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判视角下《远离尘嚣》的艺术改编

2016-11-02陈海生

电影文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哈代女性主义

[摘 要]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远离尘嚣》曾经被多次改编成为影视作品,芭丝谢芭与三名男性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及小说中描绘的英国农村的田园风光,都极具被影视化的审美艺术价值。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再次将哈代的这部作品搬上大银幕,其中有着明显的迎合当下女性主义盛行的商业考量,对于小说《远离尘嚣》的主旨进行了改写与偏移。影片中的芭丝谢芭对自我、对爱情、对命运的追寻与抗争,呈现出明确的女性主义色彩。

[关键词] 批判视角;女性主义;芭丝谢芭;《远离尘嚣》;哈代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远离尘嚣》曾经被多次改编成为影视作品,小说《远离尘嚣》当中表现的芭丝谢芭与三名男性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及小说中描绘的英国农村的田园风光,都极具被影视化的审美艺术价值。从1967年导演约翰·施莱辛格执导的初版电影,到1998年由BBC推出的尼古拉斯·雷顿执导的电视剧版,再到2015年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的最新版电影《远离尘嚣》,哈代的这部文学名著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导演的诠释下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采。但是,相对于前两部改编作品而言,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再次将哈代的这部作品搬上大银幕,并非简单地致敬经典或怀旧情怀,其中有着明显的迎合当下女性主义盛行的商业考量,对于小说《远离尘嚣》的主旨进行了改写与偏移。因此,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对于《远离尘嚣》的商业化改编,将经典文学进行的大众化处理和演绎,需要从一个批判的视角做出集中分析和审视,深入研究该片的文学改编电影路径和方法。

一、从宿命论到女性主义

从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到改编后的电影,《远离尘嚣》的叙事核心已经从哈代创作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宿命论,转移到了时下在电影艺术中得到广泛而深入发展的女性主义上。简言之,芭丝谢芭的爱情归属并非哈代认定的宿命论作用结果,而是她作为一名自我意识已经觉醒的独立女性做出的自主选择。从宿命论到女性主义,从小说到电影,《远离尘嚣》经历的不仅是一次不同艺术类型之间的转化处理,同时也是一次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选择。

(一)宿命论

在托马斯·哈代创作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呈现全面繁荣的向好景象,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上的富足,也同样影响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而工业革命推进的社会繁荣,也直接导致了英国文学艺术的多样化繁荣发展,作家笔下对于英国社会的描绘千姿百态,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样受到了作家的细致观察和描写。小说《远离尘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哈代对于其生活的英国乡村社会图景的深切关注,使得小说《远离尘嚣》有着超然英国繁盛的工业革命之外的安静与祥和,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并未对人们的思想有过多的影响和改变,小说中的人们自给自足地生活着,坚守着世代承袭的传统思想和习俗。因此,哈代的小说《远离尘嚣》更像是一幅人文风情画,芭丝谢芭的爱情就像一望无尽的平原上的一道惊雷,耀眼夺目,又转瞬即逝,却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一道抹不去的记忆光影。

相对于成就哈代的宿命论创作思想,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将芭丝谢芭的爱情故事注入了女性主义的精神和力量,让这个发生于传统英国社会的奇妙爱情吻合了时下流行的女性主义表达。在托马斯·哈代的眼中,芭丝谢芭虽然特立独行,有着英国乡村女性所不具备的独特气质,她为这个固守传统,人们都小心翼翼地生活的小乡村,注入了不安分的因素和青春的活力。但是,即便芭丝谢芭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能够权衡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利弊,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追求心中的爱情和婚姻,她的个人形象相对于整个无比宏大又喧嚣的维多利亚时代背景都是几乎不值得一提的,人们只是构成社会的一个个微小的单位,始终要遵循社会的大环境和人类的共同精神追求而活。因此,芭丝谢芭无法脱离那个英国乡村社会环境,在拒绝了牧羊人伽百列·奥克的求爱后,又摆脱了成熟富有的贵族威廉·伯德伍德的追求,最终与桀骜不驯的、英俊的特洛伊中士走到了一起。而故事的结尾却是,贵族威廉·伯德伍德开枪射死了特洛伊中士,芭丝谢芭最终与牧羊人伽百列·奥克走到了一起。托马斯·哈代游弋在纸上的笔尖,将芭丝谢芭的爱情故事逐渐描绘得越来越清晰,而当人们专注于故事内容走向和最终结局时,回头却发现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左右着芭丝谢芭的生活,这是一种类似于宿命的力量,让她最终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

