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实的代价》中的快速时尚与批评距离

2016-11-02刘田

电影文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纪录片

[摘 要] 《真实的代价》讲述了愈演愈烈的快速时尚产业其背后鲜见于媒体的“国际罪恶”。影片镜头直捣服装制造工业重镇,用真实的影像揭露了物美价廉的时装背后被长期忽视的环境和人文代价。本文综合分析了该影片是如何在一定的批评距离之内纪实地反映现实问题的。通过叙事节奏、影像质疑和对比讽刺,影片把握了适当的批评距离;在批判全球性难题的时候,其以小见大、有张有弛的叙事有助于客观、冷静并且深入地探讨全球化的服装制造业带给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关键词] 《真实的代价》; 快速时尚; 纪录片; 批评距离

2015年一部名为《真实的代价》的纪录片横空出世,在时尚界和电影界皆引起强烈反响。影片的视野触及许多角落,深入全球化服装生产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探究其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和土地的影响,讲述了当今世界愈演愈烈的快速时尚产业其背后鲜见于媒体的“国际罪恶”。《真实的代价》不仅客观地展现了当代全球化的服装工业强加在第三世界劳动阶层身上的残酷剥削,并且揭露了纺织业和服装制造业带给欠发达地区的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从美国得州产棉区到孟加拉国的血汗工厂,从H&M;等快速时尚商店中快频的购买力到服装工厂不停歇的流水线生产和手工制作——影片冷静地将复杂的全球化问题以一种亲民易懂且富于人性关怀的方式展现出来。“除非赤身裸体地观看此片,否则你会产生深深的愧疚感”——《好莱坞报道》这样评价此片。令人咋舌的画面让已经习惯于快速时尚消费的观影者感到不适——原来那些看似无害的日常消费竟然驱动着令人痛心的跨国性不平等。①全片的宗旨在于展现除商品吊牌上的价格之外,服装生产全球化意味着对于生产地的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生产者的生命及尊严造成的危害,以及对于世界经济不平等性的加剧。笔者将从主题和叙事两方面探究该影片是如何有距离地对这个国际话题进行纪实批判的。

一、影片回顾和主题分析

“这是关于服装的故事,它关乎我们所穿的衣服、制造它们的人以及它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影片从一开始便提纲挈领地表达了它的野心,即要借服装工业的视角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体察经济社会中的问题甚至顽疾。结构性顽疾是《真实的代价》所一再指向的问题。影片开篇浮光掠影般地闪过高端时尚产业的一些影像——超模、走秀、时装周的摆拍和广告,这些“引领时尚潮流”的设计在生产阶段是否依然如此光鲜?在中国东莞、孟加拉国达卡、印度德里和旁遮普以及海地太子港,镜头记录了一些骇人听闻的工业景象:大规模厂房内的流水线作业、血汗工厂、被农药荼毒的土地和依赖土地生存的人们。适应消费阶层的出现,几十年间服装经济转向薄利多销的快速消费。美其名曰服装界的产业革命,快速消费产业的持续增长却意味着不断压榨劳动成本以获取最大利润。影片通过访谈和实景拍摄揭露了跨国服装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大肆压榨劳动力,无视人权和尊严,戕害生态环境与人口健康的罪恶现实。有人直接将这种当代跨国剥削看作新的奴隶制。②再者,因为掺杂了种族、阶级和性别等种种问题,全球化的服装工业使得生活在落后亚洲地区的劳工阶层,尤其是女性劳动力,陷入被压榨却更贫困的死循环。影片还展现了深层次的问题——游离于当地法规之外的跨国企业不自觉地利用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法制不健全、人口压力大和急于发展的现状,在服装外包生产的制造环节实行可以称作“新经济帝国主义”③的剥削和压榨。 正如《洛杉矶时报》在一则对导演安德鲁·摩根 (Andrew Morgan)的访谈中写的,影片以人性关怀体察四千万制衣工人所承受的痛楚,同时它揭露了这样的残酷现实,即急于提高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牺牲了人民与土地的利益,与此同时,高高在上的跨国时尚品牌则免于承受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诘难。

