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在主义视域下解读《奇幻森林》

2016-11-02田丽玲

电影文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

[摘 要] 《奇幻森林》是2016年4月上映的一部从口碑到票房都非常成功的影片。在电影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丛林法则、心灵成长等诸多主题中,人孩儿毛克利在森林之国那个独特的环境中如何作为一个另类的个体而存在,无疑也是这部影片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本文尝试以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另类存在、领会世界、自由选择三个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阐释与解读,为观众与读者深入理解这部电影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存在主义;另类存在;领会世界;自由选择

《奇幻森林》是由美国导演乔恩·费儒执导,根据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丛林之书》中的一个短篇及1967年迪士尼动画片《森林王子》改编的一部影片。该影片2016年4月上映以来在全球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从口碑到票房都非常成功。影片讲述了在狼群中长大的男孩毛克利被一只叫谢利·可汗的老虎所迫,不得不遵从森林法则放弃赖以为生的森林之家去寻找自己的同族,经历了一系列的大冒险,在棕熊巴鲁的影响下开始自我探索之旅,并险象环生,最终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宿、被森林王国所接纳的感人故事。人孩儿毛克利存在的事实与应该如何在特殊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是这部影片的重要主题之一。存在主义反对传统的思辨理性主义,把孤立个体的主观意识活动看成真实的存在,关注个体的主观情绪体验,阐释孤立个体应有的自由、选择和责任,并提供如何摆脱被异化、恢复人性本真的存在的办法。影片中渲染的毛克利对传统森林法则的信奉与超越,在领悟世界的过程中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自我与自由的渴望与探索,都与存在主义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为了使观众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影片的内涵,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以存在主义视角来阐释与解读这部影片。

一、另类存在:此在的烦恼与共在的困惑

电影《奇幻森林》刚开始就呈现出一个宏大的场面:偌大的森林中,毛克利的人生导师黑豹巴希拉正在严格地训练他丛林生存的技能,并一再强调遵从丛林法则的重要性。被狼妈妈拉克莎一手养大的毛克利早已把森林法则铭记于心:遵循的狼将繁荣昌盛,违反的狼必招致灭绝……群体之力汇聚自孤狼,孤狼之力来源于群体。事实上,他也早已与狼这个族群融为一体:族群首领阿克拉关爱他,保护他;狼妈妈拉克莎把他视为自己的孩子;他与他的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他们在丛林中嬉戏相依,怡然自得。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不属于狼的族群,在森林中是一个异类的存在的事实。受到过人类火光的伤害,视人类为天敌的老虎谢利·可汗把毛克利看作人类的一员,把他在森林的存在看作对整个森林王国的威胁,誓死要追杀他。狼族召开族群议会讨论毛克利的去留,毛克利不愿看到大家因为他发生争执、受到危险,主动提出离开。没有人类世界的任何记忆,已经习惯了动物世界的森林法则的毛克利离开狼族群以后能去哪里呢?

海德格尔把人的特殊存在方式称为“生存”,把人称为“此在”,“此在”的本质是超越。[1]人的存在特点就是要超出自己而存在于世界上,人的本质,或超越就是在世界中存在。毛克利离开狼群以后经历了许多“此在”的烦恼与困惑,他从未想过离开森林回到人类世界,因为森林是他的家,是他成长与生活的天堂,在那里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由于谢利的胁迫,巴希拉不得不让他离开去寻找自己的族群。他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才能安全,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谢利视为异类,不明白为什么巴希拉极力阻碍他加入其他的动物族群,非把他送回人类的世界。凡此种种的困惑加上内心深处对森林的依恋与不舍,使他几乎陷入巨蟒卡奥的魅惑与群猴之首路易王的诡计之中,差点丢掉性命。谢利对他的追杀从未停止,即便毛克利把被所有动物视为威胁的火把投进水里表有衷心,谢利依然不依不饶,仍旧把毛克利看作另类的存在。存在,对于毛克利来说就是如此艰难,这也是存在中共在的困惑。

