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实证调查研究*

2016-11-26

当代教育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位次学习成绩中考

●杨 倩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实证调查研究*

●杨 倩

基于对烟台市和威海市428名高中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中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结果显示:(1)不同父母职业背景子女的学习成绩呈显著差异,农林牧渔子女最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次之,其他阶层子女均相对较低。(2)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3)家庭收入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中等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习成绩最高,低收入家庭学生次之,高收入家庭学生最低。研究结论提示,较低职业阶层家庭可通过强化适当的教育期望、积极运用家庭文化资本等优势促进子女提升学习成绩;家庭应选择对子女学习最有用的方面投入,方向错误或泛滥投入不利于子女学习成绩的提高。

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实证调查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影响子女学校表现的重要学习环境。其中家长的职业类别、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著名的 《科尔曼报告》通过对美国3000多所学校、约65万学生和7万教师的相关数据分析,认为在诸多因素中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大,而传统认为的学校和教师因素则只有很小的影响。[1]自此,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点从学校投入转向学生家庭背景的影响。在国内,蒋国河的研究发现,家庭收入水平、家庭资产占有状况、父母的学历都与初中生的学业成就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乔娜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初中生的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3]谢西金、杜屏的研究发现,父亲学历影响子女学习成绩,文化程度越高,学习成绩越不理想,而母亲学历的作用并不显著,父母职业和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均不显著;[4]庞维国发现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中的学习辅助工具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最为显著,与父亲相比,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更显著的影响。[5]总体上,国内关于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学习成绩关系的实证调查研究较少,且所得结论也有所差异。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从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三个方面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二、数据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烟台市和威海市的两所城市高中,于2015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对高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0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418份,有效率92.9%。其中,男生206人,女生212人。问卷包含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教育、学校教学、中考成绩等内容。由于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中考成绩是决定他们能否进入高中、以及选择什么质量的高中教育的主要依据,这又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能否上大学,以及上何种层次和质量的大学。因此我们选择了中考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

本研究主要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6.0对所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不同父母职业背景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状况

图1为不同父母职业背景学生中考总分的平均分数。这里“父母职业类型”以父亲和母亲职业地位较高的一方为准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农林牧渔子女的中考平均成绩最高,为783.75分,远高于733.64分的

总体平均成绩,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子女的平均成绩次之,为755.44分,专业技术人员子女的平均成绩再次之,为742.35分;而私营企业人员、经理人员、失业半失业无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办事人员子女的平均成绩都低于总体平均成绩,尤以办事人员最低,仅有720.87分,比农林牧渔人子女的平均成绩低达62.88分。

笔者将学生中考成绩划分为三个等级层次,分别是中考成绩前20%位次,中间60%位次,后20%位次,通过对父母职业类型和学生中考成绩的列联表分析,来考察不同父母职业背景学生在三个成绩等次的分布状况。统计结果显示,在十大阶层中,农林牧渔人员的子女中成绩名列前20%位次的高达75.0%,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中成绩名列前20%位次的也分别达到了48.0%、30.4%;而私营企业人员 (19.2%)、经理人员 (18.5%)、商业服务人员(16.9%)、个体工商户(14.6%)、产业工人(13.9%)、失业半失业无业人员(10.0%)子女中成绩名列前20%位次的均低于20.0%,尤以失业半失业无业人员子女最低。经卡方检验,P值小于0.01,说明不同父母职业背景学生在三个成绩等次的分布呈显著差异。

图1 不同父母职业背景学生的中考平均成绩

(二)不同父母教育程度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状况

图2为不同父母教育程度学生中考总分的平均分数。这里“父母受教育程度”以父亲和母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方为准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平均成绩随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而明显提高,例如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学生平均学习成绩最低,为703.64分,远远低于733.64分的总体平均成绩,而平均成绩最高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学历程度则是研究生及以上,其高达758.46分的平均成绩也要远远高于733.64分的总体平均成绩,更是比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学生高出54.82分。

图2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学生的中考平均成绩

依前文所述,笔者统计了不同父母教育程度学生在三个成绩等次的分布状况。统计结果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职中专、高职高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其子女中考成绩位于前20%位次的比例分别为0.0%、11.7%、16.0%、20.6%、32.7%、30.8%,其子女中考成绩位于后20%位次的比例分别为33.0%、15.0%、23.5%、17.6%、19.2%、7.7%。显然,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子女中考成绩位于前20%位次的比例明显上升,而位于后20%位次的比例则下降。经卡方检验,P值小于0.01,说明不同父母教育程度学生在三个成绩等次的分布呈显著差异。

