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中色彩的运用

2016-09-10布明明朱思克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2期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热血

布明明 朱思克

鲁迅先生对色彩有着特殊的敏感和专门的研究。黑色是先生钟爱的颜色。许广平曾回忆过鲁迅上课的情景,“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来了,笔挺地竖立着的头发粗而且硬,大约有两寸长,褪色的暗绿夹袍,褪色的黑马褂,简直是一团的黑。”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喜欢用黑的色调。如黑暗的闸门、黑色的夜、黑色的影、黑眉黑眼黑脸黑衣人。在他的作品中,黑色象征着麻木愚昧的灵魂,“吃人”的冷酷阴暗的社会。

白色也是鲁迅先生作品中常见的色彩,如清白的脸色,乱蓬蓬花白的胡子,半头白发……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白色也多是一种凄冷、伤感的色调,给人一种悲凉、寂寞的感觉,暗示着人物的悲剧命运;有时白色还往往象征着恐惧、虚无和死亡。

显现艳丽色彩的句子在先生的作品中也是有的,如《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闰土“紫色的圆脸”,带着“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到海边捡贝壳,红的绿的都有”。这里纯净、亮丽而又活泼的色彩,构成了一幅“神奇的图画”,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少年心灵状态的折射——这颗心灵是纯真的、自然的、活泼的!然而这些色彩是主人公记忆中的色彩,跟作品中现实灰暗的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现实中的压抑,主人公心中的迷茫。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用的最多的、最基本的色调仍是阴冷灰暗的色调。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先生运用了“浓黑”、“鲜红”、“绯红(淡红)”等色彩,有着丰富的意蕴和无穷的魅力,有着强大的表达力量。

一、浓黑——时代的底色

鲁迅先生写作《记念刘和珍君》目的之一为揭露执政府的残忍暴行。当时的执政府是怎样的执政府呢?我们还得从“三·一八惨案”谈起。

军阀混战,外寇入侵,爱国群众想借助请愿的方式向段祺瑞执政府施加压力,让政府采取应对措施。然而面对手无寸铁的爱国群众,卫兵向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砍打杀,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爱国青年都是在当时遇害的。“三·一八惨案”后,反动文人又对烈士们进行污蔑,说他们是“暴徒”,是“受人利用的”。

“然而墨写的谎言,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中国只任虎狼侵食”(《无花的蔷薇之二》),群众的爱国请愿遭到执政府的虐杀,虐杀后还要污蔑。这就是执政府的作为,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反动的政府,吃人的社会,让鲁迅先生悲愤至极。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黑色是一种色彩,是当时的时代底色——何况又是着一“浓”字。浓黑,它让人看不到光明,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压抑,让人恐怖、痛苦、窒息。我们也许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但是看到“浓黑”,就能想到地狱——鲁迅先生把当时的社会气氛称为“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浓黑,让我们触摸到无处不在的恶的气息。世界为何如此的浓黑?因为统治的黑暗。这才有文章中对执政府虐杀群众的详细描述。“浓黑”让我们毛骨悚然,对于作恶之人恨之入骨,而又时时担心美的毁灭。浓黑,又让我们敬佩于志士的勇气。浓黑中处处充溢着死亡的味道,懦弱者只有紧闭眼睛,在虚无的梦中苟且偷生,而真的猛士却睁大眼睛,寻找光明。猛士的勇气在浓黑中熠熠生辉。

二、鲜红——血染的风采

《记念刘和珍君》也是献给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世界能拥有光明和温暖,不畏宙斯的惩罚,把火送到人间。他的奉献和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就是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他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淤积的凝血,在浓黑的时代里寻找光明。民族危机之时,她们欣然前往请愿,寄希望于执政府。然而,徒手的请愿者却遭到执政府枪棒的虐杀。面对执政府血腥的屠杀,她们拒绝退缩与逃避,终于在执政府门前喋血了。

鲁迅这样来评价烈士:“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文中也多次提到“鲜血”、“喋血”、“杀人者脸上的血污”、“血色”——鲁迅又给文章增添了另一种色彩——鲜红色。

鲜红是青年的热血,是有温度的;鲜红代表着生机与活力,体现了中国女子干练坚决,百折不挠的气概,更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与反抗的精神;鲜红让我们看到烈士精神的高贵!鲜红是浓黑中的希望之色。为了正义,猛士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让我们敬佩,而刽子手的凶残也就跃然纸上了。鲜红让鲁迅先生的爱与憎更加的清晰。鲜红更是火的颜色,引领着我们在黑暗中前行。鲁迅先生说:“石在,火是不会灭的。”浓黑中的鲜红,恰如普罗米修斯之火,虽然周围的世界并未因它的蔓延而成燎原之势,但它是属于灵魂的,它的光和热启迪着人们。时间的迂流可以改变和抹杀世间的许多事物,但人性深处的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只在黑暗和寒夜里才能显示出它的意义。

