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引流方法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效果评价

2016-09-24温茂清赣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赣州341100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2期
关键词:硬膜积液血肿

温茂清(赣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赣州341100)

不同引流方法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效果评价

温茂清(赣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赣州341100)

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方法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引流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9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引流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顶结节或最厚层面钻孔向下或向后置管引流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向前额顶方向置管改变引流方向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血肿消失时间、残存硬膜下积液情况、血肿复发情况及引流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肿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残存硬膜下积液率、血肿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引流管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向前额顶方向置管改变引流方向的方法引流,能够缩短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血肿消失时间、引流管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残存硬膜下积液率、血肿复发率。

血肿,硬膜下,慢性;引流术;导管,留置;临床对照试验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病症,手术清除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研究科学有效的清除措施对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有重要意义。顶结节或最厚层面钻孔向下或向后置管引流法是清除血肿的常用方式,但术后仍复发和发生并发症,引流置管时间也较长[1]。近几年报道指出,向前额顶方向置管改变引流方向引流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可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2]。但上述2种引流方法有何优劣,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比较。本研究对本院采取上述2种引流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9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其中侧额颞顶慢性硬膜下血肿76例,双侧额颞顶枕慢性硬膜下血肿19例;血肿量50~100mL,发病时间为21 d至半年;其中有明确创伤史59例,无明确创伤史36例。部分患者伴头昏、头痛、一侧肢体麻木不适或步态不稳、偏瘫、言语障碍、智力迟钝或抽搐。按照临床引流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中男36例,女9例;年龄62~87岁,平均(68.33±4.98)岁。对照组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63~88岁,平均(70.17±5.87)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引流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向前额顶方向置管改变引流方向的方法引流。选择头颅CT靠近额顶部积液量最厚层面长轴后近枕部的枕顶或枕颞位置为手术穿刺点,取长约3 cm头皮切口,做好标识;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切开头皮全层,向后斜面颅骨钻孔后切开硬膜,轻柔置入10号脑室引流管,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淡红或清亮后,拔出脑室引流管并将脑室引流管用小剪刀剪2~3个侧孔,用咬骨钳向枕颞或枕顶方向咬一斜形骨槽,并在切口后下方2 cm处切一约5mm小切口,引流管经此小切口向上向前额顶方向轻柔置入5号脑室引流管外接引流袋,深至颅骨外板4~8 cm,牢固固定引流管,术后采用头低脚高位或平卧位,每天补液量2 000~2 500mL,持续引流2~5 d[3]。复查头颅CT硬膜下血肿基本消失可拔除头部引流管。对照组患者采用顶结节或最厚层面钻孔向下或向后置管引流法引流。

1.2.2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肿消失时间、残存硬膜下积液情况和血肿复发情况,并记录两组患者引流置管时间、住院时间。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血肿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血肿消失时间为(7.22±2.08)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0.24±2.4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残存硬膜下积液情况、血肿复发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残存硬膜下积液率和血肿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残存硬膜下积液情况、血肿复发情况比较[n(%)]

2.3两组患者引流管置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引流管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引流管置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引流管置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引流管置管时间 住院时间45 50 3.55±0.47a9.64±2.88 5.68±0.48a12.33±2.77

3 讨 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包括血肿液高渗透学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等引起,同时诱发该病复发的因素也较多,包括高龄、巨大血肿、脑萎缩、肝肾功能不全等,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4]。

通过内镜观察血肿包膜的超微结构,能够发现包膜内的毛细血管壁发育不够完善,血管内皮细胞之间有间隙,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开放,管壁内皮细胞吞饮泡较多,基地膜形成不好,血小板黏附在有间隙的毛细血管间隙处,或内皮细胞脱失的管壁上,血小板脱颗粒,伴发纤凝,从而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易引起出血和血浆渗出[5]。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其实是膜性夹层血肿,局部纤溶功能亢进是慢性硬膜下血肿重要的促发因素[6]。在新月形或半球形血肿的长轴后侧选择穿刺点钻孔,向前额顶方向置管改变患者引流方向引流,术中给予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清除血肿内纤溶物质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通过静脉滴注增加患者颅内静脉压及颅内血流量,促进脑复张后挤压硬膜下积液后使其更容易通过引流管引出。患者颅内硬膜下积液或积气多位于额或额顶叶,引流管前端位于额顶叶,后端从枕顶或枕颞处引出,患者硬膜下积液从高处往低处引流,较置管向下方向引流明显充分完全[7]。引流管头端置于额叶皮层处可以通过排除颅内积气,达到减少术后血肿复发的目的。

向下或向后引流时,待积液减少后复张脑组织挤压引流管并可能封闭引流管侧孔,导致患者其他地方硬膜下积液或硬膜下积气无法引流出体外。通过切口附近一小切口引出引流管,术口缝合严密,可完全避免患者术口渗出,减少颅内感染机会;通过颅骨斜面钻孔及咬一骨槽而使颅内硬膜下引流管摆放更直,避免患者因为颅骨厚引起引流管过分折叠而造成脑实质明显挤压,从而明显降低诱发患者癫痫发作、避免撕裂蛛网膜引起硬膜下积液无法吸收好转及引起术口脑脊液漏的可能[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肿消失时间、残存硬膜下积液率、血肿复发率、引流管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该方法应用效果较好。

总之,采用向前额顶方向置管改变引流方向的方法,使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硬膜下积液及积气引流更完全,可减少引流置管时间,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残存硬膜下积液率、血肿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1]赵凤鸣,张庚申,武海龙,等.微孔导管灌洗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8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5,55(6):106-107.

[2]许晶廷.慢性硬膜下血肿引起同侧肢体活动障碍2例[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9):30.

[3]项欣欣.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6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7):17.

[4]蒙文杰,覃桦荣,黄永鹏,等.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单孔双管引流手术治疗体会[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5,15(2):178-180.

[5]陈伟轩.扩大骨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研究探讨[J].黑龙江医药,2015,28(2):386-388.

[6]孙彦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30例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3):115.

[7]王磊,李亚捷,李追风,等.微创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J].吉林医学,2010,31(3):291-294.

[8]袁俊兴.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4):197-198.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2.033

B

1009-5519(2016)02-0249-03

2015-08-03)

猜你喜欢

硬膜积液血肿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腹水、胸水、心包积液,都是什么病?
蒙医结合微创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分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