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防古所解宋营与明代登州海防

2016-10-21杨猛

山东青年 2016年5期
关键词:登州海防

杨猛

摘要:明初由于倭寇侵扰,山东沿海逐渐形成了以卫、所、寨、司、墩五级结构为核心的防御体系,解宋营古城堡就是当时护卫蓬莱海岸线的备倭百户所城,在明代的抗倭、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了数百年的洗礼成为山东半岛惟一保留下的明代百户所城堡。

关键词:解宋营;登州;海防;百户所

元明时期,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通往朝日之间的贸易航路上出现了海盗,他们掠夺船只、财物及人口,甚至侵扰中国大陆、朝鲜半岛,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对中朝两国危害日剧,时称“倭患”。倭寇是由武士、浪人、商人、农民等组成的日本海盗集团,他们驾驶八幡船,使用倭刀、倭弓、火铳等武器,危害中、朝两国近400年,给两国造成很大破坏。山东半岛,特别是古登州在我国古代与朝鲜半岛、日本的贸易往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自明朝初期洪武年间,为保障海上丝绸之路和沿海地区安宁,在山东沿海建立卫所海防体系,修建城堡、烽堠等进行备倭,解宋寨作为登州海岸的抗倭百户所一直保存至今。

一、明朝登州地区海防的空间布局

山东沿海一线,在明朝初年就开始构筑军事要塞,据《明史》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信国公汤和曾经奉命“巡视海上,筑山东、江南北、浙东西沿海诸城”。这些军事要塞,后来大多都成为沿海卫所的主要据点。

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17都司,山东为其一;明成祖以后,都司卫所多所增改,都司增为21个,山东仍属左军都督府。明代山东沿海的防倭机构是由山东都指挥使司直接领导的3大营11卫所、14所、20巡检司、243墩、129堡。

登州卫开始时设立了左、右、中、前、后、中左、中右7个千户所,屯田1200余公顷,后来又增设了中前千户所。洪武十年(1377年),调中前所于福山县,称为“福山千户所”。至嘉靖中后期,统兵3200余名,分京操、城守、人屯、捕倭4个组成部分。京操军即班军,指定期抽调赴京戍卫的军队;城守军又叫城守军余,是指防守卫所的守军;人屯军是亦战亦耕的屯田军队;捕倭军是属于机动部队。

从军事设施来看,山东海防分为卫、所、寨、司、墩五级结构,卫是最高级别的军事单位,建有城池,驻有重兵,兵民一体,由军事长官统一指挥。

山东的所有卫所,分归登州营、文登营、即墨营管辖。登州营负责防卫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统辖登州卫、莱州卫、青州左卫以及奇山、福山中前、王徐前等3个千户所。

寨是比所更小的兵营,没有居民混住。据史料记载,明朝在蓬莱设有解宋营、芦洋、栾家口、刘家旺四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设士兵120人,长官为百户,武官品级正六品。

寨下面的是司,指的是巡检司,一般附设于沿海村镇之中,只设少数弓兵,仅仅负责巡弋海疆,并且各分区段。明朝政府在山东沿海要地设置了许多巡检司。如杨家店巡检司,洪武九年设,弓兵21名,墩兵9名,在蓬莱县城东南60里。高山巡检司,元时设沙门岛巡检,洪武时期移于朱高山,弓兵24名,墩兵6名,在蓬莱县东80里。巡檢司必须设于海滨关键地点,如果不便于海防,可被移置。如据《明宣宗实录》载,宣德九年二月,“移置辛汪寨巡检司于长峰寨,温泉镇巡检司于古峰寨。时山东威海卫指挥佥事陶敞言:‘二巡检司虽为捕倭而设,然与百尺崖备御后千户所相近,且非要害海口。而长峰、古峰二寨,实险要之地,于备倭为宜。遂移置焉。”

在卫、所、巡检司之间,设有诸处墩堡,以备瞭哨。墩指烟墩,课放烟火示警,堡与墩相似,但筑有简易工事。每处墩堡相距5里或10里左右,每处墩堡皆有军士把守。据《筹海图编》载,至嘉靖中期,登州卫,设墩6,守墩军余18人;福山所,设墩3,守墩军余25人;威海卫,设墩8,堡4,守墩堡军余38人;柴胡寨巡检司,辖墩6,守墩弓兵18人。墩堡在海疆重地发挥着重要的警备作用,一旦有警,各墩堡间相互点燃烽火,迅速传递信息。明朝初期建立起来的卫所防御体系,把一部分沿海城镇打造成军事壁垒,其功能集海防与生产与一体,确实起到了稳定海防的重要作用。

