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精神培育的理论与实践
——以校史工作为切入点

2016-11-25成都大学档案馆郑典宜马英杰

办公室业务 2016年13期
关键词:校史实事求是培育

文/成都大学档案馆 郑典宜 马英杰

论大学精神培育的理论与实践
——以校史工作为切入点

文/成都大学档案馆 郑典宜 马英杰

本文通过对大学精神内涵、作用和特征的分析,提出培育大学精神必须以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大学精神的核心要素,贯穿在大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高校校史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和内涵底蕴的综合载体,校史工作原则则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本文提出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提出检讨与反思历史经验教训为大学校史工作原则和基础,是培育与实践大学精神的有益实践。

大学精神;实事求是;大学校史

德国教育家洪堡指出“大学是社会的道德灵魂”,蔡元培强调大学是“社会之模范、文化之中心”,竺可桢告诫学生“大学犹如海上灯塔”。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精神乃是国家精神的升华、民族精神的旗帜。换言之,大学精神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精神不仅是大学自身发展的灵魂,大学精神也引领着社会道德、文明进步方向。

当代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校园中大楼频出的同时,急功近利、浮躁浮夸、学术失范等现象也不绝如缕。究其本质,在于今天大学精神的迷失与虚脱。因此,培育大学精神,弘扬先进文化,日益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对大学组织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作用及特征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在大学发展历史进程中,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组织的灵魂,引领大学组织的发展。从广义上看,大学精神是大学作为社会知识、科技、文明进步的组织所共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大学所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取向,是大学之“道”。分析大学精神的内涵,就是通过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长期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反映大学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和育人风格的一种精神成果,是所有大学文化的核心,以崇尚真理、实事求是、批判创新、知行合一等为核心要素,蕴含在大学的理想追求、历史文化积淀中,渗透在全体师生的思想观念、自我意识中,体现在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中,是大学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最本质的体现,是大学生命的灵魂所在。狭义的大学精神,是就大学个体而言,由于特定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学校目标等方面的差异,它又因独特的表现而有着不同的内涵、不同的界定。

大学是培育充满理想的人才和探求学问的场所,大学本质就是探求真理,它追求学术自由、创新精神、批判精神。为探求真理,实事求是就成为坚守大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班固所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说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指的是河间献王刘德对古文经学的经典常考证其真假对错与是非,是一种治学风格与宗旨。对此,唐代颜师古注解说“务得事实,每求真是”。“实事”就是“事实”,即事情的真实情况;“是”即“真是”,是与“非”相对的,“是”的本质就是从众多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中进行正确的认定、断定、承认、接受时的一种状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依据客观事实,做出符合事物本质规律的判断和辨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把握客观规律是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且从认识到实践反复多次的过程,同样的实事,同样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人可以求出不同的“是”,这是因为真相与假象,现象与本质常常交织在一起,只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能由表及里,获得理性认识,且求得事物的“是”,亦是求真。

“实事求是”不仅是指一种做学问的严谨求实态度,更在于一种实践行为方式,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要求知行合一。自古以来,中国古代哲人深刻认识知行关系,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论述。“知”是对道德的认知,“行”是道德实践,“知行合一”核心是把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不仅是要认知事物(道德),且要践行道德,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最高道德要求。当今社会,我们审视大学中存在的种种道德失落、行为失范的现象,究其根本,不是大学缺乏对真知的认识和探究,而是缺乏在大学教育活动的各个具体行为中坚守真知,现实中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严重分离,知易行难,知而不行,知行脱节,甚至知行相悖,成为大学精神失落的一个重要表征。因此,迫切需要在大学实践中坚持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并成为培育大学精神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精神的作用。大学精神作为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导向作用和规范作用。导向作用是指大学理念的指导作用,大学精神实质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大学精神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人们能够从一所大学的精神中,感受到大学精神融汇在办学的理想和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大学精神培育形成后,就会对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起导向和规范作用,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导向,明确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明确行为的边界和底线,求真、求是、求实,言行一致等原则将成为师生的行为准则。

(三)大学精神的特征。一是,大学精神具有长期不断培育的特征。大学精神作为师生的一种精神存在,它不是与生俱来,不会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须经代代大学生的努力倡导、躬行实践,提炼总结、再实践、再升华,发扬光大,即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过程。对于办学历史较长的高校,即使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也还要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途径,不断培育、充实其大学精神,对于创办不久的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就显得更为重要而迫切。由于大学精神形成的长期性特征,就需要经年累月地积淀,在大学各项教育实践中去培育,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懈努力。若没有大学实践活动,大学精神的形成终将虚无,难以体现大学精神的精神品质。

二是,大学精神具有突出的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大学精神作为精神财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看似无形和抽象,但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无时不刻在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并发挥其规范作用。大学组织行为、大学师生言行无一不呈现这所大学精神品质和风格,大学精神依托大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育、延续、凝聚,最终形成这所大学传统文化、办学特色和育人风格。反之,若没有大学实践活动,大学精神的形成终将虚无,难以体现大学的精神和品质。

