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客体矛盾及其统一

2016-10-17杨金荷

2016年27期
关键词:主客体客体矛盾

杨金荷

摘 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社会、国家作为践行主体而发挥作用,相应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被作用的对象即客体。在实际践行过程中,由于多元思想发展、网络监管力度薄弱、精英行为失范和学校教育乏力等因素,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客体之间的内化与外化、多样化与一元化、方向性与现实性存在矛盾。在分析矛盾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客体趋于统一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客体矛盾

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角度而言公民、社会、国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而发挥作用,相应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客体存在,即被作用的对象。从主体来说,公民主体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础也是不可缺少的主体实体。作为社会主体而言,其实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各行业、各团体和各领域发生作用的对象,是对公民主体践行结果的集中反应和扩大影响范围。国家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践行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者,在三个主体中处于领导地位。

从客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被作用的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需要主体去践行,最终目的是要在公民、社会、国家范围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使全社会都践行之。同时它的提出又为主体提供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和衡量尺度,践行只有以其为指导,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和多元文化冲击下紧紧抓住主流思想,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客体矛盾表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只有打牢基础建设,我们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提供坚实思想基础。探索践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及时对症下药以不断引导主体与客体日趋统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预期目的。

(一)内化与外化之间的矛盾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从内化向外化转化的过程,内化是前提条件,外化是最终目的。在内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认知、认同,即主体能自觉、主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后在“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吸纳以使自己的思想信念得到匡正和稳定发展,为外化的发展铺好道路。内化与外化的矛盾就是主体的“知”如何转化为“行”的困惑。“知”的实现可以通过理论灌输等方式来完成,相较于“行”来讲较为容易,而“行”绝不是一次、两次或者被动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更多的是当主体面临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时,其价值取向偏离原有的价值认知轨道,行为选择则反映出激烈的思想斗争,更多地表现出鲜明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选择倾向,也就是说“大部分主体的价值认同只是停留在认知认同或情感认同层面。”[1]主体在单纯的思想上希望自己的学识、能力在各自的岗位和领域能有所作为,能为社会建功立业,创造人生价值,然而在实际行动中却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是否受损,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或付出没有得认同和肯定,行为选择上就会出现偏差。

(二)多样化与一元化之间的矛盾

任何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仅在物质生产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而且在精神文化领域占据支配地位,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具有一元性和主导性。”[2]主体的多维性在行为过程中对价值的选择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性趋势。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客体则无法满足主体追逐利益的需要时,客体的价值和功能不仅没有得以实现,而且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就会表现出来: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主导地位,与各种非主流的思想意识作斗争来实现自己的统治功能。从学校教材到网络领域、从干部队伍选拔到党校等国家机构的管理,都体现了意识形态一元化的管理形式。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就业方式、收入分配格局都发生巨大变化,反映在社会意识和精神文化领域则表现出人们价值指导的多元化、主体价值选择的多样性趋势。

(三)现实性与方向性之间的矛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引导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培育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次都是从方向性的要求上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做出的规划,是预计要达到的理想状态,然而众多现象却体现着客体方向性与主体现实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是“现实”中的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根据自身的内在需要作出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他们关注的焦点和对需要的追求就会呈现出差异性。主体现实性与客体方向性的矛盾、主体实然与客体应然之间的不和谐,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客体矛盾的原因分析

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客体矛盾的原因纷繁复杂,追源溯流可以从改革开放之际说起,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分化凸显,以利益追逐为终极目标的现象愈演愈烈,反映到人的思想领域就突出地表现为价值多元化趋势明显,个人主义等思想逐渐占主导地位。下面具体分析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客体存在矛盾的原因。

(一)多元思想的发展日益成为现行意识形态新常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深入,传统单一的儒家文化对人们思想的统治已悄然发生变化,奉献精神、集体主义思想、乐于助人等优秀美德都逐渐淡出人的思想观念,多元化、多样化、多变化是现在人们价值观突出特点。这种变化在解放人们思想、给社会建设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对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带来困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普遍认同再到确立领导地位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客体只有打败旧事物,加强自身建设,才能确保为主体的价值选择提供健康的选择对象。

(二)网络监管力量薄弱强烈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我们不能小觑网络世界对多元思想传播的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以报纸等为传播媒介的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以专家、社会各类精英为传播主体的地位日益下滑,网络世界成为“三教九流之地”。以新兴媒体为传播平台的信息“鱼龙混杂”,一些包含暴力、色情淫秽、腐朽迷信等信息迎合了一部分人的现实需求。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度远远不及非主流思想,更不用谈对网民在网络世界发挥强有力的约束作用。“西方社会利用自身媒体强势的传播力,单边主导、定向输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进行‘劫持和‘绑架。”[3]

(三)社会精英(党员)行为失范影响国家领导队伍建设

精英人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中有特殊的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被社会精英践行起来就会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权威性。我国精英阶层总体而言是优秀的,大部分精英人才都能以自己的行为带领社会前进的方向,用实际行动阐述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努力做核心价值观的维护者。在这里必须得提到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应该是价值观践行的先锋者,时刻谨记价值观的要求,贯穿于生活、工作的各方面。社会中一些党员精英的失范行为不仅向社会传递负能量,严重影响着国家形象,还削弱了民众对共产党的归属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一旦主体不认同,内化外化的过程就无以实现。

(四)学校教育乏力是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客体矛盾的突出障碍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培养和形成的黄金阶段,学校教育是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目前各级学校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力度不够。一方面在利益得失、功力面前,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较量结果不言而明。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产生困惑与迷失,自身的价值观构建遭遇风险,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选择落后于学生发展实际的需要。在两方面的合力作用下,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立场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逐渐让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不进校园,走不上讲台。

三、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客体矛盾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作为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提出来的,是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所以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客体矛盾只能从主体身上寻找突破口。

(一)充分发挥公民主体性意识,加强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方面是加强公民思想上主体性意识。公民应该加强共产主义信仰培养,大力弘扬集体主义,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意识,个体只有在整体中才有存在的价值,个人利益的实现必须以集体利益为前提。只有在思想上加强公民的主体性意识,主体才能更好地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是展开行动上主体性作用。单纯的理论学习比较无味,结合实践才能激发主体的热情。由于主体层次的多维性和差异性以及主体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高低,在行动上发挥主体性作用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提供社会土壤

社会有序健康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制度供给不健全、社会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社会和谐。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客体的统一,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重要前提,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一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力保障。单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势单力薄,必须与法律、制度相挂钩,用法律和制度手段来保证其实施。在我国现有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一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奖惩制度、评价考核制度,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培育和践行的前提和保障。

(三)加强国家人才队伍建设,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路人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首先是一种国家行为。[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凝聚社会共识、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价值要求。从国家战略发展意义出发,国家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引领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潮流,更是对中国特色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责任担当。从理想状态上讲领导干部是社会的精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拥护者和率先践行人,而现实却总会给我们榔头一棒。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必须以思想建设为主,辅之以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只有从思想上肃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想,才能为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琳.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D]2011年5月.

[2] 彭维锋.关于当前我国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基于江苏省华西村的探索与实践[N].光明日报,2015-04-03.

[3] 李春生,何京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困境与多维路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1).

[4] 马永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体[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6(1).

猜你喜欢

主客体客体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矛盾的我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对矛盾说不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浅析“物我本相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