《真实的代价》不仅揭露了服装工业对手工制造者的影响,还关注了它给世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过大规模机械化与跨国外包,服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推进着传统农业的工业化程度。严重的污染被转移到发达国家本土之外:例如,印度旁遮普的皮革工业对水源和土地的严重污染致使大量儿童患先天性疾病和致命缺陷。一经纳入全球化的资本运转,原本以小农经济可持续经营着的自然资源被无限制地掠夺了。影片还表现了西方的化工垄断企业不仅生产农药,也向因农药致病的居民兜售药品,其利益增长的代价是被耗竭的地力和被戕害致死的村民。纪录片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真实影像为世人敲响警钟:快速消费主义或许需要对当今全球贫富差距加剧和落后地区环境恶化负责。

二、影像的批评距离

有力的影像批评不一定意味着全盘否定,客观中立却不失立场的讲述风格使影片获得了一定的批评距离,使得影像与旁白的叙述都不至于偏激。它不仅尽可能地从宏观上为观影者提供了当代服装工业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它为观影者消化、反思影片内容和所述问题留有余地。通过采访经济学者、大企业采购、有志于改变现状的时尚设计师及创业者,《真实的代价》传达了许多反思和批评的声音,穿插着各个阶层和背景的相关人物访谈。《真实的代价》用影像去质疑一些人们理所当然不去深究的概念,比如全球化、时尚和低成本工业等问题。通过叙事节奏、影像质疑和对比讽刺,影片纪实地反映了当代服装工业的现状和问题,叩问而非诘难系统性的罪恶。

孟加拉国拉纳广场 (Rana Plaza) 的事故是全片叙事真正严肃起来的开始。在截取新闻报道画面之后,镜头对准一位事故幸存女工的口述。采访结束时,镜头缓缓摇向下方,展示女工因事故被截肢的双腿,凸显这一事实,即冷漠的大工业生产的确危害甚至摧残着人的安全和健康。这种聚焦弱者个体、倾听弱者口述的叙述方式展现出了影片的人道主义的基调。除了推动叙事的人性关怀之外,《真实的代价》在不降低严肃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叙事线索,抽丝剥茧地使这个“有关服装的故事”尽可能地可读、可感。另外,通过介绍独立厂牌的运营理念,影片平衡了充斥全片的负面信息与沉重话题,让整个故事看上去有轻重缓急。

凭借着怀疑和批判精神,《真实的代价》对一些耳熟能详却模棱两可的概念打上质询的引号。它试图揭示当代世界经济带给人们的“紧密联系”其本质或许是欧美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压榨和剥削。它发问:或许支撑着经济全球化增长的正是跨国外包经济背后的种种罪恶。纽约和伦敦的消费高街上,成衣店的琳琅满目给人以“物质极大丰富”的错觉;然而目光转向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制衣工、日渐腐蚀和贫瘠的土地以及因水源污染而先天残疾的儿童——影片告诉我们,消费所“承诺”的快感不仅十分苍白,甚至是血腥的。影片给“时尚”和“潮流”这些名词以深刻反思的空间,冷静却大胆地质疑被各主权国与国际组织奉为圭臬的“经济增长”是否真的免疫于批评。影片在宏观上揭露了“真实的代价”,通过一帧帧纪实的影像去考察所谓“低成本经济”与“低成本地区”的说法是否有其根据。作为一部纪录片,《真实的代价》用影像去说话,遵从了纪实影片的专业水准,不偏不倚地反映现实。

《真实的代价》全片的语气是诚恳的、冷静的,也是辛辣的、讽刺的。它的讽刺语气融于对比的画面与叙事桥段当中。弱者陈述真相,对比出决策者的无知与冷漠;有良知的人权斗士无力地呐喊,衬托出既得利益者不痛不痒的看热闹心态——新闻报道与电视讨论的画面看上去更像是欧美消费者隔岸观火的同情。与其痛心疾首地控诉,影片选择了中立的姿态,冷静地批判系统性的棘手问题而避免过于激进或者主观,这反而凸显了纪录片的道德意识。采访中,不管媒体人露西·西格尔(Lucy Siegle)多么具有人道主义,她的侃侃而谈仍旧显得十分单薄,甚至有一丝反讽——人们无法不去注视她被采访时的姿态,即舒适地坐在自家起居室里配着一杯茶饮忧国忧民——在惨剧面前她的人道主义稍显空洞。通过《真实的代价》这块棱镜,我们得以一瞥这有着复杂政治、经济历史的庞大系统,不仅从全球化经济单方面来思量,更让有关种族、性别、国际政治、历史沿革等诸多方面的思考与之碰撞。冷漠残酷却自诩理性的经济学家和外包商人与呐喊无门的底层制衣女工形成鲜明对比。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贫与富、消费过剩与资源耗竭对比画面——光鲜亮丽、物欲横流的消费场景与缺乏安全保障与人格价值的生产场景交错剪辑,创造出一种反乌托邦式的虚妄感。而这恰恰是反讽的力度之所在。