二、高校校史与大学精神及培育的关系

大学精神的作用和特征,注定了大学精神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培育大学精神需要诸多条件,需要进行长期而艰苦的探索,需要付诸大学各项教育实践。为培育大学精神,就要求将崇尚真理、实事求是、批判创新、知行合一等为核心要素贯穿于大学实践活动全过程。在众多的大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高校校史教育工作是大学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从校史与大学精神的内涵看。高校校史是记载着学校所有办学历程的真实记录和反映,延续着学校的文化血脉,与大学精神紧密联系。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史的高度浓缩,高校校史是大学精神最生动最具体的诠释,开展校史工作实践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校史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校史是学校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学校的记忆,既包含着学校不同时期的办学目标与定位、管理机制与育人理念,教育研究与治学精神,也包含着校园人物、校园景观的记录与历史。在这些外显形式下,映照出大学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是凝聚了办学、治学、育人的经验和智慧,是大学组织宝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校史工作以“存史、资政、育人、宣传”为责任,以弘扬大学精神为主旨,具体以校史研究与编纂、校史宣传与展览等工作实践来再现。高校校史既是大学历史发展的物化产物,也是大学历史发展物化了的精神。

(二)从校史工作与大学精神培育来看。大学精神是校史工作的指针,校史工作是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要实践。由于高校校史工作涵盖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如何真实、客观、系统地反映办学的成就、发展与挫折、经验与教训等是大学校史工作首要的、严肃的问题。这是因为,历史是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记录者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尽管真相只有一个。这就是说,反映历史、记载和研究历史是一种选择,一种由记录者而定的选择。校史作为融汇了教育史、文化史的历史学一个分支,毫不例外也存在着如何记载、如何选择史料、展示历史的问题。

大学以育人为根本,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进行校史工作,将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等大学精神内核元素,融汇在大学校史工作的各项活动中,言传身教,是每个大学生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以大学精神的核心要素作为校史工作的指针,所形成校史工作实践成果(校史研究成果、校史展览)才能作为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引导激励学生,发挥校史文化的影响力。因此,高校校史工作过程既是大学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开拓过程,更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具体实践过程。

三、培育大学精神,引领校史工作实践

(一)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设计校史展览内容,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基础和根本。如前所述,历史是选择的历史,怎样的选择可以再现真相,则是需要记录者的史德、史学、史识,而这种选择却不是容易的事。加拿大历史学家乔伊·帕尔(Joy Parr)曾提醒史学家注意:历史诠释始于他们在档案馆阅览室打开档案盒那一刻。在现实中,主要的历史诠释行为并非发生在史学家打开档案盒之时,而是在档案工作者装盒之际,在于另外98%被销毁的未装进档案盒的文件潜在的影响。美国历史博物馆信息技术文化专家史蒂文·卢拔提醒我们,“档案不仅仅记录文化行为,也从事文化行为。”因此,记载历史、研究历史、再现历史的学问都是对史料的选择学问,都是源于当事者对档案选择的结果。

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设计校史展览内容,首先体现在对展览的定位,即如何确定展示内容整体的基本原则和范围。为还原一所学校发展变迁的历史,校史展览的定位就应客观再现历史,这是作为尊重历史在校史展览中的具体体现之一。客观再现历史就要求既不“厚古薄今”,亦不能“厚今薄古”。厚古薄今意味着推崇古代,轻视当代,厚古薄今,则将成为学校历史进步的桎梏。而厚今薄古也未必妥当。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史学界曾一度强调厚今薄古,为现实服务,要体现以今为重的史学致用思想注重当下,推崇致用。这种推崇,强调史学为政治服务,超越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学术功用与社会教化功用。历史是用例子教育人的哲学,校史展览的功用在学校就是以史育人,若厚今薄古,往往在展示内容的分量以现实成绩展示为重点,而对过往史事淡化和弱化,人文历史的教育和影响也将削弱,而校史展览也就为成就展,成为某种现实需要服务的、以歌功颂德、树碑立传为主体的方式和渠道,这样有悖于校史研究及展示的初衷和目的。因而,一个校史展览要体现尊重历史,应予学校发展历史各个阶段相对均衡的空间,还原过往事件与人物予以再现,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地设计校史展览,另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如何认定学校历史起源。即一个学校的历史,从何时开始,在何处延续的问题,这是既是校史研究、校史展览中的一个严肃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校史的溯源,不仅关系一个学校自我形象的塑造和历史地位的构建,而且还涉及一个国家教育历史、教育体制变革。曾有高校将学校历史的往古追溯,以说明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已经出现个别高校牵强附会,拉长校史至百余年,引起学界争议和质疑,大学形象严重受损。由于中国高校发展过程中曾一再进行令人眼花缭乱的院系调整和频繁改名,仅一个校名可能被数个学校使用过,但因校名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历史与内涵,所以追溯学校本体的历史时,尽管实体根本不是一回事,但总是有“追根溯源”者,以悠久历史为骄傲。2004年,刘海峰教授《中国高校校史确定的原则与标准》一文,提出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坚持标准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统一”“强调整体继承性原则”“考察关键因素原则”“留有余地”等确定中国高等学校校史的几条基本原则。以笔者所在的成都大学为例,该校名曾在1925年就已出现。在编纂成大校史及校史展览史料选择时,曾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成大历史可以追溯至1925年的“国立”成都大学,另一种则是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现今的成都大学创办的历史背景为主要依据,是1978年恢复高考,高校扩招、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办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在实体上与“国立”成大没有任何联系,仅名字相同而已。事实上,每一校都有一个源头,不论历史长短与否,在师长和学生中间,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便会逐步形成一以贯之的学源传统,延绵不绝的精神之脉,如若大学精神不在,纵有千年历史又有何意义?有久远历史,不可视而不见;无悠久历史,也不能人为构造,正本清源,厘清校史,才是真正的尊重历史,才能将真正意义上传承大学精神落在具体的行为之中。