(三)不同家庭收入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状况

本文以“家庭人均年收入”为主要指标考察家庭经济背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在统计分析过程中,设定家庭人均年收入在 15000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家庭,15001-45000是中等收入家庭,45001以上是高收入家庭。

图3为不同家庭收入学生中考总分的平均分数。结果显示,中等收入家庭学生的中考平均成绩最高,为738.38分,低收入家庭学生的中考平均成绩次之,为733.63分,高收入家庭学生的中考平均成绩最低,为721.30分。从不同家庭收入学生在三个成绩等次的分布状况来看,中等收入家庭中,子女成绩名列前20%位次的比例最高,为23.6%,子女成绩名列后20%位次的比例最低,为15.7%;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子女中成绩名列前20%位次的分别为19.0%、14.0%,名列后 20%位次的比例则分别达 23.4%、24.4%。显然,家庭收入的影响较为复杂,并不是收入越高,子女成绩越好,中等收入家庭子女学习成绩占一定优势。

图3 不同家庭收入学生的中考平均成绩

四、讨论与思考

(一)父母职业的影响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不同父母职业背景子女的学习成绩呈显著差异,但并非父母职业越高,子女学习成绩越好。在十大阶层中,农林牧渔子女的中考平均成绩最高,其成绩名列前20%位次的比例也最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次之,其余阶层子女的中考平均成绩和名列前20%位次的比例均显著低于以上三大阶层。

在我国城乡二元分化背景下,在农村教育较为薄弱,农林牧渔家庭比较缺乏各种文化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的情况下,其子女的学习成绩依然优于其他阶层,这说明父母职业与子女学习成绩的关系,很有可能受到许多中介因素的影响。在这些中介因素中,父母的教育期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期望越高,子女学业成绩越好。[6]在我国,无论家庭背景如何,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成才,往往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教育期望。特别是在目前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下,对于农民而言,能否取得学业上的成功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与改变家庭命运,因此农民家庭对子女抱有的教育期望就更高了。一项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期望的调查表明,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给予很高的期望,上大学是他们最基本的希望。[7]这种教育期望一方面使得父母往往倾其全力支持子女教育,竭尽所能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以弥补其文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足,另一方面促使子女把期望转化成学习动力,能够克服家庭缺乏文化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等各种不利条件,更加努力地学习以取得较高的学业成绩,以求考上大学实现向上层社会的流动。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子女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主要得益于父母职业为其调用的各种经济、文化、组织资源等。布迪厄认为,家庭所传递的文化资本与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的教育资本,二者如果相调和相一致必定有益于学生的学业成功。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拥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性的工作,他们通常相信通过接受教育能提升个人与家庭的社会地位,他们在家庭中也常常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资源与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将自身的文化语言能力、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独特的“习性”传染给子女,促使其对学校教育感兴趣,并努力把家庭中习得的各种认知能力运用到学习中去,以取得较高的学业成绩。总体上,较高社会阶层家庭若期望子女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可积极调动与子女学习联系密切的各种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较低社会阶层则可通过适当强化教育期望促进子女学习。

(二)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影响。随着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子女中考的平均成绩明显提高,位于前20%位次的比例也明显上升。这证明了,父母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家庭文化背景的最基础指标,能以隐性的文化代际传递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子代在教育获得中的学业能力与成就。父母的文化程度尽管不能直接传递给子女,但其透过教育期望、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参与等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教育活动。相对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父母缺乏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行为和能力,具备较高文化程度的父母不仅可以把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隐性地传递给子女,善于和子女形成双向、亲密性与互动性较高的家庭网络,对子女抱有较高的教育期望,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等,还能直接给子女的学习进行指点和辅导,这些都能映射为子女教育目标、努力程度和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子女提高学习成绩。有研究也表明,在高中入学机会方面,文化资本对于学生是否能够获取重点学校的入读机会具有突出作用,城市中未上高中的子女日益集中在文化资本缺乏的家庭中。[8]因此,应重视父母教育水平对子女教育所发挥的正向促进作用。拥有较好经济状况的家庭,若缺失文化资本,也未能通过运转其他丰富的资源转化成子女的文化资本,那么子女未必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职业阶层位置较低但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社会阶层,若能充分运用家庭文化背景的优势,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化环境,培养子女积极的学习心态,注重子女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养成,那么子女在仍然能在学习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家庭收入的影响

