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

2016-11-19高琼

资治文摘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学平台职业能力课程改革

高琼

【摘要】把握职业特点,进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职业能力教育是当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从体育的特点透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高职体育具备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工具价值"和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文化价值";利用"一二三"模式选择体育教学内容,采用渗透教学、职场模拟、社会微缩等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搭建一个培养学生职业的能力的体育教学平台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程改革;教学平台

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相关工作人员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和整体质量,就必须结合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围绕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这个核心,对高职体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以此来确保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能够不断提升,实现教学目标。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主要办学思想,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各项高职课程改革,目的是要将教学与学生职业特点紧密结合,进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职业能力教育。而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迁移,参与到特定的职业情景或模拟的活动中。

一、相关概念界定

开展职业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职业体能是与职业(劳动)有关的身体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过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包括重复性操作能力、背肌能承载静态力的能力、其它肌肉群能达到维持工作姿势要求的能力以及人体及其对于湿热工作环境的忍耐程度等能力。

2.高职院校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客观地对其体能提出了许多要求,要适应紧张而单调的流水作业,这就需要未来的劳动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操作能力,而且还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所需的体能,表现出与职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只有职业技术与职业专业体能相适应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如果不充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职业身体训练必然会大大降低职业技术学习的质量、影响劳动技能的提高,甚至完不成职业劳动任务。

3.体育精神,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饱满的精神面貌,突出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和意志力,这些都与体育精神的养成相契合。这些有益与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文化活动既能使得学生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同时又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育锻炼和竞赛无疑是体育净胜养成的最佳途径,包括个人的努力,团队的协作和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有成功而已会有失败。成功对学生来说是努力付出的回报,是团队协作的成果,能促使他们勇往直前、勇攀高峰:失败则能使学生认识不足,努力完善自我,同时锻炼了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打下良好基础。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1.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变化,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趋于综合型人才,不但需要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传统的教学思想已经无法满足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首先应该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结合目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此外,高职院校还必须明确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对学生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2.根据学生将来的职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要根据学生将来的职业特点对其课程进行合理规划,要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所学内容,能够适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安排的时候,要充分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体育教学特色,始终把学生的职业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此外,一个优秀的人才只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健康的体魄,因此,高职院校在安排教学课程的时候,还应该重视课程的连续性,以此来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3.更新观念,树立具有职业体能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思想。更新观念,适应学生职业能力需要变化,体育教师育改革也必须从传统的“传习式”模式转变到与整体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轨道上来,体育教学要从“封闭型”转变为“开放性”因此,我们必须打破长期以来以竞技项目讲授为主的教育模式传统思想,把学生的体育锻炼与职业体能需求有機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体育资源的整体优势,构建适应于社会的“职业体能主导体育教学”新思路。

三、开发具有实用型体育教学的模式

为实现就业导向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高职院校开设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第一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能、体育理论知识。卫生保健常识。

健康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为主,第二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身心素质为主,结合专业培养方案,兼顾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根据高职院校的学制特点和教学周期安排,体育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课程设置模式:

1.“2+1”模式:在开设一学年体育选项(学年制)或“基础课”+选项课(学期制)“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三,四期职业实用性体育必选课形式(类似与专业实训课),主要进行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

2.“3+1”模式:在开设三学期体育选题选项课或“基础课+选项课”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四学期体育选修课任选1学期,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

3.“1+1"模式:在通过每学年第一学期体育基础课或选项课教学,每年学第二学期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置模式。

4.“渗入式”模式。在每次课的时候,教学在完成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工程中,根据教学对象的“准职业”岗位工作特征,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强与未来职业有关的特殊身体素质和使用性体育理论的培养。

5.“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模式:建立以校际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为基础的职业实用性体育俱乐部的模式。

结束语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新职业能力主导观念、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改革、创新课程模式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关系。应积极顺应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岗位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学改革潮流,提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体育教学改革设想,并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在教学内容上突出职业能力各方面内容,形成良性互动以产生新质的突现,进而推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胡振浩,高职体育职业体能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晶妮,论高职体育院校课程改革的理念[J];体育世界(学术版)

[3]桂祥,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4]王丽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J];民营科技

[5]许龙成,李霞,伦体育游戏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5(1)

[6]倪菊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2)

猜你喜欢

教学平台职业能力课程改革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基于WordPress构建项目化课程教学平台的研究
数字积分法插补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