共在,顾名思义,共同存在。海德格尔认为,世界是共同存在的世界,人生活在世界当中,不得不与他人他物共同存在,在共同存在的基础上才有个人,与他人共同存在本身就是此在的事实,人不是孤岛,不可能脱离他人和环境而存在。动物世界亦如此,动物有动物的语言,有它们自己的处事原则与行为规范。在《奇幻森林》中,大象被视为森林王国的创造者,因此它们是森林之王,其他动物见了它们都要俯首致敬,黑豹巴希拉见了比自己强大的犀牛和水牛也要向它们行礼以示尊敬与友好,当然,小动物也不敢欺负巴鲁和狼群,这就是动物存在的法则,或者说是动物界的游戏规则或体系。实质为人的毛克利并不明白这些动物的规则,他不明白他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因为他也在森林里长大并且视森林为自己的家。在森林里他们共同存在,共同存在的最大困惑来自于老虎谢利·可汗的威逼。谢利受到过人类(毛克利的父亲)的攻击,尽管它凶残地咬死了毛克利的父亲,但也被毛克利父亲手中的火焰所伤。头上的伤痕是谢利受到伤害的印记,于是它把人类看作动物界的天敌,它恨透了人类,于公于私它都要报复,它不可能眼看着毛克利长大成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它誓死要把他杀死。巴希拉和阿克拉都希望谢利能在毛克利走后停止追究,但谢利丝毫不妥协,由此一个无法化解的矛盾便产生,这个矛盾,也是此在与共在的矛盾,是此在内在与外在的矛盾,为每个此在都带来烦恼与困惑的矛盾。

二、领会世界:筹划意义的尝试

毛克利在森林里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真正的改变是在遇到棕熊巴鲁之后。在那之前,他坚定不移地信奉森林法则,把巴希拉的话当作圣旨,即便用瓜飘舀水冲刷身上的泥土也小心翼翼。他告诉巴鲁自己不愿离开森林,但必须遵从森林法则,因为森林法则如上苍一般古老正确,巴希拉让他离开是为了他的安全着想。巴鲁告诉他法则有时候应该遵守,但是法则可以调整,至少可以重新解读。这对毛克利来说是一个前所未闻、至关重要的启示,是帮他打开自我探寻之门的钥匙。巴希拉是毛克利的人生导师,但真正懂他的却是巴鲁。他认为毛克利应该回到狼群,把他送回人类他就被毁了。他劝说巴希拉不要逼毛克利走,让他做自己。巴鲁通过激发毛克利想办法为自己获取蜂蜜的手段,引导毛克利开启了他的领会世界、筹划意义、自我探寻之旅。

这里的领会指的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讲的领会,即一种生存论上的能够,能存在。能在此指此在能够筹划自己的种种可能性。“筹划是使实际上的能在得以具有活动空间的生存论上的存在建构。此在作为被抛的此在被抛入筹划活动的存在方式中。此在拟想出一个计划,依这个计划安排自己的存在,这同筹划活动完全是两码事。此在作为此在一向已经对自己有所筹划。只要此在存在着,它就筹划着。”[2]筹划世界就是筹划此在的可能性,筹划意义。意义不是事物的性质,而是一种生存论因素,一种此在的存在方式。对毛克利来说,领会世界亦即发现自己能够在森林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存在的可能,筹划意义意味着在这个特殊的空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其实,这种筹划意义在毛克利的潜意识中一直存在,在巴鲁的提醒下,这种潜意识被意识到了,并开始在现实中发挥作用,指导着毛克利开辟作为另类存在的新路径。毛克利不再受束于森林法则的限制,大胆地开始了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自我探索。他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枯藤和树枝编成绳子,用枯木做成可以垂吊的椅子,用大片的树叶做成防蜇衣,又指挥巴鲁和其他小动物帮忙,把悬崖上的蜂蜜都取了下来,为巴鲁攒足了过冬的食物;在小象掉下悬崖无法上来,众象着急万分时,作为另类存在的毛克利再次发挥了他此在的特殊作用,用自己的智慧救出了小象;在与老虎最终对决时,他又快速机智敏捷地做了救生绳,这根救生绳不仅是他制胜的法宝,也为他今后的领会世界、筹划意义增强了信心与勇气。