(二)女性主义

电影《远离尘嚣》中的芭丝谢芭被彻底塑造成为一名独立的女性。影片开始她以一袭干练的红色骑马装驰骋在林间小路上,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状态与时下备受推崇的、干练的独立女性十分吻合。电影中,芭丝谢芭无论是以农场的继承人、拥有权力的独立女性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还是坚定地拒绝了憨厚帅气的牧羊人对她的告白,她都是作为一名不依附于男性的独立女性而做出思考和决定的。芭丝谢芭与完全不同类型的三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在那个安静、遁世、偏远的英国乡村中,显得格外引人夺目又格格不入。正是她对于自身独立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于自身作为一名独立女性的身份认同,才让她能够不在乎周围依然封闭保守的人们的非议。

然而,电影中芭丝谢芭与三个男人在感情的旋涡中周旋,显示出控制力和自主性。她不能接受身为牧羊人的伽百列·奥克,她掌控着农场,而伽百列只是一名农民、一名牧羊人,虽然伽百列能够给予她温暖和守护,但身份和地位的差异让芭丝谢芭无法逾越这种社会阶级的鸿沟。归根究底,当时的芭丝谢芭只是不够爱伽百列,她需要一种更为炙热的爱情。特洛伊中士的出现满足了芭丝谢芭对于男性的幻想,俊朗的外形、健美的身材、军人的身份,特洛伊激发了芭丝谢芭体内涌动的欲望。芭丝谢芭不顾众人的阻挠,嫁给了特洛伊中士。然而,特洛伊只是利用芭丝谢芭的阶级地位和社会身份提升自己,成为农场主的丈夫让特洛伊对权力的欲望被满足。

特洛伊只是一个有着贪婪的金钱欲望和权力欲望的男性,他借着与芭丝谢芭的婚姻企图成为农场的主人。究其根本,特洛伊是一个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男权思想的男性,他认为婚姻使他拥有了芭丝谢芭,芭丝谢芭要绝对服从于他。但是,影片中的芭丝谢芭进入婚姻生活以后就开始了另一个阶段的成长,她逐渐认识到特洛伊的本质,认识到了这段因为欲望而结合的婚姻的荒唐和可笑,认识到了这段婚姻的失败。因此,芭丝谢芭在与贵族威廉·伯德伍德的谈话中,说道:“让女人用男人创造的语言去确定自己的感觉是很难的。”从激情燃烧到冷却的芭丝谢芭,终于意识到了女性独立思考的重要,女人并不能依附于男性而生活,男人的话语和一纸婚书无法确保她未来的幸福生活。

电影《远离尘嚣》弱化了哈代赋予这个故事的宿命论论调,将芭丝谢芭与三个不同类型男性之间的情感周旋,看作是芭丝谢芭从单纯到复杂、从年轻到成熟的蜕变和成长。芭丝谢芭最终成为一个坚强成熟的独立女性,认清了能够给予她幸福的是一直默默守在旁边的牧羊人伽百列——这个在贵族威廉·伯德伍德眼中真正的绅士。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将哈代笔下的芭丝谢芭成功地塑造成为一名女性主义的表达者和捍卫者,她的个人形象已经脱离维多利亚时代背景,具有更加广泛的普适意义。同时,从宿命论到女性主义的改写,也是基于商业电影的市场考量,是一种迎合观众审美趣味的表现。

二、叙事空间的浪漫主义视觉化

(一)哈代笔下的叙事空间

托马斯·哈代出生于英国西南部毗邻多塞特郡大荒原的多塞特郡,养育哈代的这片英国乡村的沃土成为他笔下小说的主要环境、背景。在哈代笔下的《远离尘嚣》中,故事的环境背景依然是英国西南部乡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终日面对的只有土地,土地也是禁锢人们的思想之地。然而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发展的伦敦等大都市日新月异,每天都会发生新的变化,新技术带来了物质的富饶,也带来了文化艺术等精神食粮的创造和补给。与之相对应的是,这样的远离工业革命的偏远乡村,呈现着遗世独立的姿态,人们的生活单调乏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生活的内容,人们的思想也保持着传统的一面,传统的道德伦理将根系深深地插入这片土地之中。

