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造影在不同扫描时相下对小肠肠壁及血管的显示效果

2016-11-07彭长院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江西南康3414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时相门脉肠壁

彭长院 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 (江西 南康 341400)

CT造影在不同扫描时相下对小肠肠壁及血管的显示效果

彭长院赣州市南康区第一人民医院(江西 南康341400)

内容提要: 目的:对CT造影在不同扫描时相下对小肠肠壁及血管的显示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接受小肠CT造影检查的临床住院患者265例,对其展开动脉期、肠道期、门脉期扫描,对空肠、十二指肠、回肠肠壁CT值、血管CT值、血管显示数量进行测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对比,选择最佳扫描时相。结果:统计发现,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壁CT值均表现出肠道期阶段较动脉期阶段和门脉期阶段的水平高(P<0.05);动脉期阶段和门脉期阶段该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回肠动脉在不同时相的CT值比较,表现为动脉期大于门脉期(P<0.05),肠道期与动脉期、门脉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回肠静脉在不同时相的CT值比较,表现为肠道期大于门脉期,门脉期大于动脉期,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小肠CT造影肠道期,可以对小肠肠壁、血管进行清晰的显示,经动脉期、肠道期双期扫描,对小肠展开CT造影检查,诊断效果更佳理想,准确性更高,值得关注并推广。

小肠CT造影肠疾病诊断临床效果

因人体小肠的正常生理解剖位置相对比较特殊,与口腔和肛门的距离相对较远,因此,对临床上目前所应用的众多影像学诊断方法而言,对小肠的生理结构进行观察都存在较大的限制,造成小肠疾病的诊断困难增加。近几年,CT技术的不断发现和完善,使得小肠病变检出率得到显著提高,并且能够对病变周围组织情况进行清晰显示,因此,小肠CT造影检查逐渐成为对小肠病变进行准确评估的一种常用临床手段。本次研究中,出于对CT造影在不同扫描时相下对小肠肠壁及血管的显示效果进行分析的目的,对接受小肠CT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的诊断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本院收治的接受小肠CT造影检查的临床住院患者,共计选择265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148例,女117例,年龄22~84岁,平均(48.7±11.7)岁。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临床检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无既往手术史。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接受小肠CT造影检查的临床住院患者2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动脉期、肠道期、门脉期扫描,对空肠、十二指肠、回肠肠壁CT值、血管CT值、血管显示数量进行测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对比,选择最佳扫描时相。

1.2.2检查方法

检查所需仪器为我院现有飞利浦64排螺旋CT机。在进行检查前晚,嘱咐患者低渣饮食,并应用果导、番泻叶、硫酸镁等一些缓泻剂,清理肠道,检查的当天,患者禁食禁水。在检查前1h内,分次喝2000~2500ml的等渗甘露醇溶液,在检查前10~15min,肌内注射解痉剂。扫描时,经双筒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造影剂,造影剂选择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氟醇,注射剂量为100ml,注射速率为3.0~4.0ml/ s。所有患者均在静脉注射后20s(动脉期)、40s(肠道期)、60s(门脉期)进行CT扫描。所得图像经2为高年资影像科医师进行双盲阅片,做出综合评判。

表1. 不同扫描时相十二指肠、空肠以及回肠肠壁CT值比较

表2. 回肠动脉、回肠静脉不同时相下CT值比较结果统计

1.3观察指标

空肠、十二指肠、回肠在动脉期阶段、门脉期阶段、肠道期阶段各自的管壁CT值水平,以回肠的动脉期阶段、静脉作为对小肠血管进行观察参考,各扫描时相回肠动脉、静脉的显示情况,回肠动脉、静脉CT值。

1.4数据处理

采取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处理,经(x±s)形式计数资料并进行t检查,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扫描时相肠壁CT值比较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壁CT值均表现出肠道期阶段较动脉期阶段和门脉期阶段高一些(P<0.05);动脉期阶段和门脉期阶段上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不同扫描时相下回肠动脉、回肠静脉显示

回肠动脉在动脉期阶段和肠道期阶段有4支分支血管出现,在门脉期阶段有2支分支血管出现。回肠静脉在动脉期阶段的显示程度不够完全,在肠道期阶段和门脉期阶段有3支分支血管出现。

2.3回肠动脉、回肠静脉不同时相下CT值比较

回肠动脉在不同时相CT值,动脉期阶段明显大于门脉期阶段(P<0.05),肠道期与动脉期、门脉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回肠静脉在不同时相的CT值比较,表现为肠道期大于门脉期,门脉期大于动脉期,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研究与实践证实,获得清晰并且能够保持稳定状态的肠壁、血管CT扫描图像,对小肠位置发生的疾病实施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对肠壁所受到的实际侵犯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确定供血血管的具体来源,选择手术治疗的方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关于改善肠腔充盈度、对比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并且越来越深入,但是,针对提高肠壁、血管显示效能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曾有学者指出,在通过静脉注射方式给予一定量的造影剂之后40s左右,可以开始实施CT扫描操作,对肠壁进行显示的效果最为理想,这一扫描时相在临床上被称为“肠道期”。随着近年来CT等相关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上的不断发展,在疾病诊断中,被广泛应用[1~3]。本次研究中,对接受小肠CT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壁CT值均表现出肠道期较动脉期、门脉期高;动脉期阶段和门脉期阶段上述指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回肠静脉在不同时相的CT值水平,表现为肠道期大于门脉期,门脉期大于动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相关文献[4~5]报道相似,说明通过小肠CT造影肠道期,可以对小肠肠壁、血管进行清晰的显示,经动脉期、肠道期双期扫描,对小肠展开CT造影检查,诊断效果更佳理想,准确性更高,值得关注并推广。

[1] 龚红霞.宝石 CT 分析门脉期肠道病变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5):540-543.

[2] 李建胜.口服甘露醇 MSCTE 扫描在小肠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3] 单裕清,延宏,徐锐,等.64 层 CT 对小肠同质瘤诊疗意义病理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5):358-361.

[4] 单裕清,廷宏,徐锐,等.64 层 CT 对小肠间质肿瘤诊疗意义及病理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9):1358-1361.

[5] 张自力,邹文远,石思李.多层螺旋 CT 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2):1850-1852.

1006-6586(2016)03-0042-02

R816.5

B

猜你喜欢

时相门脉肠壁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滑冰式滑雪动作体系的建构
血清白细胞介素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细菌性痢疾患者中的变化研究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
3D VOI 技术在SPECT三时相骨显像对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的应用
门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分析及临床护理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探讨
比较不同年龄和不同采集时相对肺部肿瘤PET/CT四维显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