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高中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

2016-11-16沈宝松

知识窗·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三维目标解析

沈宝松

摘要:本文以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分析了高中历史教育三维目标表述产生偏差的原因,以期完善高中历史教育三维目标的概念。

关键词:三维目标 高中历史教育 解析

一、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概述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教育方针,其中包含了两个内涵:第一,三维目标的定义并非指三个目标,而是一体多维的;第二,过程和方法不仅仅是工具和手段,也是最终要达成的教育目标。

1.高中历史教育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三维目标是一个必不可少、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的过程与统一的有机体。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生活和社会中,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四个推论:“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是相互并列的关系;其“过程”只是作为工具或手段的过程,并非教学期望的目标;其方法目标是指历史学习方法,而不是一般普通学科的普遍方法;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相连的。

2.高中历史教育三维目标面临的问题

准确理解高中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明确其含义,是将这一目标高效落到实处的前提。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割裂三维目标的情况十分常见,主要表现为:第一,教师对训练技能、传授知识的重视度过高,进而造成了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太低;第二,教师对过程和方法的了解过于片面,从而影响了对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关注度;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偏离课堂教学轨道的现象。

高中历史教育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与课堂教学相脱离。如学生对影视作品中的历史人物记忆相对深刻,而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的记忆效果则差强人意。其原因是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会把自己的个人感情投入其中,比在课堂上单纯地死记硬背历史事件的起因、背景以及时间更有效果。

二、高中历史教育三维教学目标表述偏差的原因

1.把课程思维转换为教学思维

教学思维是指将教学当作教学的核心,始终以教学为出发点,基于所有教育组成的思维模式;课程思维是指把课程当作教学的核心,始终以课程为出发点,依照所有教育组成的思维模式。教学与课程的区别在于:课程对于教学来说,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学的概念重于课程的概念;教学对于课程思维来说只是课程实行的一项,课程的概念重于教学的概念。

(1)课程思维的概念

课程思维组成课程知识的自身要素与层级是人们所重视的要点。如知识被部分学者分成四个层面: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它隶属四个水平:现象水平、概念水平、方法水平和价值水平。有的学者认为,每一个完善的知识点都由四个层面来确定,每个个体理解知识的程度则由四个水平来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讲,学者划分的知识概念和三维教学概念,虽然内容与形式不相同,但是能够取得同样的效果,它们不仅能有效促进教师运用“四个层面”掌握知识要点,更好地将知识传授于学生,还能帮助教师运用“四个水平”判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教学思维的概念

教学目的的设定应当运用教学的眼光审视,从教师的教或者学生的学来定义教学目的。教师不能将知识、技能呈现的过程和使用的方式当作教学过程与方式。简单地说,教学目的与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相匹配、相契合的思维可以定义为教学思维,并非课程思维概念。混淆两者的概念,会造成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误读,进而误解三维教学目标的真正含义。

2.对知识自身的静态解读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晶。过分重视知识符号显露于外的征象,容易忽略其背后思维模式与操作方式,大大削弱其表征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无法将知识符号所包含的方式、问题、人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呈现出来,那么这个教师的教学只能称之为“推论结果的输入”。如此一来,学生只是一个盛装知识的器皿而已,教师难以利用知识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三维教学能让学生了解知识符号所包含的“流程和措施、情感和价值观”,有利于再次激活静态惰性知识,重新赋予其生命力,让学生在获得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懂得学习、乐于学习。

3.教学目标的制订存在习惯性

传统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在教学思维的主导与静态知识观的统率下进行的,知识符号显露于外的征象成为教学目标制订的重点对象。在传授时,也是以教师的视角为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状态动词”的使用比率比“行动动词”多。教学思维与静态知识观念虽然展现了知识符号的表征与技能,但屏蔽了发掘者对知识和技能的求知热情,所以存在很大弊端。

三、正确解读高中历史教育三维目标

1.历史教育方法体制的构建

通用性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也是历史教师需要关注,并切实实施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它并不适合当作历史教育的主要方法,历史教育的方法不能照搬、照抄专业的史学形式,应与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订出与高中历史教育特点相符的方法。

2.过程成为教育目标

生成性目标强调,目标是通过教学的过程慢慢形成,而不是目的性地预先设定。对于目标本身而言,其本质是价值观与方法,并非是“过程”。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所达到的某些价值观或是方法论,并没有足够的依据论证,过程的本质就是目标。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过程仅仅只是工具或手段,唯有在过程本身蕴含某种价值,且强制性被学生学得时,过程才可以论证目标。

在教学、分析历史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①本章节主要阐述的是什么事件?②该事件讲述的主人公是谁?③该历史事件发生于何时?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⑤事件最终产生了什么结果?⑥为什么该事件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方法可称为“历史课文学习六步曲”,有助于学生熟练地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

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笔者采用“历史课文学习六步曲”分析课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历史事件。

事件内容:①1840年,英军入侵广东海面后,既而沿海北犯,到达天津海口。清政府将林则徐革职;②1841年,英扩大侵略战争,侵占香港岛后,又攻占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③1842年,英军闯入长江,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服求和,鸦片战争结束。

事件主人:林则徐,虎门销烟执行者;英军,清政府。

事件时间:清朝末年,19世纪。

事件起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

事件结果:中国战败。

事件意义:首先,在社会性质上,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次,在政治上,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全遭到破坏;再次,在经济上,封建经济开始解体;最后,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综上所述,按照一定的规律分析、学习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批判思维,不被历史现象迷惑。

3.历史教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明确的历史理论与事件,可以让学生产生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促进学生培养与提升自身的素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含义。因此,教师要制订符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多鼓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真正落实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

四、结语

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历史责任感,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变动,因材施教,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汉林.试论高中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2]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历史教育的现代化——围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反思[J].教育学报,2006,(4).

[3]黄梅.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知识观解析[J].教学与管理,2009,(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三维目标解析
睡梦解析仪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看破解析几何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