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护理对脑卒中45例疾病不确定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6-11-02罗丽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协同护理脑卒中生活质量

罗丽蓉

【摘 要】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干预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协同护理模式。在入院和出院2个月时采用疾病不确定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同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疾病不确定感;生活质量;协同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49-03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be into influence of collaborative care model on uncertainty in illnes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stroke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of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and patients in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not only routine but also collaborative care model.All the pati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MUIS questionnaire and SF-36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 MUIS score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e control group (P<0.05).SF-36 score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 Collaborative care model can relieve uncertainty in illness of stroke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Stroke;Uncertainty in Illness;Quality of Life

脑卒中作为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其发病率、患病率和致残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有较高的复发率[1]。一旦发生脑卒中,患者对复杂的治疗过程、治疗所需的时间、预后的效果以及复发的情况都不能确定,这种由疾病产生的不确定感一旦出现,不仅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影响,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在促进患者康复的同时,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我们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协同护理模式(collaboration care model,CCM)是指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调动患者及家属的最大潜能参与到疾病护理的过程中,强调集体协同的作用,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2]。本研究采用协同护理模式(CCM),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最大限度的鼓励患者共同参与护理的全过程,以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和提高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用方便抽样,选取2014年4月至12月在锦州市某三甲医院神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9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②知情并配合调查;③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和严重失语患者;②意识不清和昏迷患者;③并发其他系统疾病。根据住院号的单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男19例,女26例;平均年龄(45.3±9.1)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20例,大学及以上7例,职业:农民17例,非农民28例;月收入:<1000元 11例,1000~2000元17例,>2000元17例;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轻度12例,中度21例,重度12例;干预组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42.6±10.9)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4例,高中16例,大学及以上5例;职业:农民20例,非农民25例;月收入:<1000元 9例,1000~2000元24例,>2000元12例;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轻度16例,中度11例,重度1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脑卒中常规护理措施,包括患者入院时简单给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在住院期间指导患者用药和进行适当的运动,对于存在焦虑抑郁的患者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内心,还采用了认知疗法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鼓励患者正确的面对疾病。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协同护理模式,即由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依据CCM的理论,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后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由责任护士,患者和家属共同执行。两组分别在入院时和出院2个月时进行问卷调查。干预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评估患者 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了解患者的顾虑,减少患者焦虑与恐惧,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文化程度,评估患者的疾病知识需求,自护能力和心理状况[3]。同时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CCM的方法和目的,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互相信任的协同关系。告知并强调家属参与到患者疾病救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引导家属主动积极的参与患者护理计划的制定,提高家属的照顾能力。

1.2.2 脑卒中知识指导 利用宣传单、健康手册、多媒体及幻灯片的形式向患者和家属生动形象的讲解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如脑卒中流行病学情况、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发病的前兆和急救措施;脑卒中药物的种类、疗效、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按时用药。告知患者脑卒中和日常生活行为有着紧密的关系,应保证每日睡眠,根据自身病情进行适当的活动,戒烟限酒,进食富含维生素、粗纤维和蛋白质的低盐、低脂、低热量的清淡饮食。督促其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避免用力排便。

1.2.3 技能指导 教会患者和家属监测生命体征、血糖、体重、腰围的方法。充分调动家属的能动性,督促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在锻炼方法和时间上给予详细的指导。制作符合脑卒中患者食用的食谱,传授家属营养学知识和烹饪技巧。

1.2.4 心理护理 在知识和技能指导过程中,根据患者和家属的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反复讲解,直到他们听懂并掌握。对患者和家属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解答。增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介绍脑卒中论坛给家属,让家属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在复健的过程中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4]。建立脑卒中病友QQ群、微信群,患者直接可以互相联系,相互鼓励,可以从恢复较好的患者身上寻求康复的经验,患者之间的沟通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5 建立访视制度 患者出院后护理计划交由家属或社区护士按已定计划继续进行,建立访视制度,通过电话、QQ和微信等方式每两周与患者或家属联系一次,了解患者出院后用药、营养及康复情况,耐心解答患者或家属的疑问,并对目前患者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和指导。

1.3 研究工具

1.3.1 一般资料问卷 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是由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5],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度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

