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就业指导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6-11-26于吉阳

长江丛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认知指导就业

于吉阳



高职学生就业指导问题与对策研究

于吉阳

【摘 要】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式下,本文从高职学生就业中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的认知两个角度,分析了当前高职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基于工作中的经验和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提炼出高职就业指导应与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对不同专业、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差异性指导等对策。

【关键词】就业 认知 指导 对策

在教育部召开的2016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1]预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70万,再次创下了毕业生人数的新高。在这批生力军中,高职学生占有“半壁江山”,在当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保持九成以上的就业率,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使高职就业指导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笔者在从事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发现高职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一)对自我的认知

高职学生在毕业季,大多未满二十岁,年龄尚小,社会实践较少,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多数学生不能正确把握就业的形势,对自我的兴趣、爱好能力等认识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在面临就业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盲目就业。择业动机简单,往往以满足基本需求为目的,考虑薪酬待遇、就业城市等因素较多,对个人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关注较少。

学生在校期间,与同学共同生活、学习,有学校老师指导,过多依赖集体,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从众心理,随波逐流。同时,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存在功利心理,产生拜金主义。当就业现实性与期望值差异较大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就业焦虑综合症。

(二)对职业的认知

“术业有专攻”,高职学生虽然选择了专业,对但专业认知不多,对所学专业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思考较少。经过几年高等教育培养,毕业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职场中知识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等了解不够。

在校期间,多数高职学生通过假期工、课程实训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实践,但表现出实践与专业相脱节,无职业发展目标与计划,对所学专业所属行业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大环境了解不足。对职业适用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影响到对职业福利待遇以及工作生活条件的认知。

二、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在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对策

(一)与人才培养模式对接

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就业指导课一门课程所能担负和完成的,无论是体系还是层次,一门课程是无法满足众多学生不同的需求。在美国,就业指导发展到今天,课程种类繁多。[2]而高职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办学理念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其就业思想贯穿培养教育的整个期间。

我校将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对接,与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在政府、社会和学校多个相关主体的紧密配合下,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培养人才。高职教育教学以实训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比例接近1:1。无论是认知实习、课程实训,还是顶岗实习,紧紧围绕着专业、就业、企业行业开展。双主体教学,教学场所不仅局限在教室、实训室,还包括企业、车间、办公室,同时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相衔接。

(二)职业指导有针对性

美国哈佛大学自1911年首开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已经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起到导向性作用。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依据产业结构和社会的需求而设置,专业直接指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教育的目的性、指向性较强,教学知识与能力培养具有专业性、实用性特点

高职学生要求在校期间取得职业资格证,就业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确定职业目标,熟悉该职业特点,了解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职业规范,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同时指导要将学生的就业目标和更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相结合连接,使之碎片化、单一的目标系统化。

(三)注重地区差异性引导

地区差异,表现为生源地区差异和就业地区差异。生源地区差异,高职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各地生源在成绩、思想、文化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就业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城市的选择。以广东省为例,大部分学生就业时会选择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担心到粤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薪酬福利以及个人的发展受到影响。因此,就业指导要有效避免一窝蜂似地扎堆就业,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错位就业。

(四)个体化差异性指导

就业指导不仅要让学生对职业有认知,对自己又认知,也要对自己与职业的匹配有认知,即个体与职业相匹配,这也符合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威廉逊(williamson)特性因素匹配理论的观点。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活动倾向性与稳定的心理活动特性上存在差异,即个体化个性差异,在大学期间,由于受到人际关系、团体特征、个体社会化等不同社会心理的影响结果不同,同一专业同一岗位,因个体差异,其职业匹配度并不相同。就业指导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才能使指导更加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512/t20151204_223133.html

[2]万婷.美国大学就业指导课的研究及启示[J].文化研究,2015(06).

(作者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认知指导就业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