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评《失孤》的电影写实美学

2016-11-02关月婵

电影文学 2016年18期

[摘 要] 以艺术的视角反映社会现实,是电影艺术的一项艺术自觉和社会责任,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电影是电影艺术众多类型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拐卖儿童”是长久以来不容忽视的严峻社会问题,但以此为故事基础的影视作品却十分鲜见。电影《失孤》一改往常反映社会问题电影的严肃和激进,以一种近乎纪录片的写实手法展现了农民雷泽宽的漫漫寻子路。真实事件的故事基础、真实人物的描摹塑造、镜头画面的写实展现,共同构成了《失孤》的电影写实美学表达。

[关键词] 电影《失孤》;电影美学;写实美学

在泛娱乐的当代,商业文化驱动娱乐文化逐渐成为主流,人们盲目追逐荧屏内外的娱乐元素,从而放弃了对精英文化的追求。放眼电影艺术的范畴,院线上映的电影大多是强调其娱乐属性的商业电影,大制作、明星制的奇观电影俯拾即是。然而,除了霸占大银幕的主流的商业电影和娱乐电影以外,具有现实意义的电影需要人们的更多关注。以艺术的视角反映社会现实,是电影艺术的一项艺术自觉和社会责任,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电影是电影艺术众多类型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拐卖儿童”是长久以来不容忽视的严峻社会问题,但以此为故事基础的影视作品却十分鲜见。电影《失孤》扛起了大银幕“打拐”的旗帜,一改往常反映社会问题电影的严肃和激进,以一种近乎纪录片的写实手法展现了农民雷泽宽的漫漫寻子路。通过农民雷泽宽的动人寻子故事,将“拐卖儿童”这一社会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一时间“打拐”成为时下最为火爆的话题。该片创造的艺术效应和社会效应都使该片呈现出强烈的现实意义,而真实事件的故事基础、真实人物的描摹塑造、镜头画面的写实展现,共同构成了《失孤》的电影写实美学表达,本文就此展开相关论述,进一步研究电影《失孤》的写实美学意蕴。

一、真实事件的艺术写实

电影《失孤》是导演彭三源的电影导演处女作,曾经扎根于反映社会现实的都市情感电视剧创作,导演彭三源深知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影视剧作品,能够给社会带来何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又同时能够与时下的观众产生多么大的情感共鸣。一部优秀的反映时下人们社会心理,揭露时下值得被关注的社会问题的影视剧,从社会学层面来看,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要远高于其创造的商业价值。因此,一部具有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的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电影,就顺其自然的成为导演彭三源进军电影圈的处女作。

正如同导演彭三源创作的热播电视剧《手心手背》《靠近你,温暖我》《半路夫妻》《亲兄热弟》等剧本一样,电影《失孤》的剧本创作依然扎根现实,从社会生活中实地取材,将时下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搬上大银幕,成为讨论的中心和舆论的焦点。无疑,在互联网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以后,微博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分享信息的主要渠道。自2014年开始在微博掀起的“网络打拐”热潮,就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网络化、信息化的力证,曾经捉襟见肘的信息传递的局限性,在网络和微博这样一个平台上得到了解决。而电影《失孤》的电影剧本故事来源,就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网络打拐热”的社会事件背景,根据寻子十八年的郭刚堂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郭刚堂的两岁幼子郭振在1997年被拐,从此郭刚堂遍踏上了40万公里的寻子之路。真实人物的亲身经历加上时下火爆的网络话题,导演彭三源将一个父亲行走在路上、万里寻子的故事雕琢出来。而影片《失孤》的故事基础也因此具有强烈的艺术写实性,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美感。

从故事结构来看,电影《失孤》并不具备复杂的故事结构,近乎平铺直叙的流水线式故事结构,使该片更倾向于纪录片的故事结构和风格特征。同时,该片也没有过分华丽和另类的叙事方式,由刘德华扮演的寻子父亲雷泽宽,骑行万里的寻子故事就在一段段旅程和一个个驿站的交错中铺展开来。这种偏向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使影片具有纪录片的艺术特征,也在朴实无华的故事表述和呈现之间营造了影片的写实主义美学。

