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教育的三个策略

2016-11-15廖钦莲

江西教育C 2016年9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

廖钦莲

摘 要:如今,“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走进孩子们的生活,去了解他们、关注他们,用行为去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地学习、生活。科学地评价每个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动他们,使他们懂得生活中的真、善、美,团结与友好,付出与回报,责任与担当,从而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关键词:留守儿童 渴望了解 培养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涌向大城市,而这样一个庞大的打工群体正值壮年,他们的儿女正是读小学、中学的年纪。由于大多数打工者文化水平低,又无一技之长,在外多数从事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作,薪水不高,加之住房条件较差,根本无力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因此,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凸显。“留守儿童”与其他有父母陪伴的儿童在同一个班级里,会带来一些新的教学问题。“留守儿童”看到其他同学有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性情变得古怪、孤僻,学习成绩也不理想,加之其内心较其他儿童敏感,对老师和监护人的管教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父母的外出,让“留守儿童”在认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失去了最重要的带路人。于是,老师不仅要做好“留守儿童”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抚慰者的角色,要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注重他们的思想变化;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从点滴小事中打开每个孩子的心扉,让他们感受到爱,让他们在感动中得到最好的教育。

一、走进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心态

儿童在成长中一般要经历生理依赖期、心理依赖期和成长关键期等几个特殊阶段。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缺少亲情的抚慰,在这些阶段容易产生比较明显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如内向、自卑、孤僻,不愿意和他人交流等,这些对于他们的学习及成长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一群缺少亲情的孩子,一定要走进他们当中,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他们最想要什么、他们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学习上需不需要帮助等。因此,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谈心,家里家外地拉拉家常,尽量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在与学生交谈时最好找僻静一点的地方,一是怕小孩见到办公室其他老师不好意思说,二是怕有的小孩家中有些事不便在公共场合说,三是单独两人交谈,彼此增加信任。尽量和每个同学交谈一两次,只要你真心诚意去对待学生,绝大多数学生是愿意向你吐露心声的。另外,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家访,通过到学生家中走访或用电话与监护人、父母沟通,获得学生更多的信息,并与家长达成共识,从而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其进行更好的教育。比如,有些学生很内向,有的是自身的性格造成,有的是家庭变故造成。作为一名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打造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要走进每个孩子的生活,才能了解到孩子的有效信息,才会真正懂得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

二、关注学生心境,引导学生成长

走进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心态,是为了更好地调动一切力量来帮助和教育学生。我们要针对学生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学习能力来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的心境不同,他的需求也不同,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对有的孩子很有效,但用在别的孩子身上可能会适得其反。针对不同孩子的需求,教师应采用不同的关注方式。比如,对待家境十分困难的同学,老师不但要给予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还应发动全班学生来关心关怀他们。这样的帮助不光会让孩子们心中充满温暖,更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爱。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教师可以在班上开展“一对一”“手拉手”等有益的活动。这些活动不只是在学习上,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也很有帮助。比如,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除教师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帮辅外,应要求班上的学优生在课后提供“以一帮一”的帮助。由于有些留守儿童经常有种失落感和自卑感,与人相处特别敏感,总觉得别人老欺负他,特别叛逆。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除了要有耐心、爱心外,还要及时发现他们的特长,并让他们的特长得到有效发挥。一个人得到关注,对其品德、情操的形成都会起到正面的引导。有的学生有小偷小摸的习惯,在教育这样的孩子时,千万别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批评,老师要了解他为什么要偷,再私下进行教育,这样的孩子也有尊严,有时保护教育比批评教育要好得多。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家福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在于爱。”教师要把学生头脑中的火种点燃,这不只需要技巧,更需要大爱。大学如此,小学更应如此。大爱需要一种宽容宽松的环境,是一份以人为本的爱心,是一扇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它尊重、珍爱每一个生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教师把对于教材,对于人生的每份感悟、每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一个盈满大爱的激情自我,在课堂内外感染孩子,让孩子心灵沐浴人性的光辉,享受真心的关爱,让他们从小懂得如何去尊敬,如何去爱护别人。当孩子上课不守纪律,教师尽量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责,可以轻轻走过去,给他一个眼神,告诉他注意听讲。这样既纠正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让孩子得到了尊重与信任。关爱学生,不光是学习方面,更多应该是生活和道德品质上。关注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我们责无旁贷。

三、科学评价学生,培养学生自信

现在的学生,个个聪明得很,只是很多聪明没有用在正道上。如果让他们独立来完成某些事或独立组织开展某些活动,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老师我不会”“老师我做不好”,很没有自信。特别是在没有家长帮忙的情况下,孩子严重缺乏自信心,不敢去尝试,怕失败,怕丢脸,缺少担当。自信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是学习、生活、事业等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现在的小学生不管是独生子女,还是“留守儿童”,自理能力都较差,对家长的依赖也很强。当他们离开家长独立活动时,会感到很不适应,特别是上学以后,由于需要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和老师、同学交往,这往往会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怕自己做不好,不相信自己能完成。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如何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情,适时适地采用鼓励、称赞来使孩子提高自信心。科学地去评价每一个孩子,以欣赏的态度去对待每个孩子,相信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把成功掌握在自己手里。人们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无论在课内课外,教师要常常对学生夸一夸:“你真棒”“你做得很好”“你进步真快”……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我们都要尽力抓住每个时机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有的学生怕回答错误,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老师和这些孩子可以单独达成一个协议,自己觉得完全懂了就举右手,觉得还没完全听懂就举左手,老师就在你举右手时叫你发言,当每个学困生正确地回答完问题,也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上课发言,教师要尽量把难度大的问题让给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基础问题让接受能力弱的孩子回答,这样既能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又没有让孩子由于经常回答不到问题产生挫败感,这一做法会大大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学困生自信心的培养很有好处。

因此,教师哪怕一次谈话、一声鼓励、一个微笑,都会温暖孩子们的心,真心的付出是会让每个孩子受到感动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不光要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媒体对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构建及受众认知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谈“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基于情感需求的农村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