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原生态民歌与学院派民族声乐的异同看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

2016-10-21王宏亮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学院派民族声乐

王宏亮

摘 要:从目前我国民族声乐现状来看,就其唱法而言,基本上可将其分为原生态唱法与学院派唱法两大类,这两大类演唱风格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也同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文从文化性、技术性两方面分析了原生态唱法与学院派的差异。以管窥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与变化,使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学院派;民族声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104-01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民歌作为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远古一直发展至今,流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流传甚广的汉族民歌、风格独特的各少数民族民歌,还是街知巷闻、脍炙人口的创作歌曲、鲜为人知的宝贵民歌遗产,都交织融汇成了民族声乐这一繁荣的艺术世界,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从2006年全国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将原有的民族组划分成民族唱法与新设立的原生态唱法后,这两种唱法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也同时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与作用。

原生态民歌的演唱是一种带有浓郁地域风情,质朴,纯天然的演唱风格。这种演唱没有经过专业人士的修理,打磨。因此,它纯粹是原始的。原生态民歌所演唱的内容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它是人民大众口头、集体创作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作用于民间的歌唱艺术,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遗产”的重要部分。它更是民族声乐的源泉,是基础,是根。这类民歌的特点是音乐语言、艺术形式及其手法的简明和洗练,音乐形象准确而生动①。

所谓“学院派”民歌唱法,是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即原生态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声乐表演艺术、欧洲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实践后总结出来的一种唱法。其演唱的作品,大多数由词曲作者从个人视角出发,结合特定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描写社会生活,抒发心中的情感与意念,具有较强的功能性、目的性的创作歌曲。这类创作歌曲的特点是:音乐语言、体裁、结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音乐风格中的民族性性、地域性逐渐弱化,音乐创作技法加强,贴近与艺术歌曲的形式。

这两类民歌同民族声乐演唱的重要内容,但是无论在其音乐本身还是演唱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差异。所以,我们必须先认清这两类歌曲作品在文化视角中的定位,创作与演唱技术的要求以及它所具有的功能性。

一、文化性差异

任何艺术形式都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最贴近人心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原生态民歌和学院派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这两类作品,由于其产生发展以及创作主体的不同,体现出了这两者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的差异。

(一)历史背景

原生态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的《国风》便是当时的地方民歌,它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中叶劳动人民复杂的社会生活。此后,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楚辞》,《楚辞》中包括伟大诗人屈原创作的诗歌以及其它楚国的民歌。到了汉代,在公元前112年朝廷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负责收集民间音乐等活动,使民歌有了进一步的继承与发展。在唐代,民歌被称为曲子,除了单独清唱之外,还被使用于说唱、歌舞等其它艺术形式中。到了宋代,民歌受到文人的关注,开始有文人为其进行填词。经过元代至明清时期,民歌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无论在歌曲结构、表现力等方面都越来越丰富多样。从原生态民歌的历史,可以看出它是以悠長的历史发展传承为基础,以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传统与中华民族文化为底蕴,体现出了我国传统的民族习惯、民族意识与民族气质。它是古老的、质朴的、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作品。②

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有以近代抗战、解放区劳动生活、新中国成立等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歌曲。如在抗日救国运动中,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劫夫曲、方冰词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徐曙创作的《晋察冀小姑娘》等;如在延安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与新秧歌运动时,安波创作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又如在建国后先后涌现出的歌剧《白毛女》、《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歌曲作品。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也将人们带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新天地。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题材丰富的歌曲新作,如《春天的故事》、《十五的月亮》等。这类歌曲气魄宏大,真诚朴实,表现出了当代人民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折射出在这进步、发展的时代中富足、安定、愉悦的社会生活状态。

所以说原生态民歌是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结晶,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二)创作主体

