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互动应用探析

2016-10-20凌惠

学理论·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

凌惠

摘 要:网络教学互动兼具互动教学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文章以上海6所高校师生为调查对象,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互动的基本状况和实际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互动策略、互动主体、互动内容与形式三个维度提出建议,为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互动;应用;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223-03

网络教学互动是教学互动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和拓展。与传统的教学互动相比较,它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平等性、便捷性、个性化、符号化、多样化等显著特点。相较于知识性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健全人格养成的过程。这种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养成型”特征,决定了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育者能否实现预设的教学效果,对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不言自明的方法论意义。当前学界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探索,主要聚焦在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网络多媒体教学法、情感启发式教学法等。其中,网络教学互动兼具互动教学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既可以大大增加教学互动,满足思政课教学的需求,又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被众多教育者所关注和运用,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

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有些教师虽然精心设计和组织了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但实施状况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并非所有的网络教学互动都能实现良性互动、真实学习,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因此,對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的现状做较为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强化问题意识,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对完善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以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调查和发现

为深入了解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的实际情况,我们以“上海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情况调查”为主题,对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6所高校的52名一线思政课教师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286名本科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不仅涵盖了四门思政课的各年龄层次任课教师,也涵盖了理工农医、文史、艺术及体育类等专业的各个年级本科生。

调研问卷设计了“教师版”和“学生版”两个不同版本,共设置了17个调查项目,包括基本情况(6项)、行为特征(8项)、影响因素(3项)三个部分。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师与学生普遍认可教学互动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调查显示,75%的受访教师和30.07%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学互动对思政课“必不可少”,另有19.23%的受访教师和45.45%的受访学生认为思政课的教学互动“有胜于无”,仅有1.92%的受访教师和14.69%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学互动对思政课是“可有可无”或“没有必要”。这些数据表明,超过94%的受访教师和超过75%的受访学生明确肯定了思政课教学互动的重要性。相较而言,思政课教师对教学互动的理解和重视程度高于学生。

2.网络互动成为仅次于课堂面对面互动的思政课教学互动常用方式。在调查中,调查者列出了思政课教学互动的五种方式。数据显示,63.46%的受访教师和38.46%的受访学生把“网络互动(含移动互联网)”作为常用的思政课教学互动方式,这一比例远低于“课堂面对面互动”,又明显高于“课后面对面互动”等。这说明课堂面对面教学互动仍然是稳定的、行之有效的思政课教学互动首要方式,网络教学互动虽然问世时间不长,也已成为思政课教学互动的第二大常用方式,对思政课教学效果影响深远。

3.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比较普遍,学生与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进行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相对较少。在调查中,36.54%的受访教师认为与学生进行网络教学互动“很多”或“较多”。38.46%的受访教师认为网络教学互动情况“一般”。23.08%的受访教师认为网络教学互动情况“较少”或“很少”,只有1.92%的受访教师表示“从来没有”网络教学互动。8.74%的受访学生认为在思政课学习中进行网络教学互动“很多”或“较多”。22.38%的受访学生认为网络教学互动情况“一般”。25.17%的受访学生认为网络教学互动情况“较少”或“很少”,有43.71%的受访学生表示“从来没有”网络教学互动。由此可见,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网络教学互动比较普遍,但在思政课学习中,学生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网络教学互动尚属少数。

4.教师开展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导向,学生开展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的“教学任务”导向比较突出。调查显示,受访教师做得最多的网络教学互动依次是“与同学交流”(得分5.69)“发布教学课件”(得分2.87)“发布教学资料”(得分2.77),关于教师进行网络教学互动的目的,选择“提高教学效果”(得分6.23)的明显高于“与人交流分享”(得分3.6)和“自身拓展知识”(得分1.94),这说明了教师的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主要以学生为具体互动对象,互动目的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导向。受访学生做得最多的网络教学互动依次是“下载课件”(得分2.24)。“浏览教学资料”(得分2.07)。“与同学交流”(得分1.93),学生进行网络教学互动的最主要目的依次是“完成教学要求”(得分2.67)。“自身拓展知识”(得分1.52)。“交流分享”(得分1.2),这也表明学生更多的是与教学资源进行具体互动,其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目的的“教学任务”导向比较突出。