二、海防古所解宋营

登州地扼渤海海峡要冲,是进出京畿、沟通海外的重地,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也是明中期御倭的重要前线。蓬莱为古登州治所所在地,东与福山、西与黄县、南与栖霞接壤,北有长岛、鼍矶岛、皇城岛,与辽东都司相对,形成渤海门户,捍卫京师,军事地位非常重要。为了有效地抗击倭寇,登州卫还在濒临海岸的要害之地修建城寨、烽火台、碉堡、烽堆等军事设施,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海防体系。著名城寨除登州府城蓬莱城和备倭城水城之外,还有田横寨(明万历年间建有城垣和庙宇)、刘家旺寨(百户所)、黄河寨(百户所,今属龙口市)、解宋寨(百户所,遗址尚存)、芦洋寨(百户所,今属烟台经济开发区)、栾家口备倭城等6处城寨。

因为解宋营北部的海岸线比较平坦,适宜倭寇登陆,朝廷便在这里修建了备倭百户所城,解宋营古城堡就是当时护卫蓬莱海岸线的防御体系之一。

解宋营古城堡依山面海,青石砌筑,由城门、城墙、烟墩3部分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北面正对大海,南面设砖砌城门,并建有城门楼。门洞上有三开间硬山式门楼,城门上东南角建有钟楼(蓬莱市文物局于1999年恢复),城门东侧设台阶供上下城楼。城墙为石块砌成,高8米,厚4.16米,周长768米。现解宋营古城四周均有残墙存在,长8-33米,高1-3米不等。城外挖掘宽3.2米、深1.6米的护城河。现在城东、南角尚存宽约6.7米的护城河道。古城东、西约3华里高岗上,各建高7米烟墩1座,名“墟里”、“解宋”,毛石砌筑,上圆下方。古城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97米,基本呈四方形。

同时,在解宋营东、西、西北三面建三座烟墩,曰:“解宋、木基、墟里”。该城“守城军馀四十名,守墩军馀九名,俱登州卫中右千户所分设”。

解宋营古城堡作为明朝沿海修建的备倭百户所城,每个百户所设士兵120人,长官为百户,武官品级正六品,这些士兵直接来自于登州卫。明代的海防体制建立在卫所制度之上,以沿海各卫所为核心,守御千户所为辅,再以水寨、营、烽墩为其前进基地。各前进基地直接隶属于卫所,军士由卫所调发,彼此无任何关联。

三、海防效果

从洪武元年(1368)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的31年中,倭寇共入侵中国沿海44次其中,辽东为1次,南直隶7次,浙江16次,福建4次,广东7次,山东则有9次。在这9次倭寇侵扰中,基本是倭“钞掠山东沿海州县”、“倭扰登、莱”、“倭扰胶东”、“倭寇登、莱”的记载,这些骚扰对登州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危害。与山东相比,洪武时期南方沿海省份(主要指浙江、福建、广东)遭受的倭寇劫掠更为严重,加以南方海防区域广,又是明王朝的富庶之地,因此倭寇真正侵扰抢掠的是南方沿海。所以即使山东海防建设与同时期的南方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海防部署初步形成了以卫所为中心、陆海结合的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为海疆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特别是洪武八年后山东倭害基本销声匿迹,是与此时期海防建设的加强密不可分的。

据《筹海图编》记载,明朝政府在山东半岛设置的烽火台有二百四十三座,正是这些烽火台,将田横寨、刘家旺寨、黄河寨、解宋寨、芦洋寨、栾家口备倭城与蓬莱水城由点带线,在整个登州沿海构筑了一道严密屏障,有效防止了倭寇的入侵。

但是,诚如整个明代海防一样,登州地区的海防建设在明太祖之后也日趋保守,偏重海岸防御,忽视海上防御,而且,军民分籍,军户世袭,使本来边防条件就很苦的沿海卫所渐至空虚,缺额现象十分严重。所以此后出现沙门岛被“抄略殆尽”,登州战舰尽焚也就不足为奇了。随着海防重心的转移,蓬莱境内的栾家口备倭城、赵格庄寨城、刘家汪备倭城由于军队撤离逐渐荒废并失去其海防功能,其军事防御建筑也随之湮没。只有解宋营古城堡是山东半岛惟一保留下的明代百户所城堡,作为明朝山东沿海的军事防御设施,为研究明代海防设施的布局、城池设计及建筑技术等提供了实物依据,其价值还等待我们继续去研究。

猜你喜欢

登州海防
登州古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锚地
明朝时期朝鲜使节纪行诗中的登州诗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登州港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海丝申遗意义
由“登州贾者马行余”故事管窥唐与新罗关系
“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
周恩来与新中国海防建设
中法海防三·六事件始末
中日两国近代海防理论和政策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