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义介词“自”和“从”基于语料库的辨析

2016-09-06荆国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介词起点

荆国芳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近义介词“自”和“从”基于语料库的辨析

荆国芳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介词“自”和“从”在意义和用法上十分相似,目前通用的工具书对这两个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交叉注解的现象。现有文献对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共时用法考究较少。基于国家语委语料库,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两个介词进行多角度辨析,以揭示其在语义、语法和语用上的异同。

国家语委语料库;语义;语用;语法;自;从;异同

“自”和“从”作为典型的介词,历时悠久,“自”在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从”的介词用法最晚出现在春秋年间,发展到今天,二者的语义和用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存在着交叉部分,又各有偏重。

一、语义功能

“自”和“从”在《现代汉语大词典》(第6版)介词用法的解释分别是:

自<介>从;由,将[1,p1724]。

从<介>起于,“从……”,表示“拿……做起点”;表示经过,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面;表示依据[1,p217]。

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解释分别是:

自<介>从。用于书面,1. 表示处所的起点。跟处所词语、方位词语组合。2. 表示时间的起点,跟名词、动词、小句组合[2,p130]。

从<介>,1. 表示起点时,常和“到、往、向”等词连用。2. 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时,与处所词语、方位词语连用。3. 表示凭借、根据时常和名词连用[2,p694]。

表1 “自”和“从”后面介引不同成分数量统计表

如表1所示,本文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选取介词用法的“自”和“从”各1 000句①,将“自”和“从”后面介引的成分简单分为10类,分别来考察“自”和“从”在用法上的区别。通过比较后面介引成分及数量的不同,来揭示介词“自”和“从”在语义功能上的异同。

(一)“自”主要介引时间名词

从表1可以看出,“自”主要介引时间名词,介引时间名词几乎占所有介引成分的一半。王鸿滨[3]认为“自”和“从”作介词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起点或源点,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中。现代汉语中的“自”也延续了古代的用法,而且这些“自”基本都出现在1993年以前的较为正式的语体中,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几乎没有出现在口语中的。以下例子全部来源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

(1)[自]6月下旬,山东大众日报社、《青年记者》杂志社等新闻单位和企业,联合举办“青年记者十佳”“新闻编辑十佳”评选。(《中国青年报》1992-7-20)

(2)佛教[自]东汉时传入我国,起初被看为一种道术、祠祀,在魏晋时佛教理论才得到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方立天《道安的佛教哲学思想》)

像会议、战役等具有标志性时间意义的名词在统计中也把它计为时间名词,例如:

(3)[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以来,成立了相等于省一级的广西僮族自治区,经过五个多月的积极准备,广西僮族自治区即将在今年三月正式建立。(施联朱《僮族人民的喜悦》)

(4)[自]甲午之役,以武力强制我国缔结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于是保护商业的武器—关税自立权,发展工业的基础—采矿权,国家命脉所系的铁路实权,均渐次被帝国主义者所掠夺了。(陈建业《生产教育与政治教育》)

除了时间名词,“自”介引的其他成分数量都较小,都不足十分之一,其中相对较多的有处所名词、动词短语、代词、小句。

(5)一九二七年五月六日,夏斗寅率部[自]宜昌东下,十三日,公然发表进兵武汉的反共通电,叫嚷要"整饬楼船,蔽江东下,陈兵咸蒲,声罪致讨。(史全生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6)徐骧[自]率军抗战以来,大小历数十战,每战总是身先士卒,奋勇向前。(马模贞,孙茂生《历史的回顾》)

(7)[自]奶奶去世后,我再也没回过老家,但隐隐有一种说不出的牵挂。(河北日报1992-3-7)

(8)[自]此,民间效法,边炉盛行。(羊城晚报1987-12-19)

“自”介引动词短语和小句,动词短语和小句表述一个事件,实则隐喻一个时间点,“自+X”指的就是“在X之后”。“自”介引代词的情况一般都是“自此”,“此”指代发生的各种事件,“自此”指在代词所代事件发生之后,这些其实还是介引时间名词用法的延伸。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认为“自”构成的介词结构,表示动作、状态、时间、空间或某个系列的起点[4]。我们已经将表示动作的“自”归到介引时间名词的用法里,此外还有少量的介引空间的,比如“自东而西”“自南而北”“自上而下”“自远而近”,只跟少数表示方位的单音节词连用。“自”和抽象名词连用的情况极少。

(9)柏拉图将事实界与思想界混淆一齐,以为那些抽象而普遍的观念是实实存在之物,是[自]永远而自立存在的。(常守义《哲学史》)

以上各种“自”的用法,均可以换成“从”。但用“自”显得更为庄重,多在正式文体中使用。

现代汉语中介词“自”的框架结构不多,形式固定。诸如“自此、自今/古、自此以后、自古以来、自昔到今、自古/始……至今、自古及今、自……以来/之后、自……至……”等。