三、关于性别问题的思考

《真实的代价》用细腻的笔法描绘残酷的现实,用诚恳的态度诠释宏大的主题,用巧妙的反讽均衡过分沉重的话题。然而或许是受篇幅和主题的限制,它像一面仍需打磨的铜镜,其凹凸不平之处会放大或忽视部分问题。尽管对于女性作为服装制造主要劳动力的事实有所反映,就性别问题本身来看,影片仍然欠缺一些深入的思考。或许是巧合使然,不论是媒体人、独立厂牌执行总监、设计师还是手工制造者,影片的采访对象多为女性。单看影片中借广告画面解读当代消费主义的部分,那些秀场上的身影和广告中的画面都在宣告:这是一个主打女性消费群体的产业,吊诡的是,女性既消费着,又被消费着。事实也的确如此,“黑色星期五”打折狂潮中挤破头的购物主力往往也是女性。在与血汗工厂的对比中,影片似乎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方兴未艾的快速时尚产业中,拼命工作的是落后地区的女性群体,而她们服务的对象却是拼命消费的都市地区的女性群体。可见,男性影像的缺失是影片的一大问题。除少数学者与外包工厂老板或工头的出镜之外,影像、评论和叙事的焦点都落在一些女性个体身上。除了施玛·阿克特 (Shima Akhter) 这样完整的叙事链条——年轻的单身母亲和屡屡受挫的工会创始人为了基本薪酬苦苦挣扎——《真实的代价》还介绍了莎菲雅·米妮(Safia Minney)、莉维亚·费斯 (Livia Firth) 这些敢于与当今成衣制造销售模式抗衡的女性活动家。尽管遵循写实的准则,影片仍然倾向于将她们塑造成救世主一样的角色。不仅经营理念规避了大企业的不正当性,莎菲雅的一言一行也看似毫无瑕疵:她善待工人,亲自深入原创设计的每个环节,她自然、亲切,总是洋溢着充满希望的微笑。这似乎在暗示着莎菲雅所代表的女性的博爱与善良是改变现状的良药。这看似百忧解的一笔虽然像前文所说的那样,中和了过于沉重的主题,然而略有避重就轻之嫌。或许世界上有上百个类似莎菲雅的People Tree这样的独立品牌,然而它们的出现不足以遏制跨国企业继续剥削与压榨的脚步,“让世界充满爱”的理想终究欠缺了一些可操作性。藏在这些女工、女设计师、女媒体人和女独立厂牌制作总监背后的,或许有一些缄默的男性面孔。他们在镜头之外的写字楼和大厦的决策室里,占据着跨国公司和各国政府的要职。影片对于性别问题所欠缺的分析在于,它的影像资料与声音暗示性地将快速消费的时尚产业过多地与事物表层凸显的女性群体联系起来,仿佛这只是关乎女性甚至因女性而起的问题而已,忽视了对于当今仍占社会决策、利益划分主导地位的男性群体的考量和批评。

四、结 语

自从百年前的电影诞生之日起,批判社会、反映现实似乎就是影像艺术自然而然所需承担的责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影在政治宣传、反映民生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影像艺术的后期发展也得益于其纪实的功力与传统。《真实的代价》作为一部胸怀全球视野、反映系统性经济与环境问题的纪录片,并不执念于这个稍显宏大的主题,而是用质朴的纪实笔触书写关于人和自然的故事。透过当代服装工业的棱镜,影片直指当代资本全球化的道德核心,揭示其在发达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造成的规模化剥削、贫富差距、资源掠夺和逐渐恶化的人权践踏。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幻影下,它叩问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是否真的理所当然、不证自明,拷问着以西方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是否在进行有责任的、可持续的、观照人权的发展。

注释:

① Scheck, Frank:“The True Cost”:Film Review,The Hollywood Reporter,2015-06-01.

② Firth, Livia and Monique Villa:The Devastating Reality of Fashion Slavery:the Power is in Your Hands,Marie Claire,2014-11-06.

③ Mki,Uskali:Economics Imperialism:Concept and Constraint,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2009,03.

[作者简介] 刘田(1989— ),女,陕西西安人,复旦大学英美文学专业2013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英美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谈短时纪录片的创作技巧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