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破万卷

2016-09-10孙志学陈长礼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呆子有神遍数

孙志学 陈长礼

小时候听老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直觉得这个句子很好。后来知道这个诗句出自杜甫的一首长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是这样的: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健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其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诗向来被很多人津津乐道。人们一直把它作为一个人学识渊博的象征,或者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目标。关于这句诗的理解,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某财主家有一个呆儿子,长到七八岁还什么都不会。于是财主就请了一位先生教他念书。一天,刚吃过早饭,呆子歪着脑袋得意地对他爸爸说:“先生教的我都学会了,我想出去玩。”财主不信,就出了个作文题目,让他回房中去写一篇文章。眼看到了中午,还不见儿子出来交卷。财主有点不耐烦了,就走进房间。只见屋里满地都是撕破的书,呆子还在直眉瞪眼地撕着,累得满头大汗。财主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呢?”呆子噘着嘴嘟囔起来:“老师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我这半天才撕破了一百多本,真是累死人了!”听了这话,那财主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

故事中的呆子对于“破万卷”的理解,让人感到好笑。那么,应当怎样理解“读书破万卷”呢?

明末清初的学者仇兆鳌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说法。他认为,所谓“读书破万卷”,应当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如有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到卷易磨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

根据仇兆鳌的说法,读书破万卷的“破”字,首先是指从数量上突破。胸罗万卷,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万卷”应当首先从阅读数量上理解。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相呼应的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百”也是说的数量。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首先应当有相当的数量,才可能有较大的提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向来是成功学者的修身目标。纵观历史,像司马迁、马克思、毛泽东等等伟大人物都是“读万卷书”的榜样。

第二,破万卷的“破”,也可以从书的形体上来理解,那就是书的形体被磨破。就像孔子读《易》,读到韦编三绝的地步,书卷就容易磨破。孔子读《易》读到了什么程度?读到多次把装订书简的熟牛皮绳都磨断了,可见读《易》的时间之久,遍数之多。关于读书遍数多的例子不胜枚举。“读书破万卷”用一个“破”字来形容读的遍数之多。

第三,破万卷的“破”,还可以说是从机理上参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到一定的程度,书中的意蕴自然就会理解,这就是从机理上参破。举例来说,对于《阿Q正传》的阅读,王冶秋有一段著名的评论。王冶秋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十四遍以上:读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阿Q与你自己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一化为你的亲戚朋友;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第十一遍,扩大到全国;第十二遍,甚至扩大到洋人的国土;第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如此,随着一遍一遍的深入阅读,作品的意蕴就会逐步被读者参破。

我们强调“万卷”和“百遍”,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参破书中的道理。万卷和百遍是对阅读程度在方向上的提倡,而不是数量上的硬性要求。人生短暂,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读到万卷,也不可能每一部书都读百遍。所以我们更应当看重读书的质量,更应当注重从机理上参破。当然,机理上的参破又是以数量上的突破和形体上的磨破为基础的。

赵普对《论语》这部书读得烂熟;约翰·班扬毕生也只熟读过一部《圣经》;陆宗达当年翻烂了三本《说文解字》,从此做起学问来,轻松得如庖丁解牛。

赵普、班扬、陆宗达都曾经熟读一部名著,都读到了烂熟的程度,他们也都自然而然地成为各自领域的成功者。如果在阅读数量上突破了万卷,阅读程度又达到百遍,甚至把书本磨破,然后又能读懂悟透参破书中的义理,兼具这三个方面,那就是十足的“读书破万卷”了。

陈长礼,孙志学,教师,现居山东邹城。

猜你喜欢

呆子有神遍数
呆子吃盐
写作得良方,下笔如有神
写作经常练,下笔如有神——读小学作文的随堂练笔
使用调整画笔 让人物眼睛更有神
抛石挤淤换填处理津港高速垃圾填埋段路基的试验研究
数羊
大头呆子
呆 子
题不在大有神则灵:对一道高考选择题的探究
堆石坝粗粒料施工参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