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传承文化精髓,激发品德课堂”的课改探索

2016-10-17黄军谊

江西教育C 2016年7期
关键词:课改合作探索

黄军谊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重“教学”轻“教育”、重“记忆”轻“认知”、重“背诵”轻“实践”的传统品德课堂教学已失去魅力,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学模式的兴起。

关键词:课改 合作 探索

一、课题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传统的品德课堂教学,注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将学到知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品德课的教育功能难以发挥出来。社会负面现象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在不同程度上腐蚀和毒害着青少年。

课程改革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增加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如播放中华优秀德育故事,学习《弟子规》,适当拓展、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喜闻乐见的相关案例或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认识成长中的自我,处理好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题研究问题存在的原因

1.现行教育体制原因

目前,我国的教育依然是一试定终身的制度。选拔人才凭考试分数决定,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2.学校教育方向原因

在高考、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为追求升学率不断加班加点,各种辅导班、提高班应运而生,人为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3.教师本身原因

迫于教育体制和考核压力,许多教师只注重眼前利益,在教学中依然采用旧的教学模式,谋求学生考试获得高分,不注重思想品德三维目标的落实。

4.家长教育方向原因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迫使小孩参加各种辅导班,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现实中许多孩子不堪重负,离家出走、自杀、杀人等现象触目惊心,令人质疑今天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

5.青少年本身原因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青少年接受信息变得多元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在不同程度上腐蚀和毒害着青少年。同时,青少年受本身阅历和认知能力的局限,容易出现道德缺失现象。

6.教材存在局限原因

现行的《品德》教材没有统一版本,编写的理念与思路各种各样,许多教材还留白,需要教师课后花费大量时间重新整合,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给高效课堂带来挑战。

三、在品德课堂传承文化精髓的对策与方法

1.播放德育故事,在故事中感悟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本轮课改,遵循“建构主义理论”,打破强行灌输知识的框架,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品德课堂教学,陶冶学生心灵,实现品德教育目的。

比如在学习《孝敬父母》时,要改变纯理论说教的讲课方式,用《弟子规》里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教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彼此团结友爱就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在学习“诚信为本”内容时,《郭汲候亭》故事中的郭汲童叟无欺、一言九鼎的故事,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教育的生动性,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讨论,打破品德课堂的沉闷与呆板,使学生提高了感悟,净化了心灵,从而实现课题研究价值德育与智育的成功对接,彰显品德课程育人的功能与魅力。

2.采访先进人物,从榜样中学习

品德课要真正发挥教育功能,必须把抽象的知识授课与身边榜样的宣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榜样身上汲取精神食粮,吸取智慧与力量,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觉行动。可结合教材《角色与责任》《人生价值》《与人为善》等内容,利用课外活动,带领同学们采访“孝老爱亲好人”“十佳美德少年”“无偿献血模范”等先进人物,学习榜样们至纯的孝亲行动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3.参加社会实践,从体验中明理

本轮课改遵循《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理念,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开展以开放性活动体验为辅的教学策略,把先进的课程理念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粹转化为切实有效的具体教学行为,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参加“国庆节”孝亲、“母亲节”感恩、“地球日”环保、春游实践等活动,在体验中明理,在实践中提升,不断提高素养。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能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激发思想火花,点燃灵魂深处的善念,练就一种修养、一种品位去捕捉、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善和人性中的美,让生命之旅“与善同行”“与德共存”,让这颗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心变得纯净、纯美。

四、在品德课堂传承文化精髓的实验成果

1.探讨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品德教育的三维目标

一是播放故事,树立正确是非观。在教学中,对《闵损芦衣》《蔡顺拾椹》《赵孝争死》等等德育故事的播放,可让同学们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感悟人生,从中汲取精神食粮、智慧与力量。在感性上提高了认知,理性上受到感染和震撼,效仿故事主人公的行为做事,为人处世,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二是自主探讨,提高思想境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学习《角色与责任》内容时,可结合《弟子规》里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相关教导与要求,让同学们在相互讨论中自我反省,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强化道德认知,提升思想境界,慢慢成为“道德人”“法律人”,懂得青少年要承担一定的道德与法律责任。在学习《抗拒不良诱惑》内容时,根据《弟子规》中的“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来探讨、解决“面对同学遗失在教室的手机应不应该拿”的生活难题,弘扬中华民族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

三是开展实践,提高责任意识。春游实践让学生学会用“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反思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同学们在春游时粗话连篇、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这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听之任之,要认真改过!”

四是辩论质疑,提高辨别能力。课改实践,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让他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学习身边的榜样,依靠坚强的毅力,良好自控能力做到不受外界影响,长期为社会无私奉献。在课堂质疑辩论中,让同学们明白德育故事《刘宠钱清》中的刘宠为什么在金钱面前能做到不动心,从而引发对刘宠为百姓服务品德的赞美与理性思考:“他有一颗为百姓服务的心。他没有成为金钱的奴隶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控能力。我们要向他学习。”辩论质疑的课堂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了课题研究的德育与智育的成功对接,彰显了品德课程育人的功能与魅力。

2.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培养孝心、爱心与善心

课改实践,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

结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总结,反省自我,分析得失或进退,及时扬善改过,不断提升自己。此外,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变化,调整学习进度,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比如我们有许多同学在学习《与人为善》时,结合自己做义工的经历认识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一个人处于逆境时,我们热情相助,就如雪中送炭,用人间的温暖给对方带来力量与信心,使他们有更大的勇气去战胜困难。”

3.拓宽师生交流领域

东南大学陈怡教授认为:教育既要重视共性,更要重视个性。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体,更要关注到一些表现比较“特殊”的学生,既要重视理性的培养和发展,更要重视灵性的培养和发展。

比如叶同学在课题实践中与笔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在笔者生日那天,撰写了一篇语言优美的小短文《半亩花田一生相依》作为礼物。文中写道:“能在忙碌中解脱劳顿,能在静夜里独对心灵,能在晨曦时思考未来,是一种无法言表的玄妙。那慈祥的笑脸,不时浮现在我心间。从那时起,我在半亩花田中永远都种着勿忘我,我的世界里只剩下勿忘我。”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笔者的信任与赞美!当期末考试尤其当她拿着本市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拥抱笔者时,更令笔者感到欣慰!

五、在品德课堂传承文化精髓的存在问题与思考

1.品德与成绩不成正比关系

品德教育要具备常态性,即需要长期不懈的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才能实现品德教育的目标。虽然课改实践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进步,感受到正能量贮存在他们心中,但学生的品德提升与学习成绩提高不能成正比关系,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2.现实教学遇到无形的阻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依然用考分来衡量学生成绩和教师的能力,不注重品德教育,这使得本轮课改受到了无形的阻力。

3.课题研究仍需要不断探索

课题研究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只有把课内抽象的知识与课外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相融合,才能让学生从实践中反思,从故事中感悟,从榜样中学习,自觉内化为行动,更好实现品德课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课改合作探索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校地合作促进居民健身的探析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