但是,影片《失孤》的简单、纯粹的写实叙事风格,是源自对原型故事本身的尊重和敬畏,任何具有娱乐性质的夸大和夸张,都会消解掉“郭刚堂十八年寻子”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也会消解掉郭刚堂作为一名有担当的父亲的伟大情怀。因此,从影片开始,由吴君如饰演的人贩子企图卖掉怀中的孩子,在与买家的讨价还价之间,就为雷泽宽的寻子之路奠定了沉重的情绪氛围。雷泽宽与抱着孩子的人贩子乘坐的大巴车在一个路口错过,也为影片的故事奠定了悲剧化的叙事氛围。影片将郭刚堂的寻子故事搬上大银幕,无需将这一行为增加任何的戏剧冲突,仅仅将他的寻子之路铺展在观众面前,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无私的父爱的伟大。同时,雷泽宽的寻子路也在张弛有度的舒缓描绘之间,成为一种极具诗意的心灵救赎之旅,正如他自己所说:十五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个父亲。

因此,艺术的写实就成为电影《失孤》唯一的叙事方式,唯有以记录的视角,才能真正将这份善良、良知、父爱、救赎真实地呈现在大银幕之上。

二、人物形象的写实处理

导演彭三源在多年的电视剧剧本创作生涯中,塑造了多个活跃在荧屏之上、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无论是电视剧《都市丽人行》中的韩平、叶红、文安三个在大都市中挣扎生存的女性形象,还是《半路夫妻》中的正直善良的片警胡小玲,抑或是《靠近你,温暖我》中的三个处于非正常情感状态的女性形象,等等。彭三源总是将细腻的情感触角伸向不同社会阶段中,那些需要被触碰、被关爱的人物,所谓的社会现实,其核心正是人本身,因为有人才组成了社会这个大集体,社会大集体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始终是人的问题,要落到人的身上。因此,影视作品反映社会现实问题,核心仍然在于讨论人本身,问题只是表象而已。

因此,多年的电视剧编剧身份让彭三源深刻的体会到,真实性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这种人物的写实和白描能够产生直指人心的力量。在彭三源的导演处女作《失孤》中,“写实”也就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唯一标准,任何的夸张和讽刺都不存在于电影当中。

(一)雷泽宽

雷泽宽是电影《失孤》的核心人物。雷泽宽的人物原型是真实的人物郭刚堂,40万公里的寻子路筑成了他的一段传奇人生。从1997年,郭刚堂的两岁儿子郭振被拐那天开始,郭刚堂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足迹遍及全国的寻子之路。多年来,他始终依靠一两摩托车骑行在路上,车后挂着自己儿子的巨幅照片和寻子标语,从一开始遭到很多人的不解和误解,甚至怀疑他这种行为的目的性是否纯洁,再到后来微博和网络打拐的兴起,让郭刚堂的人物事迹再次深刻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这种无私的父爱怎能不让人动容。在电影的人物塑造过程中,雷泽宽的人物形象几乎继承了人物原型郭刚堂的所有特征,甚至基本实现了人物的复刻和白描。

雷泽宽善良、朴实,对一路上的好心人对他的无私帮助,都一笔一画地记在了笔记本上。对雷泽宽的写实描绘,并不需要过分的戏剧冲突,只需要将镜头拉近对准他的一举一动,再将镜头拉远以俯视的视角将其整体呈现,就能完全呈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二)曾帅

曾帅是影片中唯一与雷泽宽有着长时间接触的人物形象。原本曾帅只是雷泽宽寻子路上的一个匆匆的过客,但是他的“被拐”身份使二者产生了微妙的情感联系。雷泽宽在寻子路上出了车祸,被肇事司机送到了曾帅的摩托车修理部,曾帅看到雷泽宽的寻子标语,并没有向他收取修理费。而曾帅在回家的路上看到雷泽宽在盘山路的一处庙宇中上香,心中的不解和委屈涌上心头,质问着雷泽宽为什么不看好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被人贩子拐走。曾帅对雷泽宽的情感是复杂的,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深知雷泽宽丢了孩子以后的苦闷心境,儿子想回家,父亲万里寻子未遂;另一方面,他已长大成人,面对至今仍然没有父亲前来寻找的境遇,他对雷泽宽的质问正是多年来积攒于内心的苦闷。他一方面理解雷泽宽,想要给予他帮助,另一方面又怨恨雷泽宽代表的父亲和家长身份,正是他们的不负责,才酿成了今天的骨肉分离的悲剧。这一方面的怨恨和不解,也正是雷泽宽行走中国18年寻子过程中,想要提醒身边人看好自己的孩子的原因,他行走在路上,也经历着心灵救赎的洗礼。