(二)“从”的介引成分丰富多样

“从”在现代汉语中作为介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自”的介词使用频率,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可以找到的介词“自”的用法大约1 000例,而“从”的介词用法20 000多例,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从”介引抽象名词的数量很多,占了“从”介词用法的将近一半,多用于“从…的情况看”“从…的角度看”“从…方面”“从…作用上”“从…趋势上”这样的构式,甚至还形成一些固定句型,如“从实际出发”“从大局着眼”“从思想上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本质上讲”等。“从”的用法要比“自”复杂得多。

本文将“从”介引的事件角色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 依据或凭借

“从+X”表示说话或观察问题的角度、推断的依据或凭借等,常跟表认知的“说/看”等动词连用,构成“从……(来)说/看”这样的框式结构[5],以上列举的“从……的情况来看”“从……的角度上看”“从……的作用上讲”等实际表示的都是依据。这是“从”介引抽象名词的主要形式。

(10)只有[从]实践方面去理解,[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理解,才能真正理解自然。(肖箭《“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切表述》)

2. 空间起点

“从+X”表示物体在空间某个位置上开始移动,“X”或为具有具体意义的处所词语,或为通过隐喻跟某个地点建立起认知上的联系的抽象的词语。通常带有方位词“里、中、上”等。

(11)截至目下,美国货已[从]各个通商港口澎湃泛滥到内地的城市去了。(黄醒华《论美国的经济援华》)

(12)读其乐,[从]莫名其妙到其妙难言,这事还同一个问题有关:标题乐与“纯音乐”。(辛丰年《无形之相》)

这两句的认知结构不相同,例(11)表示在物理空间范围内的位移,“美国货”指代位移物体,“各个通商港口”是移动的起点。例(12)是抽象性的位移,位移物体是一种抽象的感觉,“莫名其妙”是这种感觉变化的起点。

3. 时间起点

当“从+X”为时间推移的起点或事件发生或者进行的起点时,“X”一般是时间词语,也可以为其他具有时间标志作用的名词、动词短语或小句。无论是何种形式,表示的都是时点,位移体都是时间,“X”中常有“起、以来、以后”等词语[5]。

(13)[从]十二岁开始,他跟着一群流氓做了不少坏事。(朱传《两种教育制度说明了什么?》)

(14)[从]战争期间至今,中国所获的租借法项下物资(包括军器在内)约值美金一五○○○○○○○○元以上。(黄醒华《论美国的经济援华》)

4. 来源或由来

“从+X”表示事物的来源或者由来时,与空间起点类似。通过相似性联想,由空间起点的词语表达事物的来源或由来。由一个具体的概念域类推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这是隐喻认知方式的结果[6]。

(15)1923年后创作重开,空前的热情[从]异常深刻的危机感中迸发而出,从而开创出由无调音乐、音列技法和十二音技法所组成的新音乐时代。(李际东《土肥美夫、谷村晃编〈表现主义美术与音乐〉》)

5. 发展变化的起点

“从+X”表示事件在进程中或者人物、事物等自身状况发展、运动、变化时的起始点。“X”由体词性成分或谓词性成分充当,“从+X”常与“V+到/变/转”等构式结合,概括出发展变化的完整过程。

(16)目前纽约证券交易所登记的股票价值总额,已[从]840亿美元跌落到650亿美元。(非昔《美国经济危机的展望》)

6. 范围变化的起点

“从+X”表示事件或事件所涉范围的起点。

(17)在我们的旅行期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文字改革、人口问题,一直到无痛分娩法的实验效果。(吴学谦《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日子里》)

例17中的“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是各种问题所涉范围的起点。

7. 经过的地点或路线

“从+X”指者人或事物经过的处所或路线。

(18)昨晚上他们过热土坎河时,三人分开行走,不料两条湍急的流水突然[从]他们中间穿过。(何建明《勇探「西眉峡」》)

(三)“自”和“从”介引的时间名词的比较

在“自”和“从”介引的对象中,时间名词都占有较大的比例,陈昌来[7,p74]认为“自”和“从”是典型的起点时间介词。故单独将“自”和“从”介引时间名词(便于比较,暂不考虑时间起点由动词短语和小句表示的情况)的情况加以简单的对比。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介词“自”“从”介引时间名词时态对比表

国家语委语料库中,在“自”和“从”介引的时间名词中,表示过去的时间都占了绝大部分,表示现在或将来的时间所占份额相差不大,“从”略高于“自”。值得注意的是“自”在介引表示现在或将来的时间时,都用于法律、条例或规定中,极少有例外。

(19)本公债利率定为年息四厘,自1958年起,每年9月30日付息一次。(《1957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条例》)

