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2016-10-18马光川夏光民

科技视界 2016年22期
关键词:突破课程改革困境

马光川 夏光民

【摘 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普遍推行的“三减”举措,在客观上有加剧课程任务重与授课时数有限之间对立冲突的风险。《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的案例实践典型刻画了其中的困境与问题。而创新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延展课堂教学链条、加强实践环节和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成为改革的着力点和困境突破的关键。

【关键词】课程改革;社会调查方法;困境;突破

为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其中,改变“应试教育”传统模式,鼓励创新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减课程、减课时、减课业负担(“三减”)的倾向,简单地把“三减”与创新划等号、与提高提高教学质量划等号。这显然在客观上背离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初衷,偏离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引致了新的问题与困境。

本文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改革为例,探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课程改革体系的新挑战与新突破。

1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的新挑战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在本专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普遍开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社会调查更是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的一般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然而,我们注意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在课程改革进程中亦不能摆脱授课时数减缩、甚或教学环节减少的命运。这在非社会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课程改革中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在某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原教学计划中《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为3学分、51课时(3课时/周),授课教师可以相对从容的完成授课任务,安排一些实训操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新教学计划当中,该课程被修订为2学分、34课时(2课时/周)。课时大幅缩水使得授课时间安排更加捉襟见肘。要知道,《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极强,也正因其超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性受到青睐。

新时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体系需面对自身知识、技术发展的挑战。大数据时代,社会调查的数据采集不断向规模大型化、采集信息化、手段多样化样态发展,这无疑增加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授课内容,也使得教学实习实训环节愈加不可或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增加了数据收集便捷性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调查的操控要求,从样本的抽取、数据的收集到过程的监控都进一步复杂化。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为例,访员在深入选中的样本村落之后,首先要完成的村落住户分布图的绘制工作,绘制分布图上传至调查监控中心,调查监控中心据此抽取调查样本户,而数据收集过程中如需更换被访户或被访对象,则由调查监控中心直接负责,访员无权随意更换。这就要求访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熟悉村落的基本结构,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规范操作,监控的要求和难度也都有所提高。近年来,除却全国规模的系列调查外,各省市也在忙于建构自己的数据库(像开始于2015年的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调查)。如此规模的调查靠单一的常设性调查机构是难以完成的,驻地高校就成为了社会调查具体组织者与实施者。显见得是,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要求的提高与教学链条与环节的拓展与授课时数的缩减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改革面临新的困境与挑战。

2 拓展实践教学环节是课程教学改革困境突破的关键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实质是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授课与“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拓展课程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破解课程内容不减反增与课堂授课时数减少对立的方案需要超越这对矛盾体自身,在对立双方之外寻求突破。

就《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而言,除了可资利用的有限的课堂授课时数之外,还要充分的利用小学期、寒暑假走进社会的时机补充课程的实习、实训环节。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大小学期设置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七月伊始,威海分校的学生就迎来了自己的小学期,许多实习、实训环节被集中安排在这一时段,当然也包括一些社会调查的项目。教师甚至高年级的学生都可依计划申报自己的研究团队,通常每个团队都会配备专任教师、研究生助教,并严格按教学计划规范操作。寒暑假社会实践也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就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而言,一般会在每年四五月份开始申报,并依计划在假期开始前完成社会调查的所有准备工作,包括学生的住宿等相关事宜。暑期项目一般也会有老师带队,有专任教师指导进行。

实地调研是《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不可或缺的环节,其重要地位与意义在课时减少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社会调查研究不是温室里的学问,“走进田野、发现中国”是课程的基础理念。而事实上,再生动、精细的原理讲解也敌不过复杂、动态的社会现实,毕竟课程教学更多展示的是一些理想模型。比如抽样,不过是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但一旦代入具体的情境就会复杂得多,一个环节的疏忽就可能造成偏差甚至抽样失败。以一个规模不算大的调查为例,我们要在一个县级市的抽取10个村居做300份问卷做调查,应该是整群抽样还是简单随机抽样?样本的代表性怎么保证?纸上得来终觉浅,经过实践检验的学问才是真正的学问、自己的学问。

“减”不是课程改革的目的,课程改革也绝不止于“减”,“三减”必须与“一创新”相结合——技术的创新、手段的创新以及理念的创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实践表明,创新才能促进改革目标任务的落实,创新才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新是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猜你喜欢

突破课程改革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