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埋针配合术后系统早期活动预防高龄股骨粗隆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2016-10-12万桃红邓雄伟蒋舒芳胡和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周径二聚体肢体

万桃红 邓雄伟 蒋舒芳 胡和军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骨八科,南昌330038)

穴位埋针配合术后系统早期活动预防高龄股骨粗隆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

万桃红邓雄伟蒋舒芳胡和军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骨八科,南昌330038)

目的探讨穴位埋针配合术后系统早期活动预防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1例、对照组49例。实验组采用穴位埋针配合术后系统早期活动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护理,比较2组患者D-二聚体、APTT、PT及踝上5 cm、髌下10 cm、髌上10 cm肢体体表温度及周径。结果2组患者术后第7天实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踝上5 cm、髌下10 cm、髌上10 cm肢体体表温度、肢体周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穴位埋针配合术后系统早期活动可有效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穴位埋针;系统早期活动;老年科;股骨粗隆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脉痹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临床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越来越多。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如无明显手术禁忌症,临床医师都会选择手术治疗。深静脉血栓(DVT)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多形成于下肢,严重者血管内栓子可自行脱落上行回流至肺动脉,导致肺栓塞引起患者猝死[1],成为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选择有效的方法预防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十分重要。本研究采用穴位埋针配合术后系统早期活动,探讨其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病例为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的患者,共100例,男40例,女60例;年龄均大于70岁,平均7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6天,平均4天。所有病例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手术治疗。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1例,对照组49例,术前双下肢静脉彩超均排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组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基本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s)]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例±s)]

注:年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手术方式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

组别男女年龄(岁)手术方式股骨近端髓内钉动力髋股骨近端钢板实验组2031 77.30±7.50受伤至手术时间(天)3.54182对照组2029 78.20±7.304.03982 χ2值0.26040.10120.1032 P值>0.05>0.05>0.05>0.05

1.2治疗方法

1.2.1试验组术前3天:选取穴位:①水泉穴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地机穴位(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足三里穴位(位于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筑宾穴位(位于内踝上5寸)。②患髋大粗隆周缘选取4个阿是穴,进行穴位埋针。埋针时间至少12小时。

手术当天:由于麻醉、伤口疼痛和术中出血,手术当天给予抬高患肢30°,麻醉清醒后即指导患者主动练习深呼吸,踝关节被动背伸、跖屈和踝泵运动,以上每个动作10次为1组,白天每2 h练习1组,肌肉被动按摩,包括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的按摩,按摩方向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每2 h按摩患侧肢体一次,每次5 min。

手术后1~6天:从术后第1天开始,同术前给予相同穴位埋针,埋针时间至少12 h。髋部阿是穴由于有手术切口,不给予穴位埋针。从术后第l天开始变被动运动为主动运动,包括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及踝泵运动,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等长收缩训练,以上每个动作持续3秒,每个动作10次为1组,每2 h练习1组。以上动作均在受到统一标准培训的护士协助和指导下完成。

1.2.2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宣教,如抬高患肢,多饮水、多食粗纤维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等,系统的功能锻炼同实验组。

术前1天及术后7天每日8:00测量或监测DVT的相关临床症状:肿胀、皮温。其中肿胀使用软尺分别测量健肢和患肢踝上5 cm、髌下10 cm、髌上10 cm肢体周径;皮温使用皮温测量仪分别测量健肢和患肢踝上5 cm、髌下10 cm、髌上10 cm肢体表面温度。

术前1天和术后第7天抽静脉血查:D-二聚体、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以上指标可反应血液的纤溶和凝血状况,是诊断DVT的重要参考指标。术前测量的目的是排除术前可能己患有DVT的病人,术后第7天测量是由于术前3天血浆D-二聚体易受手术应激影响而升高,但应激导致的升高持续时间较短,术后第3~4天可恢复正常。而由于DVT导致的D-二聚体升高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可持续20天左右,且DVT90%以上发生在术后7天以内,因此选择术后第7天再次抽血检查。

1.3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前后D-二聚体、APTT、PT的变化;比较两组踝上5 cm、髌下10 cm、髌上10 cm肢体体表温度;踝上5 cm、髌下10 cm、髌上10 cm肢体周径;测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及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2 结果

