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应用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我见

2016-11-16乔春梅韩立梅张敏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局限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势

乔春梅?韩立梅?张敏

【摘 要】 慕课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势是使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自由开放,有效拓展了教学途径,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局限是慕课教学过程单一,更適合“授业”而不是“传道”,在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评价方面等存在一定的不足。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应用;优势;局限

一、关于慕课

慕课的提法最早是由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提出的,2012年经美国Coursera、edX、Udacity三家慕课巨头推广,很快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慕课”(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O”代表Open(开放),第二个“O”代表Online(在线),“C”代表Course(课程)。慕课是一种依托互联网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同样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通过网络联系起来的线上虚拟教室,其基本理念是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慕课实现了教学的全程参与,并具有规模大、开放程度高、可重复、强调学习的体验和互动等特点。慕课核心在于强调“学”,这从根本上挑战了中国大学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反映了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慕课必然会在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产生剧烈冲击,产生重大影响。

二、慕课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势

1、慕课使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自由开放

慕课与传统课堂、旧式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相比具有灵活性、自主性、传播广泛、交互性强等优势。灵活性能缓解课内时间有限的问题;自主性能缓解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交互性强能缓解面临困难和疑惑无人帮助的问题。这些优势便于学生自学和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慕课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界限,有效拓展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途径

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学习,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高水平教师的精彩授课,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来学习和完成作业,慕课的出现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对信息化和现代传媒的需求和渴望。

3、慕课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慕课时代学生可以在线上进行学习,与名师交流。因此,学生难免会把教师做一个比对。部分学生在评教的过程中,直接提出对教师教学批评的看法,有些甚至批评教师知识浅薄、理论无深度。思政课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包括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能。

面对慕课挑战,思政课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大胆运用在线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支撑,充分借鉴慕课教学设计,主动把慕课的优势应用于课堂教学,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阈梳理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吸引力,调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慕课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的局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是完美的没有瑕疵的。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慕课。

1、慕课教学过程单一

“教”与“学”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从“教”的这方面来说,慕课具有跨时空、灵活性和便捷性等特点,教学形式包括出镜讲解、幕后讲解、专题短片和访谈教学等,其丰富程度是传统课堂难以比拟的。但是从“学”的这方面来看,慕课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难掩其学习过程的单一性。所有慕课教学都是单一媒介—视频呈现,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过程中占主导的主要是被动性观看,缺乏情景刺激,容易疲劳和注意力涣散。

2、慕课更适合“授业”而不是“传道”

唐代著名诗人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高校所开设的绝大部分课程都属于授业,而思政课的主旨在于“传道”,传马克思主义的“道”,要说服学生“真学、真懂、真信”,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传统授课过程中,不同的老师由于他们的成长环境、立场、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不同,会有不同的讲解方案,而这正是思政课的魅力所在,甚至老师在课堂上的语气、眼神、动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在思政课上盲目普及慕课,使某位名教授成为几万甚至更多大学生的共同导师,将教学过程变成机器生产的流水线,从而将对学生的培养固定化、单一化和模式化,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

3、传统课堂更有利于师生互动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是教育过程中可变的因素,不变的因素是教学,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它们的确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无论如何也不是教育过程的中心。任何教学都要以活生生的教师和学生为主。教师在传统课堂上可以深入到讨论气氛热烈的讨论小组中参与讨论,或者通过提问把思想走神的同学拉回现场,或者根据同学现场实际反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重复讲解。慕课在授课过程更多是知识、信息的网络传递,缺乏情感的交流,这和传统课堂因授课期内反复面对面接触而日久生情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是网络学习的“硬伤”。慕课缺乏现场感和因现场感才会产生的学生对老师的人格信任,当然也会缺少课上课下的深入交流和情感互动。慕课遥远的空间距离必然造成双方遥远的情感距离。学生无法爱其人而信其言,教师也无法展现自身充满关爱的情怀及其人格魅力。

4、慕课无法因才施教

慕课名师囿于面对大众学生,只能根据教材知识点结合重点难点泛泛而谈,难以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其课程设置只是适用于一般情况,其预设环节无法真实反映实际教学情况。当学生对于某一个知识点掌握欠缺时,只能通过重复学习来解决疑惑,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特点来进行有效的讲解。作为大学生,一本、二本、三本之间的区别虽然只有几十分而已,但却说明了学习能力的差异,也由此产生其它诸多不同。事实是,名牌大学的教授并不一定能教会网络受众,就好比博士毕业却不胜任小学教师。所以虽然是同一门课,教法和学法却可能迥然不同。

5、慕课无法客观评价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思政课属于人文社科类,用计算机的科技理性评估具有人文价值学科的教育成果,这在本质上又无法跨越的鸿沟。因此通过计算机比较设定答案给分来评价衡量思想教育效果并不合适。其结果的有效性也是非常有限,加之慕课的高辍学率和完成率,更无法对学生实际获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出真实的反映。

6、慕课不利于商谈式教学

哈贝马斯主张无论参与者意见看法多么不同,参与各方都应该心平气和平等交流和沟通,教师不以师压人、不倚老卖老,力促各方在协商中反思自己并理解对方。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的阿姆赫斯特学院的教授在慕课热中拒绝加入慕课,因为慕课与其“通过亲密谈话来学习的办学理念格格不入”。成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都要求频繁的师生互动,事实上如果没有机会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充分对话和讨论,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对自己固有观点和信念的反思是很难完成的。针对“95后”甚至马上到来的“00后”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不能灌输,更不能强加,只能借助师生平等对话后的体悟与觉醒。思政课上的很多问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因而讨论是开放的。热烈而有效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相反,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师的自说自话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的采用商谈式教学是大势所趋。与商谈的结果比较,过程更为重要。

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其教学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任何将这个过程单一化或简单化的倾向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学习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及教学环境的变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进行有机结合,成为融合慕课模式与传统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桑新民.慕课热潮中的冷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6).

[2] 姜明文,李兴洲.“慕课”热之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3] 周雨青,万书玉.“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

[4] 郑文宝.慕课热的冷思考[J].课程与教学,2015(6).

【作者簡介】

乔春梅(1975-)陕西铜川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教育研究.

韩立梅(1976-)陕西礼泉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教育研究.

张 敏(1982-)陕西西安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局限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势
画与话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图画的局限
父与子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