育杂志,1913(1):7.

[7]佘国纲,主编.罗辀重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6.

[8]周邦道.陶龛精神[N].湘乡民报.1940-12.

[9]罗辀重.智育及其他[N].陶龛旬报,1943-05-18.

[10]佘国纲,主编.罗辀重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53.

[11]周邦道.罗春驭先生传略[J].湖南文献,1983(4):48.

[12]佚名.湘乡陶龛学校实行小先生制[N].农报,1935(24):862.

[13]佘国纲.教育之神罗辀重[M].香港:新风出版社,2000:139.

猜你喜欢

主要内容
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阐释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东北抗联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习近平群众路线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