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物我本相因”

2017-04-07胡瑞霞

大观 2017年2期
关键词:主客体

摘要:本文从画品和人品有无关系为切入点,从唯物论的观点去分析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指出意识指导实践,但指导实践的的意识从生活实践中来,人的主观情感有客观物象的感受而来。“千人千面”归根结底是人从客观刺激下的主观情感的不同。即作品的好坏是创作主体在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的前提下,关键是主体的内心有无与物达到一定的境界。这种境界既是一种支撑画家内心的一种思想,从而上升到一种哲学理念。而道家的思想理念对这种境界在历朝历代的指引及影响力都是最深广的。道家思想对画家的思想及创作理念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指引作用,被众画家所崇尚。

关键词:主客体;师法自然;修心

“物我本相因”是一种绘画美学观念,是艺术家追求一种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相互作用来进行艺术创作的,是中国哲学美学的一大特征。绘画需要客观与主观的统一,那么绘画的画品与主体的人品就会产生必然的联系。文征明在《听竹》一诗中阐发了这种思想,“虚斋坐深寂,凉声送清美。杂佩摇天风,孤琴泄流水。寻声自何来?苍竿在庭圮。冷然如有应,声耳相诺唯。竹声良已佳,吾耳亦清矣。谁云在听竹,要识清由己……”竹声的清美从何而来?文征明不否认来自于竹子,并承认竹声“良已佳”但同时他又指出“谁云听在竹?要识清由几”。如果听者没有清高的思想感情和人品,就无法领悟竹子的声音的“清美”,本来竹子和人是两种不相干的事物,当竹子与听者的内心产生联系,方能感受到竹子声音的清美,这并不是一种“我思故我在”的思想,而是一种触景生情,是客观自然与主观情感的关系。不难看出,人的内心对艺术创造的作用是巨大的、直接的。

造化一词出自《庄子》, 是“道”自然地、无意识的造就了自然万物以及人类本身。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一个十分重要的绘画观念,历代画家除了向古人学习之余都离不开“师法自然”,我们都知道画画要取法于自然,重视“生意”的表现,只有向大自然学习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才会让我们的思维不陷入一潭死水之中。另外,藝术的重要价值在于他能“巧夺天工”,庄子认为“道”生出天地万物,就如一个艺术家那样巧妙而又不露痕迹的雕出了天地万物。因此,“师造化”并不是简单地描摹自然,更是要与“造化”争奇,从而创造出不离自然,又比自然更美的作品。

我国历代绘画批评与创作所遵循的准则即“六法”。“骨法用笔”与“应物象形”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绘画下笔之后就很难再收笔,所以那种表现力的用笔必然是下笔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立意,做到“意存笔先”,“意存笔先”必然要做到“胸有成竹”,“而胸有成竹”是一种主体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正是画家对生活中的感受存在在脑海之中。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不同,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各不相同。“气韵生动”是六法中的第一法,这是我国绘画创作水平的最高准则,也是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绘画所表现出来的动人的生命感、悠远的意境、深邃的境界等等。它不离规矩法度,但又非合乎于法度即能做到。他还需要画家具有广泛的文化素养以及富有深入的生活体验。

要做到胸有成竹要求画家在作画之前要有一个观察分析认识对象的过程。一个对物象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形象地过程。这种对现实生活艰苦的观察过程,是我国古代有成就的画家都经历过的。古人真实的表现自然,为了给自然的一草一木传神,曾经对自然做了何等缜密深入的观察。而这种由客观到主观的过程即是“走心的过程”,没有“心”的过程就不可能达到心物交融进入艺术创造。由于强调心灵感悟的作用,从中就会牵涉到画家的人品与绘画的关系问题。东汉扬雄在《法言·问神》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意矣,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明代文征明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清代的沈宗骞也说:“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芥舟学画篇》这些说法都明确的认识到了画家的创作、画家的艺术表现技巧和画家的思想、世界观有直接的关系。画家作品中的气韵不仅表现着现实对象的内在本质和内在生命,同样也是画家人品及情感的表现。

我国画家历来注重人品的修养,我国古代的画家认为画家人品的高下与他作品的气韵的高下有一定的联系。气韵的高下如何体现在绘画创作中呢?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流露其内心的思想感情。艺术创作本身具有的直感性和直觉性,使艺术家很难掩盖其真实的感情。生动真实的描写了显示对象的内在本质、内在生命,同时又体现出画家思想感情的画,即是气韵的表达。我国绘画十分注意在绘画中抒发画家的内心感受,但情感只有通过对对象的真实描写而书写出来,才是真实的、感人的。

绘画是一种长期的精神劳动。它要求画家具有高深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艺术修养是画家的人生经历、学养沉淀、胆识、才识等几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不同的阅历决定了其读书时的理解程度,当然也决定了对道家思想的吸收程度。画家独特的个性,直接影响着他的绘画风格。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生活态度,人际关系、生活阅历、文化层次,还有个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等决定着他们的笔墨语言,造型程式和构图方式。画家在从事创作之前,不仅要对所描绘的对象有充分的认识,还要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思考,并对所要描绘对象进行研究、分析、主观取舍。但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够看到表象下面的本质,这种本质是是一种所认识的物象能形成比较完整的、鲜明的艺术形象的总体。一直闭上眼睛能够浮现在脑海之中,可以用笔墨语言准确的表现。正是“胸有成竹”的体现。

中国画自从接纳道家思想,不仅掌握“技”更要将“技”上升到“道”,他的含义便发生了质得变化。由具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艺术范畴上升到哲学范畴。尤其是上升到哲学范畴之后,中国画的魅力便增加了。当绘画之道和哲学的思维渠道接轨之后,绘画的范围和画家的视野显得十分宽泛。画家一旦领悟透彻这层玄机,他下笔显得十分自由和灵活。束缚他的条条框框随之自然而然的自然解除。他的笔下就有了象外之意,艺术的感染力就会增强。而这个过程就是一种修行,一种自身思想的修行。也是我们在不断追寻的。

【参考文献】

[1][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廖群.中国审美文化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48.

[3]刘玉香.《南华经》导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23.

[4]潘天寿.元代绘画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5]王永亮.中国画与道家思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6]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李涛.元代绘画艺术[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胡瑞霞(1990-),女,汉,浙江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主客体
《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对新时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黑格尔的主客统一解决路径及历史回响
马克思主义关于主客体辩证关系对大学班级建设的启示
价值论视角下传统媒体离职潮再思考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历史建构及其当代导向
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秘密
论电视新闻采访中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控
双主体、主客体争鸣是对问题的深化研究
城市经营是政府的特殊经济职能
从“反对阐释”理论看摄影艺术本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