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搜索》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分析

2016-11-02梁云云

电影文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创作特色搜索现实主义

[摘 要] 电影《搜索》作为导演陈凯歌回归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作品,以批判性的犀利视角展现了当前热议的社会问题,深入剖析,由表及里,从社会问题的表征探入问题的核心动因。《搜索》并非仅仅依靠当下火热的社会问题制造话题效应,陈凯歌将批判现实主义思想融入其中,从影片主旨内涵到人物形象刻画,再到情节设置,都强调其现实性,本文从多个方面深入分析该片的现实主义创作特征,以探索并解读该片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 《搜索》;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商业文化与市场经济让第五代导演纷纷投身于商业大片的创作当中,逐渐背离了第五代导演曾经扛起的家国情怀表达的旗帜,反而专注于视觉奇观的建构。随着一部部商业大片的问世,商业大片时代的大门逐渐被开启,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让观众和导演都看到了商业大片的迷人之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以娱乐元素和商业元素为轴心的商业片的空洞和无趣。电影《搜索》是导演陈凯歌经历了《无极》的“电影噩梦”以后,根植于真实生活,将镜头对准当今社会问题,以犀利的电影视角深入挖掘了问题的症结根源。整部电影表现出浓厚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特征,揭露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深层次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本文就电影《搜索》的现实主义创作特征做出研究探索,以期对该片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一、基于现实的思辨创作理念

对于导演陈凯歌而言,电影《搜索》不仅仅是一部商业电影,而是代表他对于第五代导演艺术创作本真的回归——揭露社会现实、描绘人性复杂性以及探索造成这些问题的内部原因。但是,这种艺术创作本真的回归又有别于第五代导演曾经坚持的家国情怀,对于“人肉搜索”“诚信缺失”“网络暴力”等当今最为火热的社会问题的展示和思考,呈现出一种更为务实的现实主义姿态。尤其是在经历过电影《无极》的极端负面批评之后,陈凯歌急需一部让自己“翻身”的电影,来重新塑造自己的电影形象以及重新诠释自己的创作理念。

如果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时代,那么,陈凯歌的《无极》无疑是继《英雄》之后,另一部诠释中国商业电影大片时代的标志性作品。张艺谋在电影《英雄》当中,放大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符号化、奇观化,从视觉审美的角度出发,利用颜色调配和画面构图,创设了一种中式意境,为观众制造一场极具中国特色的影像奇观。而陈凯歌则期望从中国的神话传说这一民族文化入手,另辟蹊径,从另外一种视角诠释自己所认知的中国式商业大片。电影从业者与观众不禁开始对中国商业大片产生疑问,是否对比强烈的视觉元素与搜奇列怪的神话故事足以支撑起商业大片的票房?

因此,电影《搜索》显示出一种更为复杂的特质,从题材的选择到影像语言的表达,都彰显出导演陈凯歌对于自身以及电影艺术的冷静思辨,企图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重振自己的电影品牌以及表达自己的电影理想。陈凯歌以电影《搜索》为媒介,向观众表达自己的电影审美理想,告别了《霸王别姬》带来的无限荣光,《搜索》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审查,他希望让观众看到自己对于电影艺术的追求,他的电影艺术仍然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仍然对于现实主义有着无限向往和追求。

然而,导演陈凯歌对于影片《搜索》内容的选择,也显示出一定的思辨倾向。电影《无极》的失败明确了人们对于商业大片内容的接受度,并非一味地夸大和追求视觉奇观就能获得票房的成功,娱乐元素的堆砌也并非能够得到观众的接受,而明星效应只是电影宣传的噱头,不能完全保障电影票房。而影片《搜索》表现的“网络暴力”“人肉搜索”“诚信缺失”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中让人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网络的普及化、社会信息化,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电影《无极》就曾身处这个网络舆论的旋涡当中。因此,陈凯歌选择这类题材,显示出更强烈的思辨性,反思自身,放眼全局,在亲身经历过网络暴力之后,陈凯歌能够对其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诠释。

