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6-11-19姜翀邹德新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经济新常态创新创业教育

姜翀+邹德新

【摘 要】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从优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搭建校内外实践创新平台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推进产教融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 经济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81-0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是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意见重申高等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并确立“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驱动力,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整体要求。因此,应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高等教育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对接、学习过程与实践能力对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内涵就是使学生既掌握创新创业需要的技能,又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这样,高等院校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更好地为地方经济、行业和产业服务,使高等教育更直接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创新服务。为此,本文试以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产教融合,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对接、学习过程与实践能力对接,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一、优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首先应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将人才培养重心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构建基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切实增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认真制定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梳理专业10-12门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必须有30%的学时安排课内实训项目,并设置不低于4学分的必修本科生创新创业课程。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以学分制为导向,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实习实训课程的课程体系,其中实践环节包括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形势与政策教育、专业技能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7个环节,具体安排见表1。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回归育人为本,实现由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向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并重进行培养,重点解决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两张皮”问题,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学生毕业获取最低学分为154学分,其中各模块要求的最低学分分别为,通识教育课程模块29学分、专业教育课程模块85学分(其中课内项目实训学分为21分,以课程设计考评计算学分)、创新创业课模块6学分、实习实训课程模块34学分。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建设,建设创新创业在线开放网络课程。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特色,开设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课程:增设5门左右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包括创新创业素质类、意识类、知识类、实践类等课程,具体课程设置如下:公共基础课包括创业基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公共选修课包括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行政能力测试、商务礼仪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和平台支撑;确立专业核心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增设实践教学环节,课内项目实训约占30%学时,项目实训最终以课程设计考评计算学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载体作用,建设上下贯通、依次递进、相互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使之成为学科交叉、专业融合、能力拓展的重要纽带;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立足校内,发展校外,重点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及其硬、软件的建设,搭建创新创业慕课、视频公开课、网络精品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形成网络开放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以及其他教学形式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教育新模式。

三、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首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导师队伍制度,开展全员参与的专门培训,精选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确保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紧密融合。吸纳校外师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组建优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其次,完善教师培训、出国进修和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教师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做法,激发教师将国际前沿的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最后,建立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制度,完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管理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申报国家、省级和地方的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和实践。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资质认定的重要内容。通过定期考核制度,提升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和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效。最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实践教学能力强、创新创业活动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四、搭建校内外实践创新平台

(一)建立学分转换和弹性学籍管理制度。建立本科生弹性学籍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允许调整学业进程,分阶段完成学业,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学籍可在标准学制基础上延长至2年。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创新创业实践、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同时,优先支持参与创业的大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二)利用校内外资源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将学生创新创业纳入学校“产、学、研”工作体系,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校等各方面资源,搭建产、学、研实践平台,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资源建设本科实践育人体系。进一步开放校内各类实验室资源,建立以工作室为单位的创新创业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个集创新实验、科技制作、学科竞赛、作品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实践环境。利用校创新创业与学术交流中心,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交流、培训提供条件。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校友作为创业课程授课人、创业讲坛主讲人,引导校友设立不同类别的创新创业基金扶持学生,邀请相关企业、机构参观、考察,搭建校友与学生投融资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作品成果转化提供平台。

(三)实施创新创业训练、竞赛计划。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引领,以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为载体,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创业项目资助体系,形成“了解、参与、主持、指导”递进训练模式。坚持兴趣驱动、重在参与的目的,实现创新创业融合互动,促使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的训练。以“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和全国学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为龙头,开展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夯实学生学科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推进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兴趣为驱动、以项目为载体,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参股共享、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注重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科前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引导,鼓励导师将自身科研项目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与支持学生创业相结合,促进师生共同完成发明专利,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利共赢机制。学校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提高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率。

(五)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推进专业和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的实质性进展,使学生实习与科研合作、毕业分配、创新创业紧密相连。充分发挥企业接触科技前沿的优势,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积极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每年建设1-2个符合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目标、适合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推动科研社会化和产业化应用的产、学、研联合实践基地。校企合作新模式包括:战略合作,与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专业共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交流培训等方面合作,并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确立校企战略合作关系;合作攻关,以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在企业生产攻关、技术开发、员工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扩展合作教育的广度、深度,把校企合作教育推向新的高度;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校企双方利用各自技术、人才优势共同研发新产品,积极申报科技项目和申请国家专利,实现校企双赢。通过项目拉动校企的深度合作,形成长效机制;定向培养,发挥专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及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签署顶岗式实习的定向培养协议,逐步实现委托培养、定向培养和订单式培养的多种培养模式。

五、结束语

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能力素质为目的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多层次、多模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乔玉香,安立龙,林年冬.地方涉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1)

[2]李辉.内涵发展视界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向[J].高教探索,2013(4)

[3]常媛媛.从ABC到PhD:丹麦创业教育体系的框架设计与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15(8)

[4]张务农.我国学校创业教育发展:形态、问题及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3)

[5]余昶,王志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3(12)

[6]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5)

[7]陈志刚,姜翀.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7)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JG15DB400);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JG16DB430);2015年沈阳体育学院教学委托课题(JXWT201620)

【作者简介】姜 翀(1969— ),女,辽宁大连人,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信息技术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网络控制系统和神经网络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邹德新(1968— ),男,辽宁朝阳人,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经济与社会保障。

(责编 刘健华)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体系经济新常态创新创业教育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生物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小学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