雷泽宽面对漫长的寻子之路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曾帅面对雷泽宽带给他的人生希望而产生了美好的希冀。二者的情感联系和思想冲突都是周围环境和人生经历直接作用的结果,理解和体谅,怨恨和释放,都是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抒发出来,写实也就成为影片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唯一途径。

三、镜头影像的写实之美

关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影视剧,常常会利用情绪化的镜头剪辑方式和构图方式,抑或是冷色调的画面处理方式,将故事内容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镜头语言和色彩语言的情绪化,直接给观众一种先入为主的情绪设置。换种方式来说,导演和编剧对故事内容中包含的社会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已经透过镜头和画面渗透给观众。这样处理的方式,优势是能够让电影风格化,态度明确,表达直接;坏处是剥夺了观众自行判断和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和权利,并不利于电影构建更宏大的叙事主题空间。因此,电影的影像风格直接影响到叙事过程和主题表达过程。

电影《失孤》基本对于雷泽宽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表现,采用了跟拍的方式,由于他常年骑行在路上,甚至弱化了他的对白和独白,依靠影像的张力凸显人物的形象气质和精神气韵。影片利用了大量的空镜头,一方面呈现出雷泽宽寻子之路的漫长、无边际,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他寻子之路的希望是如此渺茫,空镜头中过分宏大的自然环境,将雷泽宽渺小的身影包裹其中,空间之大,人之渺小,对比中也渗透出导演彭三源的悲剧意识。同时,影片拍摄了大量的自然风光映衬下的雷泽宽骑行的过程。影片开场,镜头水平移动中呈现出一片浓雾笼罩下的江面,幽蓝色的画面呈现出一种忧郁而伤感的氛围。随着镜头推向缓缓行驶过江面的接驳船,船上的人们逐渐收入画面当中,人们审视着、评论着雷泽宽车后挂着的寻子旗,其中一人执着地劝说雷泽宽放弃寻子,悲观地告诉他寻子之路的无望,而另一人则训斥此人没有同情心,甚至二人开始发生肢体接触。浓雾之中的过江船,矛盾冲突明显的、持有两派意见的旁观者,从画面色彩到叙事内容都表现出一致性。雷泽宽的寻子之路正如同这浓雾不散的江面让人琢磨不透,而忧郁的蓝色则是旁观者的情绪底色,希望与失望并存,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复杂的情绪。

同时,画面构图中的隐喻也对影片叙事与美学建构起着重要作用。雷泽宽在海边被渔民殴打,扔进水中,在空旷的海面上苦苦挣扎,被砸烂的摩托车则掩埋在海边的沙滩中,所有的事物都呈现出一种破碎的状态,凌乱地分布在画面当中,这其中正表达了雷泽宽寻子行为的令人不解和孤立无援。画面中的雷泽宽常常被镜头拉远,缩为一点,沿着迂回的公路缓缓移动在画面中,而画面背景往往是翠绿的山谷。绿色成为闪现在电影《失孤》中的重要底色,不仅是环境的色彩,更是导演和观众希望赋予给雷泽宽的情感底色,绿色正象征着不灭的希望,引导着雷泽宽不断前进。导演彭三源企图透过写实的画面,最终将雷泽宽寻子的行为赋予希望和美好,两侧翠绿繁茂的树木掩映着雷泽宽疲惫的身影,也盈透着人性中最真诚可贵的且值得被赞颂的情感。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壮族歌圩文化创新传承研究(2016QN07)。

[参考文献]

[1] 刘婷婷.漫漫寻子路上的悲欢与信仰——评彭三源的电影《失孤》[J].运输经理世界,2015(Z1).

[2] 李宁.《失孤》:去乡土化的诗意现实主义[J].电影艺术,2015(03).

[3] 叶盛世.悲情社会现实题材电影《失孤》诗意表达的艺术特色[J].新闻知识,2015(10).

[4] 徐文松.电影商业美学与中国西部电影[J].电影文学,2010(24).

[5] 曹旭.电影中“美与利益”的结合——论电影的商业美学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0).

[作者简介] 关月婵(1983— ),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广西区委党校领导力拓展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