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百鸟朝凤》论“非遗”传承

2016-11-02谭敏

电影文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百鸟朝凤朱利安巴恩斯

[摘 要] 《百鸟朝凤》反映了当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举步维艰的状况。当代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英格兰,英格兰》也反映了类似问题。消费社会盛行的“拟像”对真实的历史、文化造成威胁,引领了人们对轻松时尚的追求,由此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危机。通过分析中、英两国不同社会文化和教育方式对“非遗”传承的影响,对比中、英两国对待“非遗”的不同策略,有助于我们为“非遗”困境寻求出路。

[关键词] 《百鸟朝凤》;朱利安·巴恩斯;《英格兰,英格兰》;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鸟朝凤》是当代年轻作家肖江虹创作于2009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吴天明将之搬上银幕。该影片自2016年5月上映以来,一直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且在东京国际电影节引起了轰动,被称作是“最有骨气的中国电影”。本文认为,该影片所反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的坚守和传承问题不仅困扰着当代中国,也是一个困扰西方国家的问题。当代英国作家巴恩斯创作于1998年的小说《英格兰,英格兰》反映了“非遗”传承在现代英国社会中的困境。本文拟从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层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探求造成“非遗”困境的原因,进而思考在当代社会如何为“非遗”困境寻找出路。

一、消费社会与非遗文化

《百鸟朝凤》讲述了在人心浮躁的时代,无双镇的焦三爷和游天鸣两代唢呐艺人为坚守艺术信念而历尽艰辛的故事。许多观众喟叹,该片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导致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的问题。但如果放眼全球,就会发现经历改革开放巨变的中国,其实是整个人类文明进入现代化时代的缩影。改革开放前的无双镇处于田园牧歌时代,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如焦三爷所说:“劳作累了,在田间地头来段唢呐解解乏。”那个时代的人们是生产者,当时的社会是靠劳作生产的社会。进入80年代后,虽然相比西方社会,中国乡村还处于现代化的初级阶段,但已然进入了消费社会:田地荒芜,村民们放弃了农业生产,但社会却并没有因为放弃生产而变得物质匮乏,相反,人们通过经商、打工等各种途径,让生活变得富足。村中年轻男女从灯红酒绿的现代化生活中寻求刺激,女士们的红唇、男士们的蛤蟆镜折射出彼时青年们对消费社会造成的时髦的追逐。这种状况正如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所指出的:“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1],中国作为世界大环境的一部分,也顺应商品化大潮,开始由匮乏的生产社会转变为丰盛的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的主导方面已不再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是符号,一种被赋予特殊意义的符号。唢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刚摆脱贫穷的村民眼中,与落后的乡村历史相联系,故而被摒弃;而西洋乐器则象征着国际化身份,与现代化文明和进步相联系,因而被赋予了更大的价值意义,如拉布吕耶尔所说:“好奇心不是对完美的东西的依恋,而是对流行的东西、时髦的东西的依恋。它不是一种娱乐,而是一种激情。”[2]消费社会的另一特点是拟像泛滥。拟像是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提出的术语,指消费社会中,无需原物或实体,而是通过模型来生产真实。拟像和仿真的东西被大规模地生产,取代了真实和原初的东西。在这种逻辑下,原版的历史和文化并不重要。在紧张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追逐的是能被轻松复制的时尚,商人追逐的是能迅速带来经济利益的商品。焦三爷的传世绝艺不如迪斯科和摇滚乐那么易于复制和推广,无法融入商品社会,带来可观的利润,这也是这种民间艺术在消费社会中被人们摒弃的原因之一。