实验组50例患者经穴位埋针配合术后系统早期活动,伤肢肿胀、疼痛较对照组轻。2组用药前后D-二聚体、APTT、PT、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51例中术后2周行双下肢彩超检查均未见血栓形成,对照组49例中有1例出现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后转入外科行溶栓治疗。

表2 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D-二聚体、APTT、PT比较(±s)

表2 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D-二聚体、APTT、PT比较(±s)

注:D-二聚体单位为:mg/L。表2手术前后指标比较(x±s),2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第7天实验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第7天2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组别D-二聚体0.925±0.386 0.628±0.403 0.936±0.265 0.772±0.523试验组术前术后7天对照组术前术后7天APTT(s)30.21±4.1539.91±3.0929.59±3.1929.14±6.04 PT(s)12.03±1.2912.18±1.4512.06±1.3612.14±1.62

表3 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踝上5 cm肢体体表温度及肢体周径的比较(±s)

表3 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踝上5 cm肢体体表温度及肢体周径的比较(±s)

组别实验组33.71±0.4134.78±0.6519.50±1.2520.12±1.33肢体体表温度(℃)术前术后7天肢体周径(cm)术前术后7天对照组33.82±0.3335.67±0.9519.30±1.3420.95±1.35 P值0.194(>0.05)0.003(<0.05)0.488(>0.05)0.003(<0.05)

表4 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髌上10 cm肢体体表温度及肢体周径的比较(±s)

表4 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髌上10 cm肢体体表温度及肢体周径的比较(±s)

组别实验组35.21±0.3435.25±0.9145.10±3.7645.93±5.15肢体体表温度(℃)术前术后7天肢体周径(cm)术前术后7天对照组35.32±0.4035.94±0.6744.60±4.3347.52±4.07 P值0.178(>0.05)0.000(<0.05)0.710(>0.05)0.002(<0.05)

表5 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髌下10 cm肢体体表温度及肢体周径的比较(±s)

表5 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髌下10 cm肢体体表温度及肢体周径的比较(±s)

组别实验组34.52±1.0234.20±0.8532.50±2.1233.55±3.90肢体体表温度(℃)术前术后7天肢体周径(cm)术前术后7天对照组34.32±0.6035.50±0.9333.00±2.7035.16±2.68 P值0.354(>0.05)0.002(<0.05)0.302(>0.05)0.001(<0.05)

表3~5结论:术前2组踝上5 cm、髌下10 cm、髌上10 cm肢体体表温度及周径无差异;术后第7实验组踝上5 cm、髌下10 cm、髌上10 cm肢体体表温度及周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临床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越来越多,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如保守治疗,治疗疗程长,护理困难,且由于长期卧床出现肺部感染、褥疮、尿路感染、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严重将危及生命。故对于此类患者,如无手术禁忌症,现大多数医院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有效固定骨折断端,有利于患者患肢早期功能锻炼,便于翻身护理,减少上述并发症。

骨科大手术DVT的防治已被广泛关注[2],目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可归类为:药物、机械、药物机械联合应用的三方法。临床主要的预防办法是使用抗凝药物、减少对静脉内膜的损伤和促进下肢静脉血流。其中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是护理工作可以干预的。因此,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来预防DVT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国外用来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预防DVT的方法主要有弹力袜、足底静脉泵、下肢间断气体加压装置、下肢功能锻炼器等,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DVT的发生,但存在需要仪器设备、费用较昂贵、使用不方便、病人感到不舒适、增加术后出血量等缺点[3]。早期锻炼的方式来预防DVT具有经济方便,副作用小,易被患者接受等特点,且临床经验与观察认为对预防DVT有效[4]。术后早期活动可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血流瘀滞,因此可以预防DVT的发生。有研究证明DVT多发生在术后早期,约50%的DVT发生在术后第一天,30%发生在术后第二天,甚至手术过程中血栓己经开始形成,高峰期于术后1~7天,临床观察越早活动,预防DVT越有效。但由于手术、创伤、麻醉、伤口疼痛、出血等原因,患者很难进行有效的主动活动。因此多数报道运动开始时间为术后第一天,这样就错过了预防DVT的最佳时间。本研究的系统早期运动方案是根据血流动力学临床经验制定的,具有符合临床特点、开始时间早、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即在术后当天病人返回病房后,采用下肢肌肉按摩和被动运动的方式,既可迅速缓解手术过程中导致的下肢静脉血流淤滞,又易被患者接受。