因此,电影《搜索》表现了陈凯歌基于现实的思辨创作理念。这种思辨性不仅表现在陈凯歌对于自身电影事业的深刻反思与悉心经营,更表现在对于商业大片制作的反思,电影艺术作品究竟应当以奇观化、娱乐化的姿态呈现,还是以贴近生活的面貌呈现,最终电影收到的市场反馈和观众反馈才是最重要的。看清影片《搜索》的这种基于现实的思辨创作特征,才能更好地解读该片。

二、丰富多面的脸谱化人物形象

陈凯歌在影片《搜索》当中,塑造了众多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极具真实感,仿佛都是真真正正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他们并不完美,身上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性格中有着最为普通的现代都市人的复杂特征,而其人性又显示出其强烈的复杂性。这种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探索正是陈凯歌在电影《无极》上映以前,最为人们褒奖的部分。在电影《霸王别姬》当中,陈凯歌将程蝶衣追求自我、追求真爱,不与当时的社会大众苟同的极具个人魅力的性格特征完美地诠释了出来,程蝶衣的爱情和自我都无法得以两全,这也正是人与社会环境无法调和的最终表现,即陈凯歌在《霸王别姬》当中探索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内部关联。在影片《搜索》当中同样如此,陈凯歌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正是表现了在当今社会中,人与社会之间的内部关系,以及在这种环境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种种表征。

都市女白领叶蓝秋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这一行为被网络曝光以后,多个人物牵涉其中,这些人物的命运也随着这一事件的演变发展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叶蓝秋拒绝让座事件产生的蝴蝶效应,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在影片《搜索》当中,叶蓝秋是最为核心的关键人物,所有的剧情发展和其他人物的行为,都围绕着叶蓝秋而发展变化。正如同众多在都市中生活、工作的女白领一样,叶蓝秋善良、勤奋,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企业工作,尚未迎接人生最美好的时刻,就被医生告知自己已经是淋巴癌晚期,时日无多。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在人生最为悲惨、失落和绝望的时刻,面对粗鲁叫嚣的老人,她决心任性一次,在剩余不多的生命中放肆一把。影片中塑造的叶蓝秋并非完美的女性,性格当中的缺陷和不完美让她的人物形象更接近普通人,正是这种不完美增加了其形象的真实感。叶蓝秋在庞大的都市中孤身一人,她本应得到大众的同情与谅解,但在现实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叶蓝秋却成为被声讨的对象,这种弱者、被同情者与被声讨、咒骂身份的对调,极具讽刺效果。

然而,叶蓝秋这一都市女性形象最终成了社会舆论的牺牲品,如果没有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双重压迫,叶蓝秋未必会踏上自杀的道路。因此,叶蓝秋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更确切地说是为了凸显其他人物形象,反衬在这种社会环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当中,不同的人在欲望的旋涡中所做出的挣扎。影片《搜索》当中所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主要有爱上叶蓝秋的失业青年杨守诚、冷酷无情的资深电视人陈若兮、叶蓝秋的富豪老板沈流舒、沈流舒的妻子莫小渝以及媒体职场新人杨佳琪。

影片《搜索》重点塑造了杨守诚和陈若兮的人物形象,在阴差阳错之中,这对情侣主动地走入了叶蓝秋的生活,并构成了一个微妙复杂的三角关系。陈若兮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对于任何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息都会趋之若鹜,不顾一切地抓住具有爆点的新闻线索。在多年的职场打拼过程中,陈若兮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坚韧、顽强的意志。如果说陈若兮是影片中的反面角色,直接导致了叶蓝秋事件的爆发、发展和升温,但她只是出于都市生存的本能而已,是社会环境影响并导致了她的冷酷,从她的专业角度出发,这也只不过是正常的工作行为而已。陈若兮的个性和行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陈凯歌以陈若兮这一人物为基点,统摄整个社会。陈若兮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表现出的冷酷,代表了当前中国整个媒体行业的冷酷,媒体人为了追逐所谓的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频频触及社会道德的底线。确切地说,中国传统的道德底线已经被逐渐颠覆,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已经被媒体逐渐改变。至此,陈若兮的人物形象已经十分清晰,最终男朋友杨守诚离开了她的生活,职场新人替代了她的工作位置,陈凯歌企图以一种更加冷静的目光注视陈若兮,显然这是一个既可恨又可悲的人物形象。