巴恩斯小说《英格兰,英格兰》也是一部反映“非遗”文化濒临灭亡的作品。商业巨亨杰克爵士,打着挽救民族传统的旗号,在一座孤岛上建立了一个名叫“英格兰,英格兰”的主题乐园,聚集体现英格兰历史和传统元素的种种拟像和复制品,居然让游客们趋之若鹜。小说中,巴恩斯虚拟一位具有鲍德里亚色彩的法国思想家道出了消费社会追逐拟像的本质:“我喜欢复制的艺术品,而不喜欢艺术品本身。”[3]62在消费社会,人们追求的是文化快餐,文化成了经济的同盟。如果文化被包装成简单易行、便于复制并能迅速带来经济利润的商品,则会被无形的商业力量助推为时尚。《英格兰,英格兰》中的人们不再关注真实的历史传统、真实的文化起源,而是让快餐文化占据文化领地,让人们的肆意想象取代了传统文化的真实含义,英国民间传说中的绿林英雄罗宾汉可以被随意更改性别,英国王室的历史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喜好随意改写,文化成了一个空洞的能指符号,从而沦入历史的虚无主义。《英格兰,英格兰》也是一曲非遗文化濒临灭亡的挽歌,但其发生在英国进入晚期资本主义的年代,“非遗”面临的是被商品化社会裹挟,从而失去其真实的本质和内涵,进而消亡的危机,更具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气息。

二、教育理念与文化传承方式

比较《百鸟朝凤》和《英格兰,英格兰》两部反映“非遗”文化传承问题的作品,我们发现,中西方虽然面临着相似的“非遗”传承问题,但传承的方式却大相径庭。

《百鸟朝凤》中唢呐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是传统的学徒式,这是从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授业模式,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尊师重道”的理念息息相关。“孝亲尊师”是儒家哲学体系中的德之根本。天鸣就是传统儒家教育体系的忠实奉行者。天鸣对师父的敬畏从进入师门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师父对他的认同也是建立在对他这一品德的考察之上。而师父对师祖的敬畏也在影片中时有流露,如,将师祖留下的唢呐奉若神物;对师祖牌位循祖制供奉祭祀;等等。传统学徒式的教学方式使天鸣扎实地掌握了唢呐艺术,同时在这种传统的儒家礼制的教学模式下,他成长为一个全面体现儒家核心思想的青年:“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无一不可圈可点,但当这套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被实施得过于严苛时,不免也束缚了这位乐师的思想和行为。天鸣谨从师命,不敢有丝毫大胆创新。世代相传的唢呐艺术得以继承却没有发扬光大,执著坚守但没有巩固出新。作为一种力量单薄的民间艺术,面临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碰撞和竞争,其生命之火难免微弱如烛。

《英格兰,英格兰》中的故事年代也语焉不详,女主人公玛莎的童年大致也在20世纪70年代,其生活地点是英国乡村,但玛莎所接受的是现代学校教育。他们每天早晨以宗教歌谣开始,也有枯燥乏味的乘法表、难背的历史歌谣,但历史老师梅森小姐会“带领他们纵横跨越两千年,让历史变得不再是机械进程,而是一系列生动而富有竞争性的时刻”[3]13。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小玛莎在背诵历史歌谣时“还在琢磨着一两句需要改进的地方”[3]14。她玩世不恭的特点从小时候一直陪伴到她成为杰克爵士商业帝国中的智囊团主力。小说中另一个关于儿童教育成长的例子是保罗——杰克的助手,日后接替玛莎成为商业帝国的CEO。他成长在英国郊区,上学时成绩不错,大学毕业后加盟杰克公司,然后稳步提升,和玛莎联手击败了杰克爵士,最后取代玛莎成为公司的CEO,从事文化遗产的商业化“保护”,将体现英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包括从白金汉宫、伦敦塔等文化实体,到罗宾汉、爱丽丝漫游仙境那样的虚构故事,一一以拟像的形式集中在莱特岛上,将之打造成一个游客络绎不绝的商业帝国。开放式的、社区化的现代教育,让玛莎和保罗成为符合商品化社会、具有创见、敢于冒险的商界精英。他们将文化融入经济的保护伞,甚至不惜去除文化严肃、高雅的特点,使之变成单纯的符号,或是意义可以无限延展的代码。这个商业帝国是作者巴恩斯虚构和嘲讽的对象。在真实被拟像淹没的消费社会,人们逐渐丢失了历史和身份,陷入了怀旧和虚无,这部小说反映了如何对待“非遗”传承也是一个困扰英国人民的问题。