5.教师进行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的行为表现较为积极主动,实际投入的时间较多,学生进行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的行为表现偏向被动回应,实际投入时间较少。在调查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的行为表现时,受访教师选择最多的前两项为“积极分享心得”(56.86%)和“主动提出问题”(37.25%);受访学生选择最多的前两项则为“只看帖、不回帖”(22.73%)和“简单回应他人”(19.23%)。在调查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的时长中,受访教师的选择集中在“半小时以内”(33.33%)。“十五分钟以内”(29.41%)和“一小时以内”(23.53%)这三个选项;受访学生的选择则集中在“跳过(即零分钟)”(43.71%)。“十五分钟以内”(22.03%)和“半小时以内”(20.63%)这三个选项。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中态度更为积极主动、行为更有利于激活和推进互动展开、实际投入时间比较多,学生在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中的态度和行为更偏向被动回应,实际投入时间也比较少。

6.教师首选Email进行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学生最喜欢用QQ进行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师生互动主场在一定程度上既“重合”又“分歧”。调查显示,在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中,受访教师使用最多的载体是Email(66.67%),受访学生使用最多的载体为QQ(37.41%),但师生都把微信作为第二大常用载体(教师58.82%、学生31.82%)。由此可见,教师偏向于使用表达方式相对传统和正式、功能比较简单的Email进行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学生则更喜爱把表达方式相对自由随性、即时通讯和社交功能更加强大的QQ作为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的主场。相对而言,学生的选择更加符合当下中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发展形势[1]52。师生在网络载体方面的不同选择,使师生的思政课教学互动主场在微信上的重合与共振最大,QQ次之,Email则相对要少得多。

7.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最希望的网络互动对象依次为教学对象(学生)、外校同行教师、资深专家,学生最希望的网络互动对象依次为任课教师、学生、助教(学长)。调查中,受访教师最希望和教学对象(86.27%)进行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其次是外校同行教师(37.25%)的和资深专家(33.33%);受访学生最希望和任课教师(10.84%)进行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其次是学生(8.39%)、助教(7.69%)。调查表明,在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中,除了教学对象(学生)之外,教师最希望互动的对象是平时接触机会较少的专业人士,包括校外专家和同行;除了任课教师之外,学生最希望互动的对象是年龄相近的朋辈人士,包括助教(学长)和学生。在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中,师生对朋辈互动(包括师师互动和生生互动)有较大的期望和需求。

8.教师与学生一致认为“内容”“氛围”“引导者”对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效果的影响最大。在调查中,调查者列出了影响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效果的八个方面因素。数据显示,受访教师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选项分别为“网络教学互动的内容、话题”(75%)、“网络教学互动的平等、自由氛围”(71.15%)和“网络教学互动的引导者”(71.15%);受访学生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前三位则为“网络教学互动的内容、话题”(37.41%)“网络教学互动的引导者”(35.66%)和“网络教学互动的平等、自由氛围”(34.61%)。调查表明,师生都把“内容”视为影响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引导者”和“氛围”。

9.教师与学生对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的“设施条件”“方式手段”评价较高,对“深入程度”“参与面”的评价相对较低。在调查中,调查者列出了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的六个方面。数据显示,受访教师评价为“很好”或“较好”的前三个选项为“网络教学互动的次数”(46.15%)“网络教学互动的设施条件”(44.23%)和“网络教学互动的方式手段”(38.47%);受访学生评价为“很好”或“较好”的前三个选项为“网络教学互动的设施条件”(67.49%)“网络教学互动与教学需求的结合程度”(53.51%)“网络教学互动的方式手段”(51.75%)。调查表明,教师与学生对本校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的“设施条件”“方式手段”等硬件技术手段方面的评价较高,而对“深入程度”“参與面”等方面的评价相对较低。

