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基础教育视野中的海洋意识培养

2016-10-21张梦滟

亚太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海洋强国基础教育

张梦滟

摘 要:海洋意识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思想基础,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深远和持久的影响。意识的培养和形成,青少年阶段至关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着力加强学生的海洋意识培养,是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识、迎接海洋文明时代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海洋意识;基础教育;海洋强国

一、加强基础教育阶段海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传统观念导致海洋意识培养重视不够

由于我国历史上一贯重陆轻海、重农轻商,对土地的过分依恋伴随而生的是对海洋文化的淡漠,尤其是明末以后闭关锁国的禁海政策,使中国丧失了与当时世界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我们从观念上远离了海洋,海洋文化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时至今日,我们中小学教科书中涉及海洋权益的内容仍然少之又少,基础教育阶段的海洋意识培养非常薄弱。

(二)我国落后于国外海洋意识教育的状况

在我国,对学生开展海洋意识教育主要是从高校开始的,近些年来在中小学海洋教育中开始有了一些探索,且主要集中在沿海省市,总体上说,基础教育阶段的海洋意识培养仍然非常薄弱。

(三)我国严峻的海洋形势的要求

如今,中国海洋形势非常严峻,沿海省市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滨海地区和岛屿生态系统得不到有效保护,海域使用权属关系不清,填海筑堤造地无序,海上资源开发有的过度、有的空白、很不平衡,对海洋历史文明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迫切需要增强全体国民的海洋意识,提升未来海洋力量。

二、基础教育阶段海洋意识培养的基本现状

海洋意识和海洋观念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在中小学校开展海洋教育刻不容缓。

(一)基础教育阶段海洋意识培养不容乐观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基本集中在语文和数学上,其他方面的知识涉及的比较少,海洋方面的知识就更少了。

(二)应试教育体制成为海洋意识培养薄弱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海洋意识的薄弱,与我们高强度的应试选拔机制有直接关系。承担海洋教育的主要课程地理课,在基础教育阶段始终演绎着“副科”的角色。许多地区未将地理科目纳入考试选拔范围,造成了师生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甚至一些中学没有一名专业的地理老师,而是找其他科目的教师来代教,致使地理课形同虚设,海洋教育和海洋意识培养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强化基础教育阶段海洋意识培养的建议

学校教育承担着培养一个国家和民族公民基本素养的重要任务,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公民海洋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公民海洋意识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如果加强对学生海洋思想的灌输和海洋意识的培养,将启蒙并奠定他们强烈的海洋意识。

(一)注重以课堂为主的海洋意识培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充分挖掘海洋教育资源,结合青少年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特点,巧妙地将海洋知识和海洋意识培养以生动活泼的授课方式融入课堂知识模块之中。

(二)完善海洋意识培养教学方法体系

要善于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开放的氛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对学生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的关注和因势利导,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要多用渗透式教学,海洋意识教育涉及政治、經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需要各学科老师共同努力,是海洋意识培养成为贯穿各学科的“红线”。

(三)将海洋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地理、生物、历史、自然、等课程的教材中特别关注海洋相关素材的引用,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海洋知识的分量。这样,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培养青少年认识海洋、热爱海洋、善用海洋、珍惜海洋的观念,还能为海洋人才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源泉和动力。

(四)校内校外联动,海洋意识培养向社区延伸

青少年的成长受到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也要校内外联动,将海洋意识教育延伸至社区。如果社区居民普遍支持和数量良好的海洋意识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就会对整个社会的海洋文化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学校可以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并与海洋教学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向社区居民举办海洋知识讲座、开放图书馆、举办各种专题讨论、调查搜集水资源数据等形式开展海洋意识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海洋知识整体水平,让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海洋开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琪,王璇.我国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3期。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黄岛区辛安小学)

猜你喜欢

海洋强国基础教育
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海洋强国崛起的经验总结及中国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