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系统视角下自尊与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

2016-10-22周艳蕾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客体调节个体

周艳蕾,訾 非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自我系统视角下自尊与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

周艳蕾,訾非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基于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的心理过程,对自尊、自我接纳的概念重新解析,认为自尊的主要内容是自我价值的认知分析、正向的情感体验与价值感的意志调节,自我接纳的主要内容是全面认知自身的各方面特征、中性偏正向的情感体验与接纳感的意志调节.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了它们在自我系统中的异同,并推论出:无条件自我接纳是稳定高自尊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自尊;自我接纳;自我系统

1 引言

自尊、自我接纳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构成,属于自我意识中类似且内涵有重叠的两个概念.目前它们在自我意识中的定位和理论关系尚未完全明确.

要分析它们关系,首先要了解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黄希庭定义为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1],蒋灿综合分析各类研究,认为其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2].自我意识分以下类别:按照意识活动形式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按照意识活动内容分为对身体自我、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及社会自我的意识;按照意识活动指向分为私我意识和公我意识[3].

本文从自我的心理结构和意识活动形式入手,基于自我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分析自我意识的心理过程,并将其命名为“自我系统”,与其他分类形式予以区分.其中:自我认知成分是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和分析;自我体验成分是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所持有的态度、情绪和感情,分为负向情感、中性情感和正向情感.自我调节成分是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作用于行为环节,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三个成分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同时,基于“自我系统”重新梳理自尊、自我接纳的概念发展,从自我认知、体验和调节三方面深入论证它们在自我系统中的位置和关系.

2 基于自我系统的对自尊的概念分析

自尊的概念发展经历如下阶段:首先是基于自我体验的单因素理论(19世纪末).James 1890年首次提出自尊概念,在《心理学原理》中将其纳入自我的感受体验范畴.他提出“我们在这个世界的自我感受依赖于我们支撑自己成为什么人并做了什么事,取决于我们的实际成就与与其潜在能力的比值”,并推出著名的自尊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水平”[4].虽然他定义的自尊实际含有认知成分,但这个时期,James认定自尊属于自我体验的范畴.

其次是基于自我认知的单因素理论(20世纪中期~后期).20世纪50年代,Bill和Mclean提出,自尊由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决定[5].Coopersmith 1967年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身的评价,对自身经常持有的肯定或否定态度,在多大程度相信自己有能力、重要、成功且有价值[6].Leary等1998年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评估.这时期的心理学家大多认定自尊属于自我评价的范畴[7].而Steffenhagen提出自尊包括心理意义上的自我概念、身体方面上的自我意象以及文化层面的社会概念[8],更涉及整个自我认知.

再次是基于自我认知与自我体验的双因素理论(20世纪中后期~20世纪末).Rosenberg 1965年认为自尊反映了个体知觉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他编制的自尊量表评定自我价值与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9].他认定的自尊包含自我知觉与自我感受.

20世纪末,国内心理学届对自尊的研究包括:朱智贤定义自尊是个体自尊需要与所处社会的社会评价间关系的反映[10].荆其诚认为自尊是个体自我感觉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胜任、愉快、值得受人敬重的自我概念[11],虽然他提出自尊即自我体验,“是对自我情绪的感觉”,但其理论中明显包含自我概念、自我感知等认知因素.林崇德在《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自尊是在自我评价过程中,个体产生的自重、自爱、自我尊重的情感体验[12].而黄希庭、杨雄认为自尊即自我价值感,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对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正向效应而产生的一种肯定的情感体验[13].由此可见,我国大部分心理学家认定自尊是基于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自我体验.

最后是基于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的双因素理论(20世纪末~现在).Branden 1998年则认为,自尊是人们应对生活中的基本挑战时的自信体验和坚信自己拥有幸福生活权利的意志,由自我效能和自爱两部分组成[14].他认定的自尊包含自我体验与自我意志.

纵观研究历程可以发现,自尊概念内涵由侧重体验发展为侧重认知,后又对认知与体验成分进行整合,直至现在将自我调节也整合为概念构成.各类研究共同点是均承认自尊的自我价值感.

