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妙的“一对一”对话艺术,彰显人物的独特个性

2016-10-21叶苏琴

新课程·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石壕吏鱼之乐一对一

叶苏琴

庄子云“一日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人物描写”是文学作品里常用的表现人物的方法。我们就来对这个常见的概念进行切割,分解,进而进行分析。

人物描写,包括四种基本人物描写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今天我们就从微观上来细看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又可分为内心独白和对话描写。

对话描写,有个人和个人之间的交流,我们称之为“一对一”对话;还有一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之间的对话,我们称之为“一对多”对话和“多对多”对话。

笔者通过沪教版课本里几篇文言文,细究一下“一对一”对话艺术。

一、一问一答,欲擒故纵,彰显逻辑思辨背后的高尚人格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在关于齐宣王治国失效方面,他和齐宣王展开了面对面的一对一对话。孟子先旁敲侧击,再请君入瓮。他先设两个问题旁敲侧击,后突转问道,“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让宣王陷入尴尬的境地,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孟子如“老吏断狱”,欲擒故纵,先从无关宏旨的事情,诱敌深入,在一问一答中逐步深入,最后指出问题的要害。这段简短的对话,在旁敲侧击的类比说理中,我们除了感受到孟子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感受到了孟子那种藐视政治权势,刚正不阿,无私无畏,气概不凡的人格魅力。

二、藏问于答,巧妙留白,老妪的“悲”折射出差吏的“横”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读老妇人“致词”这十三句诗的时候,起先误认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后来发现老妪讲的内容实际上有三部分的内容,一是战争使得自己家破人亡;二是家里经济窘迫;三是家中已无人服役。差吏晚上抓壮丁,绝对没有心情听老妇慢慢诉苦的。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还原情景,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两方实际上有一场激烈的对话,而差吏的语言,作者故意省去不写,给读者留白,高明的读者自然可以通过老妇人的致辞,想象出差吏的问话。读者不妨将官吏的语言补充一下。

县吏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了!”

县吏面露疑色:“把书信拿给我看看!”

老妇取出书信,毕恭毕敬地交给县吏,伤感地说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希望能博得县吏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妇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

(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放声大哭了起来。)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在哭吗?”

老妇不得已,这才说:“有个孙子!还吃奶呢,小得很!”

县吏步步逼近:“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

县吏半点容不得商量的语气厉声喝道:“少啰嗦,快把她交出来!”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虽然隐藏了官吏的问,但是从老妇悲苦的致辞中,完全不难想象出官吏紧追不舍,非要抓到壮丁的愤怒言辞。再联系本文的课题《石壕吏》,主角应该就是就是差吏。老妇一家悲惨的遭遇,恰恰折射出差吏的嚣张跋扈,蛮横无理。

三、问答交错,针锋相对,凸显实用和审美的价值取向

《庄子》里庄子和惠子在“知鱼之乐”问题上的对话论辩非常精彩。在答中又包含了另一层发问,问答交错,针锋相对,显示了两个智者对物和“我”的深刻思考。

惠子从人与物对立的视角,“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用逻辑思维得出“人不知鱼乐”的结论,是一种典型的现实思维。

庄子从人与物交融的视角,“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用直觉思维,賦予“鱼”以人一样的情感意识,以生命的姿态显示其快乐,以单纯的“移情作用”体悟出“人知鱼之乐”的境界。

任何事情,因所处思维角度的不同,其结决绝然不同。两人的辩论,鲜明地反映了惠子功利性取向的价值观,反衬出庄子超功利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

在没有第三方参与的“一对一”对话中,双方的思维方式,双方的思想,双方的个性,都可以通过对话,艺术地展现出来。成功的对话描写,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是:难忘的不是语言,而是人物!精妙的“一对一”对话艺术,或一问一答,或藏问于答,或答即是问,都是作者极力去塑造人物个性而选择的艺术方式,读者在欣赏这些艺术表现手法时,对作者塑造的人物个性会有更深的体悟。

参考文献:

董冠佩.《石壕吏》的艺术构思看“孙母”的有无[J].昆明师范学院学报,2010.

猜你喜欢

石壕吏鱼之乐一对一
惠子巧辩庄子
供证“一对一”情形下排除合理怀疑的适用
中航工业宝胜的“一对一”供给侧改革
“一对一”认知诊断与干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石壕吏》教学案例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