三、思考和建议

从前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看到了网络教学互动的突出优势,在教学实际中积极实践和探索网络教学互动,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在整体上还处于个别教师自发摸索或个别高校小范围试点的阶段,对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的发展理念不清晰,教师缺少指导和支持,网络教学互动的系统性不强,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改善作用受到限制;思政课教师开展网络教学互动的意愿强烈,但其主导性的发挥与期望有一定差距;学生开展网络教学互动的积极性不高,互动参与面不够广泛,互动程度不够深入;网络教学互动缺乏科学设计,内容互动性与形式互动性不高,网络教学互动的效果难以保证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互动策略、互动主体、互动内容与形式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对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课堂面对面教学互动与网络教学互动的关系,采用恰当的思政课教学互动策略。课堂面对面教学互动与网络教学互动是不同教学场域下的两种教学互动方式。两者的互动模式及结构特点不同,但又存在着交叉性的共生关系。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也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互相包容、互为补充、互相促进。两者各有所长,比如:在通常情况下,异步互动过程中问题的思考会成熟于同步互动,网络教学互动中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强于课堂面对面教学互动;而在建立和沟通情感及人际关系方面,网络教学互动又明显弱于课堂面对面教学互动[2]。两者目标一致,共同指向实现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在当前,以网络教学互动取代课堂面对面教学互动,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应以课堂面对面教学互动为基础和前提,保证课堂教学的理论深度;以网络教学互动为拓展和提高,保证师生充分的交流互动。在整体上,需对思政课教学互动的各结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找教学共同体成员最适切的互动模式,实现网络与现实、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有机结合。

2.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自主性的统一,激发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中,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度的主客体结构和关系,而是教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多向、立体的教学互动。教师之于学生,虽然没有逻辑先在性,但有时间先在性、知识先在性及阅历先在性,主体间关系客观上存在“势的能量差”,实际上形成了“主导(教师)——主体(学生)”主体间性关系。如果只有教师的“一头热”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但是如果放任学生“海阔天空”而忽视教师对互动目标和方向的引导控制,也会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所以,必须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自主性相统一,同时激发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中,教师既是设计者和执行者,又是参与者和引导者,毫无疑问成了激发互动主体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能够在网络教学互动的思想交锋中把握好方向性和科学性。二是积极表达自己的独立思考、真实情感和鲜明个性,避免权威性、灌输性的说教。三是主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鼓励学生创设互动情景,肯定互动碰撞出来的思想和智慧火花,营造平等交流、自由活跃的互动氛围。四是开展经常性、体系化的网络教学互动,将学生在网络教学互动中的表现及效果纳入思政课考评。

3.增强内容互动性与形式互动性相结合,提高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的实际效果。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实践中,蜻蜓点水式的网络讨论、附和性的网络跟帖(评论)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非所有的思政课网络教学互动都能实现良性互动、有效学习,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学界对网络公开课、慕课(MOOC)、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等互动环节的研究表明:内容与形式都具备良好的互动性(互动特征),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提高内容互动性可以通过增强互动内容的新颖性、关联性和发散性来实现[3]。互动内容新颖意味着超出互动主体原有认知结构、指向新的认知图式,能促进互动主体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互动;互动内容与互动主体密切关联,才能调动起互动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开展卓有成效的互动;互动内容的发散性则为互动主体留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引发不同声音互动寻求多途径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增强形式的互动性则可以通过增强互动工具的(用户)黏性、互动情景的多样性和互动资源的丰富性而实现。选择使用用户黏性强的网络工具,如微信、QQ等,能够带来数量可观且具有一定“忠诚度”的互动主体,提高網络教学互动的参与面和参与度;通过有效互动技术创设出答疑式、合作式、辩论式、研讨式等多样化互动情景,能够使互动主体亲身体验具体问题的解决,促进学习更有效、成果更丰富;围绕自主学习、协助学习的策略,把可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包括在互动中动态生成和完善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转化为开放共享的网络教学互动资源,能够使互动资源实现爆炸式的增长,大大增加互动的选择余地,满足不同互动主体的喜好,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提升网络教学互动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2016-02-1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P02016012244493

0951954.pdf.

[2]陈丽.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04(1).

[3]赵呈领,闫莎莎,杨婷婷.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深度互动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