影片最后毛克利与谢利的对决中,毛克利大声对谢利高声喊道:“我真的不怕你了谢利,我再也不会逃避你了。”这是毛克利的宣誓,同时也意味着毛克利的自我探索达到了阶段性的成果,亦即他筹划意义的实现。此时,他已经由一个只知听从法则服从命令的机械的此在变成了一个会思索、不盲从、有计划、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能在,完成了此在到能在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也赋予了生活意义,使筹划意义成为真实的存在。

三、自由选择:存在的最高境界

电影《奇幻森林》的结尾令人欣慰,毛克利战胜了大老虎谢利·可汗,最终留在了自己理想的家园,受到了动物世界所有成员的接纳、信任与尊重,与他们快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伟大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存在就是自在,亦即存在本身是自足的,不是被派生出来的,自在是偶然的,自在的存在构成机械的物质世界,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避开它。毛克利是一个自在的个体,是一个偶然的存在,他幼年时期的遭遇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成为动物世界中的一个自在。但他并没有对于生活的主观意识,没有自己自由的选择,因为他被巴希拉送到狼群,是狼群的一员,他必须遵从狼群信奉的森林法则,作为一个异类的存在,为了他的安全考虑,巴希拉严格训练他丛林生活的技能,却不允许他有任何超越狼群行为的存在,狼群的生活法则也是他必须遵从的生活法则,在森林法则的约束下,他不能有自己的自由选择。

毛克利是一个孩子,是一个人孩儿,这里的关键词是“人”,然而何为“人”呢?萨特认为,“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3]。这里,“愿意成为”是一个核心概念,是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暗含着人的选择以及思考的能力。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归根到底取决于他的选择。怨天尤人、奋发自强、无所事事、积极上进、阳光快乐等描绘人的属性实质上是在描绘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存在方式。人作为此在与许多其他人与事物共在,受到环境、时空、道德、法律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与制约,很多时候都不能自由选择,因此,自由以及自由选择的权利成了大多数人终其一生的梦想,也是实现梦想的必要因素。据萨特看来,这种现象其实是违背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的。萨特认为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3]。也就是说,人在何时何地都是自由的,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无论什么样的后果,做出了选择以后就必须去承担。“自由的外在形式是人的选择,选择是实现自由的唯一方式。”[4]

在影片中,毛克利在巴鲁自由主义思想的启示下开始了能动的思考,做出了一系列的自由选择:制作工具营救小象;面对去留问题,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留在他早已视为自己家乡的森林王国;与谢利对决,不再害怕生死,坚持正义,获得精神的超脱与自由;凭借自己的智慧出奇制胜后仍然不骄不躁,把森林中所有的动物团结在一起开心快乐地生活。这是一个让人感到爱与温暖的美好结局,毛克利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无意间在森林王国建立了一套充满了爱与自由、包容与尊重、和平与和谐的价值体系,在这种价值体系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如此简单而美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毛克利才是真正的森林之王,在森林这个特殊的空间领域里,他打破固有的禁忌,发掘自己无限的可能,一步步实现了自由的选择,行走在自我实现的美妙之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3] [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熙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 孔丽芳.美国影片《饥饿游戏》的存在主义解读[J].电影文学,2015(13).

[作者简介] 田丽玲(1978— ),女,河南濮阳人,硕士,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
路在脚下——从萨特存在主义看《长路》
斯蒂芬“良心”的生成与成长:《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主体意识的存在主义解读
为存在主义所受责难的辩护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积极心理学的批判与发展:存在主义给予的启示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以存在主义和符号学为主导对简约主义包装设计的理念解读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杰克·伦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残酷现实·破灭理想·无奈逃避——戏剧《愤怒的回顾》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