家庭收入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较高收入家庭能为子女学习能够有力的物质保证,但并非家庭收入越高,子女学习成绩越好。有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水平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以家庭用品的学习关联度为中介,家庭教育投资的方向比投资数量更重要,家用轿车、电视、房间的数量、大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明显小于电脑、宽带、家庭藏书量所产生的影响。[9]本研究也证实,并不是收入越高,子女成绩越好,中等收入家庭学生的中考平均成绩和名列前20%位次的比例均最高,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习成绩居中,这很可能是因为中低收入家庭尽管收入有限,但会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对子女学习成绩最有用的

书籍等方面。而高收入家庭学生的中考平均成绩和名列前20%位次比例均最低,其成绩名列后20%位次的比例最高,这从侧面反映了家庭对子女的投入非常关键,方向错误或泛滥投入不利于子女学习成绩的提高。

五、主要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上述实证调查的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不同父母职业背景子女的学习成绩呈显著差异,总体上,农林牧渔子女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其他阶层子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次之,私营企业人员、经理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产业工人、商业服务人员、失业半失业无业人员阶层子女的学习成绩均相对较低。

二是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代表着学校教育成果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本由子女继承下来,进而非常隐蔽地对子女的学习成绩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三是家庭收入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总体上,中等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习成绩最高,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习成绩居中,高收入家庭学生的学习成绩最低。这从侧面反映了家庭对子女的投入非常关键,方向错误或泛滥投入不利于子女学习成绩的提高。实际上,中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既受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又受学生个人智力和努力程度、学校教育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十分复杂。因此,若要全面了解中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原因,需从家庭、个人和学校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由于笔者研究背景所限,本文主要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视角对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进行一定的解释,以上结论仅限于对烟台市和威海市两所城市高中抽样调查结果的分析,以下也主要从家庭方面提出建议。

(二)建议

本研究中农林牧渔子女在学习成绩上所占有的优势正是与这些家庭普遍较高的教育期望有关。此外,各类家庭背景中,父母职业和家庭收入常常发挥的是直接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则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隐性的文化代际传递的方式发挥重要作用。而这种隐性的文化代际传递的影响恰恰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和思考,笔者从家庭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秉持合理的教育期望。父母应注重全面了解子女的个性、兴趣和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期望,并能采用恰当的手段将自身的期望转化为子女的学习动力,这会对子女产生微妙的“罗森塔尔效应”,有利于子女提高学业成就与升学动机。特别是较低职业阶层家庭如果善于强化适当的教育期望,不仅可弥补家庭因各种资源缺乏对子女带来的学习制约,还能有效促进子女提升学习成绩。

二是重视发挥文化资本的作用。特别是职业阶层位置较低但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阶层,可积极运用家庭文化资本的优势,为子女提供较多的文化资本。具体而言,父母应培养子女重视学校教育,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养成善于思考,勤奋刻苦的良好惯习;鼓励子女进行有益阅读等健康的文化活动,尽可能将经济资源投入到有利于子女学习的家庭文化物品和活动中;培育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避免打牌等对子女学习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培养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为子女的求学过程提供强有力的情感支持。

三是注重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联系。有成效的教育取决于家庭(包括学生和家长)、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育厅、教育局)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10]家庭与学校的联系频率与程度对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升学有重要影响。父母应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联系,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从而较全面的了解子女的在校表现,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针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意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家庭内部亲子之间与家庭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增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双向效果,对子女的学业成就和升学大有裨益。

[1]James S.Coleman et al.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M].Washington,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6.

[2]蒋国河等.城乡家庭资本与子女的学习成就[J].教育科学,2006.

[3]乔娜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参与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教师支持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5).

[4]谢西金,杜屏.家庭背景对初中生学习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十一所中学调研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09,(1).

[5][6][8]庞维国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2).

[7]杨春华.农村家庭的教育期望与策略安排——基于苏北农村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4).

[9]高勇.中国城市教育获得的不平等程度考察[J].学术研究,2008,(4).

[10]Green,P.Raise the standard:A Practical Guide to Raising Ethnic Minority and Bilingual Pupils’Achievement[M].TrenthaBooks Limited,1999.

(责任编辑:曾庆伟)

杨 倩/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我国不同省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调查研究——以云南、内蒙古、吉林为例”(批准号:14YJC880097)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位次学习成绩中考
2022年1-6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2022年1-3月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名落孙山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列”义释疑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2015年上半年全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完成情况表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掐断欲望的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