1.3.2 疾病不确定感问卷 由Mishel编制[6],该问卷共32个条目,4个维度(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不可预测)。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法。总分范围32~160分,32~74.7为低水平,74.8~117.4为中水平,117.5~160为高水平,分数越高代表疾病的不确定感程度越深。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90。

1.3.3 生活质量问卷 采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该量表被多次用于国内外生活质量的测量,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共36个条目,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各个维度得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干预前后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比较,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见表2。

3 讨论

3.1 CCM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疾病不确定感理论是美国护理专家Mishel于1988年建立,她认为疾病不确定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是因为患者缺乏确定与疾病有关事物的能力。疾病不确定感作为患者疾病经历中的重要组成的部分,贯穿于患者疾病发生、发展、康复的全过程[7]。已有研究显示:疾病不确定感作为一种应激源可对患者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对能力产生影响,从而使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疾病的治疗与康复[8]。本次调查发现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均处于中水平,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得分均有所下降,这和Mishel提出的,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获取到的和疾病有关的知识更多,疾病不确定感会逐渐降低的观点相吻合[9]。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得分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干预组在不明确性和信息缺乏维度的得分下降最为明显。这说明由于患者不同的年龄、文化程度、接受程度,他们的健康教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传统的护理模式缺乏针对性,健康教育讲解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护士常常是在空闲时间的给患者做健康教育,患者被动接受,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很难让患者掌握这些信息并用于自身的康复中去。而干预组除了接受常规的护理内容外,更加重视患者和家属的参与,患者和家属在接受了知识和技能指导后,可以就对疾病的治疗、药物、预后、康复训练等方面不明确的地方提出自己的问题,护士给予详细耐心的解答。患者除了可以接触到脑卒中恢复较好的患者,了解其他病友的治疗康复过程,还可以让家属从护士提供的知识论坛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出院后还可以用QQ,微信平台和护士医生保持持续的联系。多种途径全方位满足患者的信息需求,显著降低了患者对疾病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缺乏程度,疾病不确定感也随之下降。

3.2 CCM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是指个人所感到的身体、心理、社会生活各方面状态的一个综合测量指标[10]。脑卒中发病急骤、病情严重,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而幸存者中70%左右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漫长的康复过程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的压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脑卒中的康复过程不仅需要患者的配合,更需要家属参与到患者的照顾过程。CCM通过护理的协同作用,让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形成一个新的合作关系,共同来制定患者的护理计划,不仅能充分调动患者和家属自护能力的潜力,也让患者及家属明白每项护理内容的目的及意义。患者能积极的配合治疗,家属能主动帮助和监督患者实施和完成既定的护理计划[11]。CCM始终强调护士的支持者、协调者、临床教育者的角色,注重人的社会性,在为患者和家属提供知识指导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充分尊重患者心理、生理及社会三方面的需求,一改传统医嘱执行者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患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4 小结

综上,协同护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护理模式,充分调动了患者和家属的积极性,指导患者和家属最大限度的参与到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又提高了生活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患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冯社军,刘鸣,李卫征,等.脑卒中患者复发及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5):983-985.

[2]Lott TF,Blazey ME,West MG.Patient participation in health care:an underused resource[J].nurs Clin North Am,1992,27(1):61-76.

[3]王新歌,樊少磊,韩晗.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07-209.

[4]赵力立,曹明英,姚朱华,等.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机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63-1465.

[5]黄宏敏,赵光锋,王家艳,等.耳穴贴压法治疗中风后抑郁(卒中恢复期)的随机对照研究[J].海南医学,2012,23(24):29-30.

[6]Mishel MH.Uncertainty in illness[J].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1988,20(4):225-232.

[7]樊少磊,单岩.疾病不确定感理论及其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J].全科护理,2012,10(12):3339-3341.

[8]刘琳.认知行为干预对乳腺癌化疗病人疾病不确定感、应对方式和情绪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2010.

[9]Mishel MH.Uncertainty in illness[J].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1988,20(4):225-232.

[10]王静,康素娴,陈艳平,等.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5,37(3):453-455.

[11]张继红,徐宇红,汤黎明,等.协同护理模式对腹腔镜胃癌D2根治术病人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8(7B):2454-2456.

(收稿日期:2016.04.15)

猜你喜欢

协同护理脑卒中生活质量
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协同护理模式预防产后抑郁症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