创作主体的不同也是这两类歌曲不同的本质与根源。原生态民歌的创作主体是广大劳动人民,不是具体的某个人,甚至不是具体的某一代入。应该说它的创作者是不同年代、不同个体的集合,它的创作思维与理念融合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原生态民歌创作主体基本上没有受过关于作曲方面的专门训练,他们运用一种最自然的创作技巧一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规律创作了民歌。这样的民歌,由于其天然的成因,而呈示出一种复杂、多变的创作状态。③

民族风格创作歌曲的创作主体是单个的作曲者,是人民群众中的个体,他们是专门从事作曲专业写作的人或对于歌曲写作较为熟悉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大多数受过专业的作曲训练,或者在这一方面有一定的功底。所以就造成了原生态民歌与学院派民歌在曲式节奏等方面上的差异。

(三)歌唱语言

由于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都保留着的不同的方言习惯,进而造成了在原生态民歌演唱中,个别字的发音要用当地方言,而不用普通话发音方法。如陕北民歌《三十里铺》由于陕北地区的方言偏鼻音,韵母以n结束的字音都读成以ng结束,所以,“知心人”的“人”字,应发音为“仍”,才能使民歌演唱更贴近当地的生活,贴近这一民歌的音乐风格,贴近原汁原味的民歌演唱。由此可见,原生态民歌音乐风格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同时也反映出其各族民歌之间的差异性和鲜明的个性。

在学院派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改编歌曲中,大部分以普通话发音咬字为标准。由于民族风格创作歌曲的作曲者,他们有着基本相同的时代背景、文化认知,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所以其创作思维与目的基本相同,虽然有很多作品也保留了原生态民歌的风格特点,如徐沛东的《爱我中华》、《大地飞歌》,雷振邦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但在音乐语言、结构、唱法等方面都做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具民族风格的歌曲。这类歌曲呈现一种趋同态势,在风格等方面逐渐趋于统一。

二、技术性差异

文化背景是民歌产生与发展的的环境与前提条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什么样的音乐,就体现在民歌音乐的技术因素中,我认为这些技术是将民歌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物化的手段与途径。④

(一)创作手法

原生态民歌的突出特点是其音乐元素运用的简明与洗练。这类民歌最常见的音乐发展手法就是重复(变化重复),无论是手段的重复、乐句的重复,还是乐节的重复(指民歌中的赶句形式)。重复是一个单纯而朴实的发展音乐的手法。

学院派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手法,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的歌曲创作手法,如模进、展开、对比等,使其音乐的创作技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二)演唱技巧

原生态民歌在演唱中应尽量掩盖纯技术造成的过于完美的人为音色,而应将位置略微靠前,将共鸣稍减弱,发出一种以技术方法为基础,自然、单纯的声音。

学院派民族唱法是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即原生态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声乐表演艺术、欧洲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实践后总结出来的一种唱法。所以在演唱这类歌曲时,更应注意,要深呼吸,发挥共鸣腔体的作用以及运用好换声技巧等。

三、结语

“原生态民歌”和“学院派民族声乐”,都是源于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原生态民歌是学院派民族唱法的根,学院派的唱法必然要从它当中吸取营养。对于学院派来讲,我们每天关在琴房里练声、上课。我们演唱的感觉是通过看歌词内容进而想象出来的,在演唱中很难将歌曲唱到位。因此,专业学习者应该经常去采风,多去学习原生态演唱中积极的东西,诚然生存环境和状态给了他们歌唱的源泉和动力,但是当他们用歌声再现生活时,他已经成为艺术,需要我们去开发、挖掘、发扬,进而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推向又一个高峰。

注释:

①白秉权.民族歌唱方法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65.

②杨民康.原形态”与“原生态”民间音乐辨析[J].音乐研究,2006(01).

③徐天祥.国民歌何处去?——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学术研讨会綜述[J].音乐研究,2005(02).

④张晋俐.关于民族声乐教学现状的思考[J].音乐研究,2006(03).

猜你喜欢

学院派民族声乐
“学院派”藏族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之策
学院派主义
民歌表现形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对“学院派”舞蹈编创与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的思考
学院派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