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书法中“道”的实质

2016-10-31贺思谦

长江丛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二王士人笔法

贺思谦

中国书法中“道”的实质

贺思谦

无可否认,“道”是中国书法的一个核心命题,而对中国书法中“道”的认识与解释,学术界普遍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把“道”高悬于大厦之巅,完全从形而上的角度对“道”以己之“心”来解释,结果对书法的学习毫无益处,甚至有害于书法的学习。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道”的经验性特点,进而强调,只有通过亲身的书法技法学习,才能逐步进入到书法“道”的境地。

道 经验性 士人

中国书法的“道”,借助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命题。老子《道德经》对“道”的解释一直是我们理解中国“道”的经典定义。《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这样一个基于经验性的定义,与西方对概念的逻辑定义存在显著的区别,即主要是体验性的,而非思辨性的,这也就赋予中国“道”的一个最大特点——经验性,因而,“老、庄所建立的最高概念是‘道’;他们的目的,是要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亦即是所谓‘体道’,因而形成‘道的人生观’,抱着道的生活态度,以安顿现实的生活。”[1]在书法中,“道”的经验性也十分显著。

蔡邕《九势》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2]其中“自然”与“道”等同,这样一个对书法中“道”的阐释,似乎接近于形而上的哲理思辨,但是,作者并未沿着这一哲理作深入的形而上的论证,相反,从书法的技术经验性出发,以说明书法的“道”,“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力”,“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这样,书法的“道”便是一个即便没有任何哲学知识的人都能通过经验操作来体验到。

可以说,中国的传统书法理论对书法“道”的形而上的思辨十分缺乏,即使古人引用庄子之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强调书法“技进乎道”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但是,这也依然是从经验出发进行思考而总结的书法学习与创作规律。因而,“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用笔”、“银钩”以及“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均属于书法之笔法的范畴,而书法的笔法离不开长期的书法训练,“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最后才能“斯造妙矣,书道必矣”,这也便强调书法“道”的经验性。

从笔法的角度“体道”,魏晋是一个书法艺术的灿烂时期,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言”,魏晋书法家的成熟笔法都自然由心中而生,不由外在的干预,这也便是以“二王”为代表的成熟书法群体笔法的重要特点,做到“拆肉还母,拆骨还父”,进入“道”的境界,也便是魏晋书法“韵”胜的道理所在。

魏晋是一个书法“道”的过渡时期,而唐因为十分重视书法的法度,便不再在书法的“道”方面进行说明,这样就远离了魏晋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之“道”。宋朝,书法真正成为一门艺术,宋代士大夫重提“二王”时代的“道”,为了追求王羲之之自然。结果只以“意”胜,离魏晋之“韵”也差得很远。元代也倡导复古自然,极力追拟王羲之之“道”,结果复古没有成功,以赵孟頫为代表的书法群体,只有笔法的甜熟,进而形成元代以“态”胜的书风。清似乎意识到帖学不可能回到“二王”时代之“道”,因为没有“二王”真迹,更没有魏晋玄学士风,转而从篆隶寻古,上追商周之自然,最后没有一家可以称得上“体道”。

因而,中国的“道”,不管运用于何种领域,只是传统士大夫的一种人生理想,今天这种士人已经不复存在——有说钱穆是最后一个士大夫,“道”就如空中之楼阁。中国的“道”没有如西方体系化的哲学理论充实,“道”学史其实只是传统士人或知识人的经验之谈,一代一代学人,只能重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不能深入解释,只能用文学性的思维来形容,所以中国是文学性的国度,而西方是哲学的世界。书法中的“道”,如“书以载道”、“技进乎道”,都侧重于文学性、经验性的描绘,以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自然注重书法的书写经验,注重笔法与技巧的训练。如果深入论述“书以载道”、“技进乎道”,其书法之“道”学史都离不开历史材料的形象性解读,这也就是中国历史学的伟大之处,“道”的历史没有中断,可以写一部“道”学史,只要收集足够多的士人资料就可以(“士志于道”),而难以写一部像西方如《理想国》、《工具论》一样的“道”论。

老子八千言,处处论“道”,也处处显示出自己的经验之谈,《周易》也不例外,可以说都是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之上,是有待科学逻辑证明的“伪命题”,因为我们相信古人,所以想当然的接受“道”之伟大,当然,这也是古人之伟大处,不说破,只能意会,只要自己躬身实行,总有一天能“体道”,所以,中国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实践中体会“道”的精神,审视书法,也一样,先讲究实践,从笔法上过关,能把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甚至墨法运用“精熟”,再充实以学问,修己以德品,这样离道便不远矣。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台湾:台湾中央书局,1966. [2]本社.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贺思谦,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理论和创作。

猜你喜欢

二王士人笔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品读
几多笔法写思情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秦淮“二王”往事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明朝的区域来源、政权性格与“江浙士人”
《左传》笔法
《续夷坚志》对《夷坚志》在内容上的继承
地域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