三、绯红——微漠的希望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唤醒善于遗忘,安于现状的庸人们。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时间的流驶使烈士的鲜血慢慢变淡,成为绯红……还在继续变淡。希望之火也在浓黑的底色中渐行渐远,在人们的遗忘中越来越渺茫,烈士们牺牲的意义也变得似有似无。这一过程,先生用了“绯红”一词。

绯红,暗示了庸人们的矛盾心理。鲜红象征着青年的热血,由鲜红变成绯红是热血渐渐冷却的过程。烈士滚烫的鲜血或多或少会感染与温暖周围的民众,使民众苍白冰冷的心有了温度,有了同情、悲哀。然而,作用也仅仅是使庸人们在其间咀嚼自我的渺茫与悲苦而已,骨子里的懦弱与麻木让他们绝不会立刻拿起武器反抗。时间在流驶,热血渐渐冷却,鲜红变成绯红,绯红再次冰冷,民众的心还会回归苍白与冷漠。

绯红,表达出国民性的弱点。绯红是鲜红与白色的混合色:鲜红是流血、牺牲,也是希望;白色是民众内心的虚无与冷漠,是麻木与愚昧的民族劣根性。红色的热血与希望是有限的几个烈士的流血牺牲引发的,而苍白冰冷的民族劣根性却是普遍的,是根深蒂固的。有限的鲜红遭遇大片的苍白,红色必然会变淡成为绯红,任时光流驶,终会消逝,只剩下虚无冷漠的麻木灵魂——这就是民族劣根性。

让绯红不再变淡,凸显了先生的革命理想。面对黑暗反动的恶势力,鲁迅先生一直是针锋相对,宁折不弯的。然而他并不主张青年徒劳的流血牺牲,当然也就不赞成徒手请愿。鲁迅先生不是缺乏勇气,而是他更注重斗争的策略。这种策略就是通过唤醒民众的觉醒来不断动摇反动派的统治基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对国民性弱点形象的揭露,让庸人们看到自己麻木的灵魂,从沉睡中清醒,拿起武器,共同投入反抗浓黑的战斗。只有用民众的希望与热血冲刷浓黑与冰冷,鲜红才不会变淡,热血才不会冷却。

《记念刘和珍君》中色彩是动态的。在浓黑的时代底色中,烈士的流血牺牲留下一抹鲜红,鲜血仍在流淌,在扩大,浸染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灵,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驶,鲜红在庸人们苍白冰冷的心里越来越淡,变成绯红、淡红……而夜色又再慢慢加浓。

《记念刘和珍君》写了一场色彩的战争。红色的对手是浓黑与苍白——实力的悬殊显而易见∶有限的几个烈士的鲜血染成的鲜红怎么能对抗的了几乎是整个令人窒息的浓黑的时代,还有那些庸人们苍白冷漠的心灵呢?但是鲁迅先生是清醒的: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这几缕鲜红将会渐渐地消失,红色将会被浓黑吞噬,世界将会再次陷入浓黑。

浓黑悲凉的时代需要一束光、一点温暖。先生来了,阳光般温暖的心,在浓黑中闪着金子般的光芒。他以辣笔披荆斩棘,在浊世中步履坚定不移。他试图用自己的文字唤醒麻木的心灵,照亮苍白的灵魂,他要使民众苏醒、反抗、战斗。如果这样,绯红就会变成鲜红,鲜红就会不断扩大,最终将这个黑暗的时代变成一个红色的世界——这是先生的革命理想。

然而,那时要唤醒的“民众”又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他们依然快意于沿街围观行刑的热闹,无人理会坟上安放一束花圈的“曲笔”;他们只会人云亦云地把鲁迅先生叫作“另类”。“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先生的心不曾有一丝暗淡与冰冷——他是温暖的阳光,炽热的火焰,虽然孤独,但永远耀眼。

不由想起那个追日的夸父。为了追赶上太阳,夸父跑啊跑啊,拼命地跑,太阳离他越来越近了,他的热血乃至整个生命也开始沸腾,燃烧。他喝干了渭河里的水,仍然饥渴难耐,终于訇然倒地。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尘埃落定,奋力朝太阳的方向扔出他的手杖。那手杖不停地追逐太阳,在历史的天空留下金黄的轨迹,没入大地,化成了开满桃花的树林。

鲁迅先生就是那个夸父,他的作品就是那柄手杖!

布明明,朱思克,教师,现居山东微山。

猜你喜欢

记念刘和珍热血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热血的楠楠
中国蓝9周年 一起热血一起燃
热血少女
有哭有笑的《热血尖兵》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