依照自我系统的三方面综合分析,完整的自尊概念包含:(1)核心概念是价值感,指从积极角度对自身重要性的感受和体验.(2)价值感产生于个体对自身价值(重要性)的感知、主观分析和评价;(3)价值感还产生于自我效能对自我尊重的认知、体验进行的重新调节;(4)属于动态平衡过程中的体验.(5)情感体验更侧重于满意、尊重、喜爱、快乐等正向情感.

3 基于自我系统的对自我接纳的概念分析

总结自我接纳概念的理论发展,同样按照其在自我系统中的定位,将各类定义分析如表1:

表1 自我接纳概念发展及其在自我系统的侧重点

自我接纳作为心理活动过程,同样包含认知、情感与意志调节成分.并且自Ellis 1977年提出了无条件自我接纳,后人在定义自我接纳时更倾向于将概念内涵指向无条件自我接纳的内容.综合各类分析,自我接纳概念包括:(1)核心概念是接纳感,是指从积极角度接受自我特征与状态的感受和体验;(2)接纳感是基于个体对自我各个方面的认知、主观分析与评价,能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潜能和价值,也能认识自身的不足;(3)接纳感还产生于自我效能对自我认知和体验进行的主动调节,使自我从更加积极的角度接受自己、发现自我价值;(4)属于动态平衡过程中的体验;(5)情感体验是过程中的情感,接纳的不仅是认知自身优点时的正向情感,也接纳认知到自身不足时的负向情感,最终实现的是侧重于平静、接受、尊重、喜爱等中性偏正向的情感.

4 自尊与自我接纳概念在自我系统中定位与关系

Ellis认为真正的自尊建立在自我接纳基础之上,而非一时的功名利禄[24].Mackay、Fennell认为自尊和自我接纳的概念相同[25][26].Chamberlain&Haaga的研究和Davies的研究均表明,自尊与自我接纳高相关[27][28].Macinnes指出,虽自我接纳和自尊高相关,但两个概念理论不同,不过他并未具体指出差异[29].Dewhurst认为教师能够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接纳程度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18].Danie研究发现自我接纳是自尊的必要非充分条件[30].Davie具体研究表明无条件的自我接纳与自尊高相关,并进一步发现启动有条件的自我接纳导致很低的自尊,而启动无条件的自我接纳导致了很高的自尊[31].国内,许多学者认可丛中和高凤的研究观点,认为自我接纳是自尊的情感成分[21].刘华山则认为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是同位概念,均是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之一[32].张书维的对自我接纳的研究中,认为自尊与自我接纳的概念有重合,但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自尊是基于评价的,是相对社会化的概念,自我接纳是侧重于个体性和精神层面的概念[33].

而基于“自我系统”统筹分析自尊、自我接纳成分构成可以发现:

两个概念的相似点:它们都涉及到认知、情感、意志调节三个方面,都涉及正向情感体验;都涉及对自我的整体态度评价,且评价落脚于自我价值.

两个概念的区别:一是认知侧重点不一样.自尊的认知对象是自我价值评价.自我接纳的认知对象是自我概念的各个方面,既有自身的优势潜能、也有劣势及其他方面,当然也包括在全面认知基础上的价值分析与评价.二是情感体验不一致.自尊倾向于正向情感,自我接纳最终实现的是中性偏正向的情感体验,三是意志调节的内容不同.自尊的调节倾向于提升自我价值;自我接纳的调节倾向于全面了解接纳自我.四是在自我系统中定位不同.自尊在自我系统中倾向定位于自我体验部分,也包含自我价值分析;自我接纳定位于整个自我系统,从对自我的认知到全面的接纳感体验,直至意志对接纳状态的调节,均有相当分量.