杨守诚作为片中重点塑造的男性形象,却显得十分懦弱,他代表了陈凯歌对于当前社会中的人们道德良知的理解和观照。杨守诚失业在家,屈于女朋友陈若兮的威慑之下,他虽然为人正直善良,但始终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有些时候,他已经完全接受了陈若兮强加于他的想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媒体对于当代社会大众的影响,很多时候,受众已经无法思考,形成的认知经验都是媒体所给予的。因此,杨守诚虽然知道叶蓝秋的可怜和无辜,但始终没有帮助叶蓝秋改变社会大众对于她的极端抨击,没能给予叶蓝秋有用的帮助。杨守诚的存在也象征了陈凯歌对于传统的道德良知的失望,虽然杨守诚最后离开了陈若兮,但他始终是陈若兮的精神傀儡,他所做出的努力都是在叶蓝秋自杀之后,已经不再具备任何现实意义。

影片《搜索》中塑造的多个人物形象,都是陈凯歌基于对社会问题、社会环境的“田野调查”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呈现出一定的现实经验,同时也从多个角度对社会现实进行了现实主义艺术表达。也正因如此,影片《搜索》通过这些复杂、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人文图景,在经济发展带动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观念遭受着强烈的挤压,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人们逐渐放弃了曾经坚持的道德标准。然而,陈凯歌在展现这个层面的内容时,也将网络暴力对于社会道德底线的触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将社会问题的症结展现在大银幕之上。

三、影片《搜索》的现实意义及影响

正如同第五代导演曾经在大银幕上展露的艺术自觉一样,影片《搜索》显示出导演陈凯歌回归家国情怀与现实观照的艺术自觉,只不过本片的内容和思想都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紧扣当前时代脉搏。虽然导演陈凯歌将影片《搜索》看作自己的“翻身”之作,但该片之于当前的电影艺术创作以及产生的巨大的社会影响,都值得电影从业者和观众进行深刻的思考。

《搜索》将导演陈凯歌的电影艺术创作回归现实主义,一经登陆电影院线就收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在强调视觉奇观和娱乐效应的当下,揭露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电影能收获如此大的关注度和好评度是难能可贵的,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来说,这也迎合了受众对于现实主义作品的内心需求。而在进行现实主义表达的时候,陈凯歌并没有一味地将社会问题和残酷的现实过度包装和美化,利用脸谱化、典型化的多个人物形象,将这些问题一一呈现在大银幕之上,很多时候甚至真实得有些残酷。叶蓝秋之死可谓现实版的阮玲玉,再一次以血淋淋的结局表达了“人言可畏”这一论调,只不过对于叶蓝秋进行精神摧残的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传统的电视媒体为了追求独家报道,急功近利地、不惜代价地放大叶蓝秋事件。而人们在网络上对于叶蓝秋的疯狂人身攻击和人肉搜索,则表现了当前社会中人们扭曲的心理。在网络世界中传统的道德观已经被颠覆,人们在网络世界中表现的是自己最为黑暗的一面。

因此,陈凯歌借《搜索》竖起了一面镜子,镜中映射的是现实中你我的影子,在影片中的众人在“叶蓝秋之死”面前自惭形秽之时,现实中的人们也会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会造成同样的悲剧。而这也正是影片《搜索》现实主义创作的主旨之一,同时也为当下的电影艺术创作打开了新思路,消解了商业大片的娱乐化创作格局。

[参考文献]

[1] 桂青山.现实主义电影与当代中国[J].当代电影,2006(05).

[2] 刘晓倩.拟态环境下的网络暴力——看陈凯歌《搜索》[J].新闻传播,2012(09).

[3] 刘畅.搜索电影《搜索》中人性真实的脆弱[J].电影文学,2014(07).

[4] 张凤琼.从现象到本质直观——陈凯歌电影脉络之梳理[J].电影文学,2007(15).

[作者简介] 梁云云(1983— ),女,海南海口人,硕士,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影视文学、高职文科教育。

猜你喜欢

创作特色搜索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优惠信息检索与分析
砺志典藏 逐梦航标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