(二)批判与反思精神,既是校史展览设计的不可或缺内容,也是大学精神培育与实践的标志。校史既需要铭记办学历程中的辉煌成就,更需要对史上困惑和失误进行检讨与反思。大学精神实质就是探求真理,它追求学术自由、富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校史既是学校办学历史也是学校的思想历史,校史研究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在对过往的不足中总结规律、发现真理,检讨问题,反思教训,这样的学校历史给师生带来的形成学校传统精神和理想,是思想上的超越和进步,犹如个体的吾日三省吾身,秉持反省和检讨的大学精神,才会给一所学校发展的无限生机。经多所校史展览的了解和调查,发现在校史展示中对史上重大事件进行反思和检讨的并不多。台湾大学是台湾办学历史最长的一所,学校与社会运动息息相关。在台大校史展览专设了检讨与反省展区,列举了史上经历的校园事件,意在提醒每一位台大人谨记历史教训,传承并实践台大精神。校史展览中展示历史上的挫折,警示后人,不仅需要勇气直面,更是体现大学文化所秉持的批判精神和力量。

(三)以崇尚先进人物的价值取向,是校史展览中培育大学精神的有益实践。一部校史既是学校经年史,也是学校师生的历史,既应该是成功者的碑铭,也应是平凡者或者失败者的记录。在校史展览中,展示校友风采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学校教书育人,英才辈出是一所学校骄傲,是办学成功标志,是学校为社会做出贡献直接的衡量。然而,面对学界、政界、商界及其他社会各界的成功的众多校友,如何安排展示顺序,如何确定重点展示的校友,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隐含着一所大学文化的传统和价值取向。例如校友的排序一则以推崇行政职务高低为标准,按照行政级别确定校友排序;一则以在校修学年度为排序标准,不考虑所有校友的身份与级别,即所谓的“序长不序爵”。究竟采取哪种排序的方式,取决于学校校史展示主办者的意愿,更是反映主办者的价值取向。因为在当今社会,大学行政化倾向强烈,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一所大学看重行政权力的影响和作用,自然对待曾经的学子、现时的政界精英推崇有加,排序在前,突出展示就是理所当然。相反的,若以序长不序爵为标准,莘莘学子,平等对待,不以位高而为尊,而以学长、学弟而为敬,则体现出大学精神的所必备的独立性、平等性。再者,尽管校友来自不同领域和行业,如何选择重点展示的校友则更是主办者的价值取向的直接反映。例如,校友中既有从政从商并成功的人士,还有烈士、英模成为学子楷模的校友,若重点展示烈士、英模无疑传递一个强烈的讯息,那就是学校弘扬的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倡导的是以高尚品质的烈士、英模学子为师生学习榜样,以先进思想鼓舞人、教育人,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通过校史展示中重点展示校友的选择,透视和折射这所学校的精神和风貌。

综上,校史展览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和内容,选择尊重历史的态度认知校史,以实事求是原则,还原历史,不溢美、不隐恶,这既是现代社会中培育大学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组织在教育实践中知行合一的最好体现。尽管大学教育活动实践多种多样,但只要每项实践都以知与行的统一为行为准则,培育大学精神,才能为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1]熊丙奇.“大学精神”如何回归?[N].文汇报,2010-7-14(7).

[2]王列平.文化:高校校史研究中的真谛[J].大学理科教育,2011(1):32-37.

[3]吴骁.吾爱吾校,吾更爱真理——对武汉大学建校年代及相关校史问题的沉重反思[EB/OL].(2012-11-10)[2013-03-12].http://wenku.baidu.com/view/cea684dc6f1aff00bed51eb9. html.

[4]刘海峰.中国高校校史确定的原则与标准[J].中国高教研究,2004(1):57-60.

猜你喜欢

校史实事求是培育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定乾坤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校史档案在传承高校特色文化中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