三、寻求“非遗”困境的出路

《百鸟朝凤》振聋发聩之处在于其细致地描绘了民俗文化逐步走向衰落和瓦解过程中的种种遭遇。临近结尾处,焦三爷咳血演奏《百鸟朝凤》,游天鸣抱病坚持与师父合奏的情节,暗示着唢呐这一民间艺术随同生病的艺人,一同走向艺术的穷途末路的现状。影片中焦三爷无后、游天鸣未娶的安排也似乎在暗示着这种民间艺术后继无人、面临消亡的境地。那么,延绵数百年,世代相传的唢呐吹奏艺术是否真会消亡殆尽呢?影片末尾给了一丝希望的曙光,县文化局傅局长提议为申报“非遗”而录制唢呐曲,为唢呐艺术的命运走向留下了开放性的答案。虽然影片中傅局长对“正局长”的强调,体现了对官僚主义的反讽,但总而言之,《百鸟朝凤》中民间艺术在经历个人坚守的艰辛和无望后,把最后一丝希望寄托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和保护。事实上,面临民间艺术濒临消亡的困境,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非遗”进行抢救性保护。 2011年2月25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而且据有关资料报道:“文化部提出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并将其列入《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从2013年开始陆续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强调利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全面记录、整理和保存他们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2015年4月,文化部正式发文,启动全国300名年满70周岁以上及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4]

那么,英国的“非遗”保护现状是怎样的呢?据有关资料显示,英国虽然重视历史环境的保护,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没有全国基本法立法或直接政策”[5]。英国官方对英国非遗保护含糊其词,在他们看来,“文化遗产是‘有形的已经深入人心,只有‘有形的文化遗产才能管理保存,这才是英国对此问题的基本观点”[7]。所以,尽管英国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十分到位,但基于对“非遗”概念认识的偏差,未制定官方保护“非遗”的文件。事实上,英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丰富的,其在民族语言、传统手工艺、社会风俗礼仪方面有着丰富多彩的“非遗”种类。虽然没有针对非遗保护进行立法,但他们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创意产业促进机制从商业的角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具体保护,比如,借助知识产权制度,英国制定了《苏格兰威士忌条例》和《苏格兰格子注册法》。通过现代商业市场的运作和传播,英国借助博物馆、画廊或艺术文化节等种种途径,无形之中向人们传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光镜,《英格兰,英格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为非遗的传承和发扬发挥了有效作用,但商业化的过度操纵,消费社会拟像的泛滥,让人们担忧文化的严肃性、真实性会不会被抹杀,从而导致“非遗”演变成一个人人可以赋予意义的代码符号。此种担忧在目前的中国虽未形成主流趋势,但也值得人们警惕和重视。

四、结 语

《百鸟朝凤》是针对我国在现代化经济大潮中,许多民间艺术传承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状,发出的醒世之言。《英格兰,英格兰》则反映了地处欧洲大陆的英国民众对无形的文化遗产被商品化大潮吞噬的担忧。无论是借助于政府部门的保护和立法,还是借助于商业手段来传播和发扬,拯救“非遗”的工作是需要全民共同参与的。

[基金项目] 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现实·现代·后现代:朱利安·巴恩斯的创作风格研究”(项目编号:TJWW13-038)的成果之一;中国民航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12kyh02)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红岭.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探要[J].广西社会科学,2008(07).

[2]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24.

[3] [英]朱利安·巴恩斯.英格兰,英格兰[M].马红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4] 从《百鸟朝凤》分析非遗抢救性记录之重要[OL].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28/info-23291.html.1464687195.

[5] 郭玉军,司文.英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及其启示[J].文化遗产,2015(04).

[作者简介] 谭敏 (1977— ),女,湖南湘潭人,硕士,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百鸟朝凤朱利安巴恩斯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江湖留名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
他们这样上学
聪明的布莱恩
无理之人
外国多格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