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省略号,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6-11-14张嵩柯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11期
关键词:省略号语文素养阅读教学

张嵩柯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借助省略号不仅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巧借省略号,练习说话;巧借省略号,展开想象;巧借省略号,进行练笔。这样就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省略号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48

省略号是文章中常见的一种标点符号。在语文教学中省略号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语调,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如能对省略号的教学价值进行充分挖掘,那么,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随之得到提升。

一、巧借省略号,练习说话

在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奠基。省略号作为文章的组成部分,大都蕴含着作者特别的深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充分发挥省略号的教学价值,让学生练习说话,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姥姥的剪纸》一课时,课文主要通过具体的语言描述表现了祖孙情深。其中,在关于姥姥剪纸艺术的描写上,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觉的兔子;拉车的老牛,耕地的老牛……”在教学时,借助省略号,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说姥姥还剪了哪些形态的老牛与兔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说出了健壮的老牛、灵活的兔子、机灵的兔子、勤劳的老牛,等等,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说出了各种各样有关老牛与兔子的短语。这样教学,不仅有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词汇,而且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对姥姥的心灵手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化了学习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根据文中省略号的特点,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说话。这样教学,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说话水平都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二、巧借省略号,展开想象

课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有的表示停顿,有的表示话没有说完,有的给读者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省略号的特点,让学生展开想象,那么,不仅可以丰富文本内容,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彰显出阅读教学的无限精彩。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莫高窟》一课时,在关于敦煌壁画“飞天”的描写上,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在这段话中,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这就使学生对飞天壁画的其他形象产生了想象。教师可以以省略号为载体,让学生想象一下飞天壁画的其他样子。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他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尽情地去描述、去倾吐,在想象中、在表达中演绎出阅读教学的无限精彩。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以文本语言中的省略号为载体,让学生去想象、去表达、去描述。这样教学,不仅勾起了学生对飞天壁画艺术的关注,而且使学生打开了思维,进而在想象中不断丰富文本内容,从而使阅读课堂绽放出无限活力。

三、巧借省略号,进行练笔

课堂小练笔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挖掘,而且还可以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的省略号,用心挖掘,让学生进行练笔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练笔训练中得到极大提升。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爱之链》一课时,课文结尾是这样描写的:“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文章至此结束。在这里,一个省略号给学生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女主人为什么会这样肯定地对乔依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呢?乔依醒来以后,围绕着老妇人、女主人、乔依三者之间又会发生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呢?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续写。这样一来,学生在续写中,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而且把省略号的教学价值发挥到了极致,提升了阅读学习效果。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抓住文本教材中的省略号让学生进行续写。这样一来,就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既促进了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的进一步认识,又在练笔过程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即使是一个普通的省略号,教师都不要漏掉,而要根据省略号在句子中的作用与价值,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标点虽小,作用却大。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一定会得到极大提升。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省略号语文素养阅读教学
省略号来了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