而“从”在介引表示现在或将来的时间名词时,不用于各种法律、规定或条例等。用于较为生活化的语句。

(20)他一进门就笑着说:[从]现在起,中央外事组的工作任务已经完成了,我们要开始办正式的外交了。(王炳南《回忆周总理在外交工作中几个片断》)

二、句法功能

陈昌来[7,p206]认为介词的句法功能就是介绍某些词语跟动词或形容词发生修饰关系,在句子中做状语。上面所列举的“自”和“从”的介引对象,都是通过它们与句中谓语发生句法关系,都是做状语。王自强[8]把“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事物的来源或出处”作为“自”的重要用法,这种由“自”引导的介词结构看似是做补语。

(21)多次诚心实意的交流让我更加确信,那篇《假如我是武汉市长》的文章一定是出自她的手笔。(田森《一位关心改革的热血少年》)

(22)调查的对象是8至14岁的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孩子。(荆增林《孩子对父母有哪些要求》)

(23)按联合国宪章规定,适用于国际托管制度的领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尚未独立的前国际联盟委任统治下的领土、大战后割自敌国的领土。(《国际法》第4,7,9,10,14章节录)

(24)如属在美国无住所的外人,仅课其获自美国境内来源之所得的数额。(蔡鼎《关于开征所得税的几点商榷》)

(25)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十分动情,似乎源自内心的创痛。(吴若增《离异》节录)

伍海燕[9,p37]认为这些都是由“自”组成的介词结构放在“出”“来”等动词后做补语。常见的还有“发”“采”“取”等联系在一起的,其中“来自”和“出自”已经被《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为词。国家语委语料库的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V+自”出现频率统计表

从表3可以看出,“自”和“来”“出”连用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几个。刘云[10]认为频率是词化的重要动力,高频单位倾向于整体感知,易于成词。“来自”和“出自”使用次数最多,所以被收录为词不足为奇。一旦成词,“自”就不存在做补语的情况。但对于其他几个频率较低的组合来说,“自”引导的介词结构确实可以做补语。而“从”没有这种功能。

三、语用功能

“自”和“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作为典型的介词,它们能与很多词类进行搭配,形成复杂多样的结构。郭纯洁[11]认为正是这些结构,使语句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化,增强了语句的信息表达功能。伍海燕[9,p27]认为这类介词结构如果放在句中,还有篇章衔接功能。

(26)破获胡风反革命集团,是我们的重大胜利,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个事件中吸取教训,因为我们平时警惕性太差了。(戈扬《绝不能让反革命分子滑过去》)

介词结构“从这个事件中”既承接前面的“破获胡风反革命集团”,又衔接下文的“吸取教训”。

陈昌来[12]统计了介词“从”组成的各种介词框架,认为“从”所组成的许多介词框架,如“从……来看/说”,具有显著的标记话题、凸显话题的作用。

四、结语

在“自”和“从”的现代汉语用法中,“自”由于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用于比较正式的文体。多用来介引时间名词,介引时间名词时,除了用于法律、条例、规定等时,介引表示现在或将来的时间名词,其他基本都介引表示过去的时间名词。“从”的用法要丰富得多,“从”可以用来介引判断的依据或凭借、时间起点、空间起点、来源或来由、发展变化的起点、范围变化的起点以及经过点或经过路线。“从”经常用于介引表示依据或凭借的角色,因此多和抽象名词连用。“从”的口语化程度高,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自”。

[注释]

① 这里只考虑“自”和“从”单独成词的情况,不收录“来自”“出自”等情况,原因见文章分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王鸿滨.介词“自/从”历时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2-127.

[4] 北京大学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76.

[5] 曾传禄.“从+X”的语义语用功能[J].北方语丛,2008(5):62-67.

[6] 曾传禄.现代汉语位移空间的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89.

[7] 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8] 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233.

[9] 伍海燕.介词“自”,“从”,“自从”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5.

[10] 刘云,李晋霞.论频率对词感的制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3):1-7.

[11] 郭纯洁.项位词汇语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77.

[12] 陈昌来.汉语“介词框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44.

(责任编辑、校对:任翠香)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Synomymous Prepositions of “zi” and “cong”

JING Guo-f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00, China)

The prepositions “zi” and “cong” are quite similar in terms of meaning an d usage. Thus in popular reference books,one is often used to explain the other.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of the synchronic usage of these two words in modern Chines e. Based on the National Language Committee Corpus, the two words are analyz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reveal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emantics, grammar and pragmatics.

the National Language Committee Corpus; semantics; pragmatics; grammar; zi; co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H031

A

1009-9115(2016)04-0049-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4.012

2016-03-26

荆国芳(1990-),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介词起点
介词和介词短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介词不能这样用
疯狂迷宫大作战
新年的起点