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生理监测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2016-11-27宋启民程彦昊张健费昶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压痕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

宋启民 程彦昊 张健 费昶

(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临沂 276000)

·经验交流·

电生理监测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宋启民 程彦昊 张健*费昶*

(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 临沂 276000)

显微血管减压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术中定位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疼痛综合征,目前认为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为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往术中对责任血管压迫位置的判断单靠医师的主观经验。2013年4月至2013年11月我们应用术中电生理术中定位技术,指导治疗20例患者的手术治疗,对不同程度的血管压迫患者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36~75岁,平均57.7岁,左侧8例,右侧12例,病程3个月至29年,平均6.7年。发作部位:一支3例,二支4例,三支3例,一二支3例,二三支6例,一二三支1例。

2.影像学检查:本组所有病例术前行磁共振三叉神经微血管成像证实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压迫。

3.手术方法:耳后发际内手术切口,骨窗直径2~3 cm。对于有明显血管压迫有压痕的患者,单纯对三叉神经根部进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应用电生理定位后找到责任血管,采用聚四氯乙烯棉片隔离。有血管压迫神经无压痕的患者术中通过三叉神经复合神经动作电位定位后行微血管减压术同时探查三叉神经颅内段,将三叉神经根从离开脑桥端至Meckel囊行全程探查。

4.电生理监测:记录皮下针电极直接插到眶上孔、眶下孔、颏孔,参考电极插在周围大约5 mm的地方,颊部接地,术中沿三叉神经根逆向刺激,沿着神经根周围刺激6个位点,注意不损伤神经及其周围的血管。刺激参数:刺激强度0.5~1.5 v,刺激间期0.1 ms,刺激频率10 Hz。记录参数:带通滤波范围10~3 000 Hz,显示灵敏度2 uv/div,时间基线1 ms/div,信号分析时间10 ms。平均化处理300个反应获得复合神经动作电位(图1,2)。

5.血管和神经根的关系分级[1]:Ⅰ 级:血管和神经有局部接触,神经没有移位或压痕;Ⅱ 级:血管和神经局部明显接触,神经有轻度的扭曲移位,无压痕;Ⅲ级:责任血管和神经局部有明显的接触并粘连,压痕不明显;Ⅳ 级:神经根有明显的粘连、移位和压痕;Ⅴ级:神经根具有明显的萎缩、粘连和压痕。

6.术后疗效评估方法[1]:Ⅰ 级:疼痛消失;Ⅱ级:偶尔疼痛,无需药物控制;Ⅲ级:经常性的疼痛,药物可以控制;Ⅳ级:经常性的疼痛,药物不能控制;Ⅴ级:剧烈疼痛无缓解。

图1 术中电生理术中定位图像
A:刺激前基线;B:刺激三叉神经根部压痕处可见第一支反应(箭头所指)

图2 术中所见责任血管及三叉神经根部压痕
A:减压前(长箭头所指为三叉神经,短箭头所指为责任血管);B:术中在三叉神经根部见血管压痕(箭头所指)

二、结果

12例患者血管和神经根的关系在Ⅲ~Ⅴ级为有压痕组,行单纯微血管减压术,术后随访约12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Ⅰ级11例,明显好转Ⅱ级1例,治愈率91.7%;8例患者血管和神经根的关系在Ⅰ~Ⅱ级为无压痕组,行微血管减压术,同时探查三叉神经根脑池段,术后随访约12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Ⅰ级7例,明显好转Ⅱ级1例,治愈率87.5%。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或严重并发症。

三、讨论

1.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学者普遍认为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因,血管压迫致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病理变化是三叉神经出脑干段的脱髓鞘病变。本组12例患者血管和神经根的关系密切,术中见神经明显受压变形甚至变细,支持血管压迫学说。

2.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MVD是首选的治疗方法。MVD即可有效去除疼痛症状,又可完好保留神经功能[2,3]。术中电生理定位技术可以为术者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

1宋启民,戴超,程彦昊,等. 血管压痕对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近期效果的影响 [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3):287-291.

2Hodaie M,Coello AF.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J]. J Neurosurg Sci,2013,57(1):13-21.

3权俊杰,屈建强,周乐,等.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4例分析 [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5):423-425.

1671-2897(2016)15-546-02

R 651

B

山东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011QW008);山东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资助项目(2015WS0375)

宋启民,主治医师,E-mail:songqimin-123@163.com

*通讯作者:费昶,主任医师,E-mail:songqimin-123@163.com;张健,主任医师,E-mail:songqimin-123@163.com

2015-10-29;

2016-01-15)

猜你喜欢

压痕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牙科氧化锆陶瓷压痕尺寸效应模型评价*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三叉神经痛
准静态纳米压痕的理论基础与数据分析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带你了解“天下第一痛”
便携式里氏硬度计相邻压痕的影响
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罕见病因分析及手术方法
针刺并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