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2016-10-14刘海生魏云平唐军齐铁力王天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

刘海生 魏云平 唐军 齐铁力 王天杰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企业体制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构建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新的能力培养模式,将企业实际项目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是目前实践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23-02

一、引言

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的对接,也用来推进学校本身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实践教学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是培养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和改进了理论教学,它与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设计科学、系统、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当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整体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教学条件及重要性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教师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以理论讲授为主,以实习实践为辅,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2)实验课内容缺乏系统性,课程间的相互联系薄弱,实验难度不够,实验过程简化,完成实验项目时间过短;实习案例陈旧,实习内容过时,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3)学生方面,因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以理论课考试为主,轻视实验课,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实践环节敷衍了事。(4)实践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一直处在被动的状态,缺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何从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保证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我们从实践能力、实践体系、实践模式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一种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炼

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同理,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想适应企业需求,各专业就必须提炼并培养学生具有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关键。为此专业核心实践能力的提炼至关重要。

通过企业调研、用人单位反馈、毕业生座谈等形式,结合学院的定位和本专业定位,旨在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型和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的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将控制、计算机等电子信息类技术应用于机械产品和系统的设计与制造,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突出能力培养,构建出“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三层次能力结构。三层次模块呈递进关系,基本能力侧重操作性,专业核心能力注重技术应用性,综合应用能力强调综合实践性,注重“产品”教学、创新制作和新技术应用。

专业基本能力是完成核心能力、综合应用以及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能力,它包括基本工艺操作能力(金属冷加工、热加工、电工等)、课程实验能力(材料机械性能测试、几何量公差基本测量等)和通用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等,在于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专业核心能力是完成专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包括专业设备运行操作实训、零件加工精度与装配实验等,它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常用的技术,要求学生在实践环境中能运用一项或几项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是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为目的,以实际或模拟(仿真)实际对象为背景,着重培养学生在职业环境下,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的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拆装、夹具设计实训、液压与气动实训、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项目,并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模块。

在三层次能力结构之外,辅助以产学研合作体系,以实现企业与高校的有效接轨,避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象,提供给学生一个实际操作与适应社会的良好学习平台,使学生可提前了解行业企业,认识社会,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产学研用的合作教育模式,即将企业实际项目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实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促进教学发展。

将课内教学向课外教学延伸,开设了课外强化班,充分利用学科竞赛、创新立项、教师科研等资源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强化训练,重点强调工程意识、工程素質的培养,并建设了工程训练项目库。该班学生通过项目一贯制培养方式,在毕业前经过了测绘—建模—设计—制造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项目训练,让学生在真实工程情境中锻炼其工程应用能力、工程素养和工程意识。与此同时,为每个学生建立工程项目训练档案,作为就业时能力证明资料。

将课堂由教室向室外延伸,带学生进工厂,聘请企业工程师现场讲解课程内容,展开切实的合作教育。积极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开展教学方案的规划和设计,由来自企业、行业一线的优秀兼职教师主讲专业技能课程。实习基地实现教学交流常态化,积极推进合作办学。以丰富实习内容为主增建实习基地,目前此类实习基地已达到8个,满足了教学需要。

将课堂实验教学向开放性试验、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延伸,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级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项目竞赛,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仅去年一年我院就取得了国家级及省级各类竞赛奖励77项。学生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各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贯彻落实“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毕业设计(论文)结合产品设计、制造、区域经济分析研究等进行,部分结合就业单位生产实际题目实现“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条龙。

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阶段制定培养目标。例如大学一年级学生主要开展实物测绘及绘图表达训练;针对测绘设备,二年级主要进行原理及结构分析,三年级结合理论课程进行工艺设计,等等。细化教学管理文件,如要求毕业设计(论文)三年题目不重复,选题来自生产企业第一线,说明书和论文全部查重,抽查外审,外审一票否决等制度,制订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相关标准》,细化各类题目具体要求,各个环节都严格把握学术水平和写作进度。

实施“一贯制”的实践项目。多门课程协同,多名任课教师指导,从一个工程实例入手,围绕问题的提出、解决方案的确定、具体方案的设计实施等展开讨论与分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论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企业体制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构建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新的能力培养模式,将企业实际项目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是目前实践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我院构建的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思路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了实践检验,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果莉,李文哲,杨方,王立舒.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1):14-16.

[2]严薇,袁云松.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9).

[3]韩彩霞,谢建群,罗子波.分层实践教学,逐步推进创新能力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3):102-104.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浅谈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瑞典“移动谷”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