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

2016-10-20李郭稳

学理论·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人民邓小平

李郭稳

摘 要: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为指导,全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所奉行的根本原则。全文从利益的内涵、邓小平人民利益观的科学内涵、邓小平人民利益观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了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具有的重要战略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人民;利益观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8-0012-02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阶级斗争的背后都有利益上的冲突。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利益问题已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重温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对于全面实现国家、社会和人的解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益的内涵

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内,利益问题已然成为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追溯利益的本质和特点。

第一,在什么样的前提下谈论利益对于正确认识利益的本质有推动作用呢?自1842年起,青年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学习,意识到物质利益问题是区别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键问题。此后,马克思以社会生产关系范畴为基础,以现实经济、利益问题为内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为更好地解释利益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是关于物质利益问题的阐述在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都有所涉及。如,《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经典文献从唯物史观出发,科学地论述了利益的范畴。

第二,利益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关系的范畴,在社会生活中体现着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需要构成利益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范畴决定利益范畴。换言之,人的需要是社会需要,需要产生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人的需要不断更新,面对世界未知的困惑,我们必须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时刻不忘从需要的社会性质来认识人的需要内容,从而了解利益的本质属性。

第三,从利益的结构来看,利益分为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两大类。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范畴由个人、集体和社会利益构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可见,个人利益为利益的基本状态。依靠个人利益的支撑,从而促使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提升,为集体、社会利益的实现打下稳固的基础。而作为利益过渡形态的集体利益,在充满阶级矛盾斗争的社会关系中,对于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整合及促进社会利益的快速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明确利益主体的最高形态是社会利益,而国家利益是社会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相对于利益主体而言,利益客体是利益主体所指向的客观对象。基本分为物质的、精神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利益客体等等。在这些利益客体中,不难发现,作为利益主体认识与创造的对象,利益客体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变革不折不扣的原始动因。其中物质与精神因素已然成为人们对于利益问题的判断标准。因此,邓小平认为,“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经济利益制度,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胜利保驾护航。此外,政治利益满足了政治主体之间的利益分布,人民民主专政等政治制度的实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利益分配提供了政治保证。作为保障人民文化生活的文化利益制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我国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相统一的要求,无论在内容、意义,还是在宣传方式上,文化利益制度建设的科学性成果都有目共睹。三是作为一对关系范畴的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二者相互依存和统一。利益主体以利益客体为对象,利益客体作为利益主体的对象而存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主动与被动、需要与被需要、满足与被满足等关系。因此,利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断被发现,不断被创新。利益客体对利益主体的用途主要体现在利益客体的辅助性功能。作为利益主体的人通常以创新性的活动来满足自己对利益客体的需求,并推动社会改革和革命。由此得出,社会是利益运作的最终表现形式,而利益为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邓小平人民利益观的科学内涵

以历史条件和革命建设为基础形成的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它不仅细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利益观,而且与时俱进,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并为我党在不同时代遇到的重大课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借鉴价值。

其一,群众路线是邓小平人民利益观的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反思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教训中邓小平阐述了群众路线思想。邓小平认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3]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实践成果。坚持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为人民群众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

其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人民利益观的物质基础。邓小平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指出,“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2]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不可忽视。利益存在于社会生产活动中,社会生产关系对利益的不同需要造成许多冲突与矛盾。而生产力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

其三,改革开放是邓小平人民利益观实施的有效途径。首先,回顾历史,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自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利益关系得到深刻调整,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发生积极变化。由此,“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其次,改革开放符合历史必然性。对内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经济转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不懈地加强和完善党内民主,不断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将民主和法制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对外开放,高姿态高层次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以开放促改革。最后,改革开放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并有助于增强我國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顺应世界历史潮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保障人民利益的顺利实现。

其四,共同富裕是鄧小平人民利益观的根本目标。邓小平认为,发展生产是前提,共同富裕是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利益主体多元化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共同富裕论实质就是共享利益论,二者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1986年8月,邓小平视察天津时就指出:“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2]“先富”带动“共富”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共同富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有利于解决人民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换言之,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利益标准就是经济标准,经济标准就是人民共同富裕的评判基础。因此,利益离开经济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为人民谋利益也无从谈起。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3]由此得出,经济利益是人民群众过上幸福日子的根本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三、邓小平人民利益观的现实意义

首先,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发展与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邓小平通过对客观现实的审视,把握人民各方面的具体利益诉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把人民利益至上提升至唯物史观的范畴。直至今日,细读我国为实现“中国梦”的治国理政方略,不难发现,一切发展为了人民的宗旨没有改变。无论是“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三严三实”,还是“五大理念”等等,归根结底,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没有改变。如,“五大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创新是发展的基点,协调是发展的节奏,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开放是发展的格局,共享是发展的目标。直观突出地表达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目标。

其次,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的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观的重要成果之一,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推进到新的理论高度,并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不断提高,不断强调人的价值,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已成为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代表,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而且表明了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同样符合“中国梦”的本质内涵。

最后,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对于解决我国当前各种社会矛盾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利益关系的变化成为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问题。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浪潮中,人民内部矛盾实则是利益关系的矛盾。社会矛盾的突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差距,群体之间、个体之间与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差距的扩大,导致利益矛盾的激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引发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与矛盾的突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障碍。而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在符合唯物史观的前提下,明确表达了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在发展和改革进程中逐步解决。从根本上考虑要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因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促进国家利益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合理运用邓小平的人民利益理论分析人民利益矛盾冲突的缘由,有利于在社会发展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利益矛盾的冲突,合理看待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物质与精神保障,最终实现国家、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人民邓小平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说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