哈代的作品倾向于描绘英国乡村社会的风情画、社会习俗、风土人情、道德伦理等,这些都是哈代关注的部分。哈代在作品中描绘的田园风光,一方面是呈现出英国乡村的遗世独立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在为他的乡野叙事服务,在如此美轮美奂的静谧乡村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何等变化的形态更加值得关注。

(二)自然环境的表意与审美功能

在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改编的电影《远离尘嚣》中,哈代笔下描绘的英国乡村的田园风光,被赋予了浪漫主义的艺术色彩,强调了英国乡村环境背景的审美价值。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将电影《远离尘嚣》的镜头和画面都精雕细琢,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美感,让人从最直观的视觉体验感觉到英国乡村的自然风光之美,以及在这样的粗狂、自由、无拘无束的自然环境当中,孕育芭丝谢芭这样一名独立女性的自由精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影片通过大量的远镜头,将人物缩小成为画面中的一点,在画面当中运动,人物形象与环境背景的反差对比,表现出人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庞大和重要,自然环境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在电影《远离尘嚣》中,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深入挖掘了英国乡村风光的不同类型的美,表现出不同面相的自然美景,利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不同天气状况下的自然环境塑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的情绪,营造叙事的氛围。因而浪漫主义成为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打造电影《远离尘嚣》镜头画面的主要创作方式和指导思想。影片开始,芭丝谢芭一身干练的骑马装骑在马背上奔驰在翠绿的丘陵之上、树林之中,阳光、树林、丘陵、草原,共同营造了无拘无束、自然、自由的环境氛围,凸显了芭丝谢芭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在成为农场主之前,芭丝谢芭常常骑马奔驰在原野之上,在极速越过一座座丘陵,朝着日落的方向奔驰时,画面中出现了色彩斑斓的彩虹和火烧云,透过芭丝谢芭渴望的双眼,观众能够感受到自然环境给予芭丝谢芭的无穷力量,这也是充满浪漫主义的影像画面带来的情绪表达。

然而,牧羊人伽百列·奥克的生活却因为芭丝谢芭的到来而岌岌可危。在一个漆黑的、狂风大作的夜晚,小牧羊犬将伽百列的羊群驱赶到了悬崖边上,导致伽百列的羊群全部跳崖死亡。悬崖、黑夜、狂风等意象隐喻了危险、转折和突变,损失了全部财产的伽百列,一夜之间从农场主转变成为一名牧羊人,身份和生活的巨大转变通过环境完全展现出来。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对小说《远离尘嚣》改编的时候,融入了商业电影的创作思想,很好地把握了自然风光所营造的叙事空间,在叙事与审美之间给予观众信息传递和情绪感染。观众能够直观而深刻地感受到,人物想象、自然环境、镜头运动、画面构图与故事情节之间的内部关联,哈代笔下的英国田园风光在视觉化以后,具备了更自然的情绪传递和氛围营造功能,给予观众更加直观的审美享受。虽然从商业电影的角度而言,改编后的新版《远离尘嚣》已经能够极大地还原小说中描绘的视觉空间。但是,相比于小说文字描绘的空间环境,这种视觉的直观性也间接地剥夺了观众的审美想象,观众在导演构建的视觉空间中,透过镜头的运动观察并感受自然环境,这种被动性阻止了观众构建更为宏大的空间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杨小厉.《远离尘嚣》小说改编电影的继承与超越[J].电影文学,2015(24).

[2] 丁世忠.《远离尘嚣》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8(03).

[3] 陈文娟.哈代笔下的工业革命与价值观的变迁[J].外国文学研究,2002(04).

[4] 安东尼·莱恩,翘.《远离尘嚣》:革命女性,常改常新[J].电影世界,2015(06).

[作者简介] 陈海生(1969— ),男,河南民权人,硕士,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及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哈代女性主义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托马斯·哈代的宗教思想探究——以《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威塞克斯“万物有灵”观与哈代小说的神秘风格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