中医学认为手术、创伤、麻醉、长期卧床等因素均可导致瘀阻脉中,营血回流障碍,久疲化热,水津外溢,聚集为湿,湿热互结而发病。骨科大手术后机体气血虚弱,脉道不充实,导致气滞血疲为主的虚实夹杂证。深静脉血栓的病理基础为湿、热、瘀、虚,瘀血和湿阻是其主要致病因素[5]。因此,去瘀通络为治疗大法。中医药在治疗和预防静脉血栓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日益受到重视。有临床报道早期功能锻炼配合中医按摩手段预防髋关节及下肢手术后深静脉栓塞效果好[6]。穴位埋针属于中医特色,该研究选取足三里穴位、水泉穴位、筑宾穴位、地机穴位,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胃经、胃气的汇合之处,通过埋针可以调理胃气,温中散寒。水泉穴为足少阴之郄,为肾之气所深聚处。此穴埋针可以清热益肾、通经活络。筑宾穴、地机穴均有散热降温、宁心安神、健脾渗湿、活血通络、理气止痛作用。通过刺激髋部周缘阿是穴位对局部疼痛的气血阻滞有消散作用外,还能对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7]。局部穴位埋针可以缓解局部肿胀及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穴位埋针配合早期系统活动有助于减轻DVT相关症状、可降低患侧肢体皮肤温度、可减轻患侧肢体肿胀。D-二聚体是己交联的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它的生成或增高直接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其血浆中水平可代表体内凝血酶的活性及纤维蛋白溶解酶的生成情况,可作为体内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有助于血栓前状态及血栓形成的诊断,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95%和77%[8]。D-二聚体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表明DVT的风险越大。我们研究表明穴位埋针配合术后系统早期活动也可降低D-二聚体。

总之,穴位埋针配合术后系统早期活动可预防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塞形成,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时会云.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8(28):48.

[2]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草案)[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10):790.

[3]Jack H,Agnes Y.Howwe diagnosis and treat deep vein thrombosis blood[J]. Blood,2002,99:3102-3110.

[4]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5):330-332.

[5]白广德.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1,24 (6):33.

[6]郝红霞,张祖平.早期功能锻炼配合按摩预防髋关节及下肢手术后深静脉栓塞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4,28(9):3155-3156.

[7][8]邓雄伟,徐南云,胡和军,等.补阳还五汤预防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7):46-47.

Study on Acupoint Needle-Embedding combined with Postoperative Systematic Early Mobiliza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DVT Formation following Elderly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WAN Taohong,DENG Xiongwei,JIANG Shufang,HU Heju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Hongdu Hospital of TCM,Nanchang 330038,China)

Objective To discuss clinical effect o f acupoint needle-embedding combined with postoperative systematic early mobilization in the prevention of DVT formation following elderly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Methods 100 cases of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 group of 51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49 cases.The treatment group adopted acupoint needle-embedding and systematic early mobilization.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conventional nursing.The figures of the two groups in D-dimer,APTT,PT,as well as body surface temperature,limb circumference of 5cm(centimeter)above the ankle,10cm below the patella and 10cm above the patell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Seven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authors found D-dimer,body surface temperature,limb circumference of 5cm(centimeter)above the ankle,10cm below the patella and 10cm above the patella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The acupoint needle-embedding combined with postoperative systematic early mobilization could prevent DVT formation following elderly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effectively.

acupoint needle-embedding;systematic early mobilization;geriatrics;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deep vein thrombosis;prevention;vessel bi-disease

10.3969/j.issn.1672-2779.2016.18.043

1672-2779(2016)-18-0096-04

(本文编辑:李海燕本文校对:胡和军2016-04-27)

江西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科研课题(No:2015A220)

猜你喜欢

周径二聚体肢体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冰硝散外敷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的应用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