两个概念的关系:首先,无条件自我接纳是稳定高自尊的基础和前提.个体只有在充分认知自我各方面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成熟的价值评价.当个体全面认知自己后,发现自我优势、自身重要性、自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充分接纳自己时,更能产生高自尊的价值感体验.并且,无条件地接纳自我的不足,对自我价值感的体验才会更加稳定,才能发展出高稳定性的高自尊,否则个体只认识到自我价值,但并未完全或无条件接纳自我的各个方面,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时,当下的价值感会产生波动,个体依此而发展的高自尊是脆弱而不稳定.其次,高自尊并不一定会产生高水平的自我接纳.当主体自我认知到客体自我的价值和重要性、体会到高自尊时,对自我接纳的影响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高自尊的自我体验引起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接纳程度提高.原因是:由于认知、体验到自我价值和重要性,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不足之处更易接受,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看待自己,自我接纳度高,自我肯定的作用机制即是如此.第二种是高自尊自我体验引起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接纳程度降低.原因是:主体自我有可能会因为高自尊的需要,对理想自我提出更高的要求,认为自身的不足之处与自我的高价值不匹配,引起认知不协调,反倒更不容易实现对自身劣势的完全接纳.

由此推断分析,无条件自我接纳是稳定高自尊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蒋灿.自我意识量表的初步修订及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7.

〔3〕黄希庭.时间与人格心理学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4.

〔4〕James,W.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890.

〔5〕Blair,I.V.,Ma,J.E.,&Lenton,A.P.(2001).Imaginingstereotypesaway:Themoderationofimplicitstereotypes thtough mental imager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1,828-841.

〔6〕Coopersmith S.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San Francisco:W.H.Freeman,1967.

〔7〕Leary,M.R,Haunt A.L,Strausser,K.S.Calibrating the sociomet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appraisals and state self-estee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5):1290-1299.

〔8〕Steffen Hagen R.A.Self-esteem Therapy.An Imprint of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1990,1-27.

〔9〕Rosenberg M.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Princeton N 7:Princeton Univ Press,1965.

〔10〕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1〕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1991.

〔1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武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3〕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8(4):298,292.

〔14〕BrandenN.自尊的六大支柱[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

〔15〕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

〔16〕Gough H G.The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M].Palo Alto,Calif:Consulting PsychologistsPress,1956.

〔17〕Ellis,A.Psychotherapy and the value of a human being,InA.Ellis&R.Grieger(Eds.),Handbook ofrational-emotive therapy[M]..New York:Springer,1977:99-112.

〔18〕Dewhurt,D.W.Should teachers enhance their pupils’self-esteem.[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1,20(1):3-11.

〔19〕Tara Brach.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有限公司,2009.

〔20〕Shelley H.Carson&Ellen J.Langer.Mindfulness and self-acceptance.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2006,24(1):29-43.

〔21〕从中,高文凤.自我接纳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0-22.

〔22〕李闻戈.女大学生自我接纳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9,(2):125-127.

〔23〕朱建军.乌云遮月心朗一自我接纳与意象对话[M].安徽:安馓出版社,2005.

〔24〕LJ.Barrish,LicensedPsychologist,Leawood,Kansas.TEACHING CHILDREN HOW TO FEEL GOOD WITHOUTRATINGTHEMSELVES[J].Journalof Rational-Emotive&Cognitive-BehaviorTherapy,1997,15(1):72.

〔25〕Mackay M.Palo David M.,Fanning P.Thoughts and Feelings.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Alto CA,1998.

〔26〕Fennell M.Overcoming Low Self Ecteem.Constable and Robinson,London,1999.

〔27〕Chamberlain J M,Haaga D A F.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and responses to negative feedback.[J].Journal ofRational-Emotiveand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19(3):177-189.

〔28〕Davies M F.Irrational beliefs and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I.Correlational evidence linking two key features of REBT[J].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2001,19(3):163-176.

〔29〕Macinnes DL.Self-esteem and self-acceptance:an examination into their relationship and their effect on psychological health.Jpi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2006,13(5):1016-1020.

〔30〕Daniel Statman.Self-assessment,self-esteem and selfacceptance.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1993,22(1):55-62.

〔31〕Davies M F,Irrational beliefs and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I,Correlational evidence linking two key features of REBT.[J].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2006,24(2):113-124.

〔32〕刘华山.心理健康标准的再认识.心理科学[J].2001,24(4)::480-481.

〔33〕张书维.内隐、外显自我接纳研究[D].福建:闽南师范大学,2014.

B848.4

A

1673-260X(2016)09-0158-03

2016-05-13

猜你喜欢

客体调节个体
方便调节的课桌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